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剧作人文主义精神分析:以《威尼斯商人》和《哈姆雷特》为例

2014-07-17 01:48姚瑞荣山西工商学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4年18期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哈姆雷特

⊙姚瑞荣[山西工商学院, 太原 030006]

莎士比亚是16世纪至17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创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生命从二十岁开始,就与戏剧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凭借顽强的毅力以及对戏剧创作的无限热情,一生著作颇丰,为世界文学宝库遗留了一笔其他任何作家都无法企及的宝藏。他的作品以浓郁的故事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吸引着后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和思想。郑振铎先生曾经说:“他的作品里所具有的是最飘逸的幻想、最静美的仙境、最广阔的滑稽、最深入的机警、最深挚的怜悯心、最强烈的热情,以及最真切的哲学。他的喜剧使人嬉笑,他的悲剧使人感泣。”这样的评价道出了很多读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重要人物,作品中闪耀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无论是早期创作的历史剧、喜剧、悲喜剧还是中期创作的悲剧,人文主义的光辉始终贯穿如一。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喜剧《威尼斯商人》和悲剧《哈姆雷特》,深受后世研究者的偏爱,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以及丹麦王子身上表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吸引着后世很多的研究者。本文将以上述两部作品的文本为依据,对莎士比亚剧作中人文主义精神进行分析。

一、背景分析

(一)人文主义文学的背景

“从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期,在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意义是再生(rebirth),其本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登上历史和政治的舞台在“世俗世界”(与宗教世界相对应)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后来波及到欧洲其他国家。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核心就是“发现人”,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文学作品中主要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利,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将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欲望、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作为当时文学艺术表现的首选题材。

(二)莎士比亚所处时代的人文主义背景

莎士比亚所处时代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是欧洲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晚期,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中期阶段。此时的英国“正值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期,英国社会相对稳定,出现了文艺空前繁荣的局面”。人文主义也表现出与前期不同的特征,不仅高扬人性的光辉,歌颂人的各类情感需求,更重要的是对由于人性弱点造成的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深入探讨。莎士比亚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了一系列创作,前期主要表现为对爱情、友谊等人类美好情感的歌颂,呈现出明朗、乐观的感情色彩;中期的作品则表现出阴郁、沮丧的感情基调,展现出“生活各方面充斥着不公道,而人的尊严真善和美都横遭践踏”的事实,展现因人性弱点造成的社会丑恶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以《威尼斯商人》和《哈姆雷特》为例的文本分析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不仅呈现人的生存环境,更要表现人在生存环境中的精神状态和理想期望。”莎士比亚的剧作为读者展示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和英国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状况。

(一)尊重人性,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莎士比亚利用戏剧创作的平台,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歌颂人的各种情感,把文学关注的焦点由宗教、上帝变为生动的世俗人类,肯定人的智力与体力。

1.肯定爱情美满的爱情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莎士比亚的剧作中经常会将爱情描绘得美好而富有哲理。《威尼斯商人》中,富商之女鲍西亚的父亲留下金、银、铅三个匣子。金匣子上写着“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众人所希求的东西”;银匣子上写着“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他所应得的东西”;铅匣子上写着“谁选择了我,必须准备把他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打开金匣子的摩洛哥亲王,看到了一个死人的骷髅和一张有字的纸卷,上面写着:“发光的不全是黄金,古人说话没有骗人;多少世人出卖了一生,不过看到了我的外形,蛆虫占据着镀金的坟。你要是大胆又聪明,手脚健壮,见识却老成,就不会得到这样的回音。”阿拉恭亲王打开了银匣子,看到了一幅眯着眼的傻瓜的画像,上面写着:“这银子在火里烧过七遍。那永远不会错误的判断,也必须经过七次的试炼。有的人终身向幻影追逐,只好在幻影里寻求满足。我知道世上尽有些呆鸟,空有着一个镀银的外表;随你娶一个怎样的妻房,摆脱不了这傻瓜的皮囊。”巴萨尼奥经过理智的思考,选择了寒碜的铅匣子后得到了鲍西亚的一张小相和一纸手卷:“你的选择不凭着外表,果然给你直中鹄心!胜利既已入你怀抱,你莫再往别处追寻。这结果倘使你满意,就请接受你的幸运,赶快回转你的身体,给你的爱深深一吻。”莎士比亚通过富有哲理性和趣味性的情节设置,使世人看到了、理解了真正的爱情需要的是“付出与牺牲”,而不是“炫耀和获取”。对人类的爱情欲望给予如此美好的赞美和理解,本身就是对人性的尊重。

如果说《威尼斯商人》中的爱情充满了理想、乐观的色彩,《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爱情则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伤。不过,悲伤结局并不意味着过程的敷衍。在哈姆雷特给奥菲利亚写的情书中有这样一段动人的表达:“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转移;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没有改变。”我们能够感受到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的真挚