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表达

2014-07-17 01:48刘明月山东大学济南250100
名作欣赏 2014年18期
关键词:田园诗空山禅意

⊙刘明月[山东大学, 济南 250100]

自佛教东渐以来,佛教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各方面的影响可谓长盛不衰。唐代历代多位皇帝都对佛教十分推崇,当时“都城士庶”崇佛已蔚然成风。正是由于这种社会风气,唐代著名的文人如王维、白居易、孟浩然、柳宗元的一些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佛偈的影响和禅的意境。其中,以王维的诗作禅意最浓。

王维的诗作风格多样,但最出色的一类就是带有浓厚禅意的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大都具有闲、静、空的审美特征和感情基调,给人以空灵、悠远之感。可以说,王维的诗歌中那份悠远深厚的禅意就是通过闲、静、空这三种感情基调来传达的。

闲,是指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往往给人以闲适之感。对比王维同唐代其他的诗人,李白给人的是豪放浪漫,杜甫给人的是沉郁顿挫,白居易给人的是平实浅畅,只有在王维诗中,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他的那份闲适。闲,其实是一种物于我外的姿态。在他看来,一花一草一木都在它们自己的世界,他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描写这些景物,不把自己的情感灌注到这些景物之中。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

景色宁静优美,与王维一贯的风格一致,临风听禅,悠然自得,这份闲适在王维许多山水田园诗中都可以感受到,但这首诗的亮点在于最后一联,与友人无拘无束的沉醉狂歌,这是何等的洒脱!

静,是指王维山水田园诗往往给人以静谧之感。王维以超然物外的心境去看待事物,看淡了生命中的变化无常,自然有一份平静的心境。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很喜欢动静的对比来衬托静,动静结合,给人一种静而不寂,心旷神怡之感。比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又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些诗中的静谧给人空明澄净、幽怨绝俗之感。这里的静不仅仅是形容词,也是动词,这些诗有让人心静的作用。

空,是指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给人的禅思。空,就是指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空”与“有”是对立统一的,“有”是表像,“空”是本质。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空”是对“闲”的升华,如果说在表达闲适之心时,诗人是以物外人的角度去观察描绘,那么,在“空”这层意境里,作者与事物到达了一个层面,也就是物与我融为一体。王维的山水诗大多都让人感受到这种“空”的意境,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直接写到了空山,其他很多诗如《山中》《白石滩》等通过描写景物塑造了“空”的意境。当读罢一首诗,就会切身感受到一份静谧,仿佛灵魂被洗涤,忘却一切身外之物,完全融入到诗人所描绘的那个世界,与景物一起分享那份安静。然而在自然、宇宙面前,人又认识到自己和景物一样渺小,人与物皆是虚幻。这就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深层的禅意。

闲、静、空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禅意表达的感情方式,那么在语言方面,王维又是怎样把握,使语言简洁而禅意浓厚?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克服了谢灵运山水诗过分雕刻、工于形似的缺点,寓情于境,以形达意,把景、情、意三者完美地融为一体,这自然是诗歌语言的成功之处。王维的诗歌语言不是不雕琢,而是雕琢到自然无痕。首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借比喻、象征之类的修辞手法却传达出更加自然、有深意的意境。唐代诗人中,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诗人虽作品风格迥异,但诗作都善用比喻、排比、铺陈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或清新明快,豪放豁达;或抑郁顿挫,感情深厚,或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则很少运用比喻之类的修辞,他只是如实描写景物,不加修饰,不把事物比喻成其他的事物,让自然景物独立自足,从比兴、象征中解放出来,脱离了修辞的重负,从而获得了生命,使得诗歌的语言简单清新,不必承受作者的太多情感。比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全诗只是用了白描,写了傍晚的空山、森林和青苔,但我们可以体会到一股静谧幽怨的意味,夕阳虽好,却十分短暂。又如他那首脍炙人口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

这首诗仍没有特别的修辞手法,却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美景。

其次,王维的诗语言简练含蓄。王维诗多五言律绝,其晚年作品《辋川集》全部为五言小诗。其诗大多一句写一物,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等等,短短几句便勾勒出一幅景色图,其中渗透着深意,绝无合掌和多余字句。而诗的语言和表达情感也十分含蓄,如《终南山》中两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诗人借“隔水”二字来表达山势的险峻、山路的盘曲。诗句语言简练,就使得整首诗意象简单、线条明朗,没有过多的事物,没有过分的描写,不会有繁冗之感,也让读者像诗中所描写之景一样,有简单轻松的感觉,这就为读者静下心来体悟诗中禅意奠定了基础。诗句语言含蓄,会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诗句还不够,还有很多没有写出来,于是便顺着王维带的路一直深入走下去,思考下去。

再次,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巧妙地描写景物。王维的山水诗于自然景物中传情达意,诗所描绘的景物都自由自在,不受任何外在环境的干扰,仿佛他笔下的景物就是整个世界。同样是描写景色,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给人一种视野广阔、天地苍茫之感;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给人一种潇洒豁达之感;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给人一种热闹欣喜、热爱自然之感。而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体会到那份闲适、悠远、静谧之感。这当然不是说只有王维看到的景色是闲适、静谧的,其他诗人或许也会看到此景,但是会按照自己的心境来描写。如《春种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⑥

全诗描写的农家春景生机勃勃,令人留恋,结尾更因想到“远行客”背井离乡,不能体验此种温馨闲逸的生活而惆怅。但这就是真实的农家世界吗?出去旱涝、租疫之类不说,光是农作的辛苦就让农家人少有闲淡之心来欣赏如此美景。可能让杜甫来写,他会写出悲悯农人辛劳、批判租税苛杂的诗作来。这就是王维巧妙安排的成功之处。他在诗中隐去诸多不和谐因素,使所见之境全部指向诗人向往的富足闲适和与世无争。简朴、自然、静谧、无争,这样的画面多么让我们神往,又饱含着深意,能把握住事物某一方面为我所用,让自然代自己说话。可能王维所写到的景物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王维所描写的那么得闲适安静、引人入胜,但是在王维的眼中,一切都饱含“空”的境界和深深的禅意,这当然不是王维对我们的欺骗,而是心境所致。在王维那超然的心境中,万事万物都是空,所以他才能将景物巧妙安排描写,使他们都透露着深意和禅意。

最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往往用动静结合来表现空、寂的境界。“空”的境界很难在人世间找到,必须要去空山寂林、大自然去寻求,只有自然才有足够大的空间让你感受到“空”。空,字面上就是什么都没有,但空也是一种包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运用了大量动静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一种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让人在这静而不寂的氛围中获取一种身世两忘、超然物外之感。同时,人本身作为一个动静结合体,同这些或动或静的事物一样,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被包括到广袤的宇宙中。比如: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这样动静结合来写,不仅是以动衬静,更让人感觉动的事物和静的事物一样被包容进深远的山和广袤的宇宙中,动静皆是虚幻,一切皆空。难怪胡应麟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王维的诗自古以来就吸引了很多文人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关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也总结出了诸多特点,如诗中有画、色彩明丽等等。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饱含禅意,自然是诗人本来深厚的佛学造诣和对禅的感悟自然外流的结果,品读王维诗歌也可以从中得到诸多人生感悟。

[1]陈铁民.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王维著,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顾青.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陈铁民.王维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张晶.禅与唐宋诗人心态[J].文学评论,1997(10).

[7]邱瑞祥.禅宗的“净心”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创作[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8]袁行霈.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J].科学社会战线,1980(2).

猜你喜欢
田园诗空山禅意
空山
空山
田园诗
平天湖,禅意的水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尺八的禅意
禅意(外一首)
禅意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空山新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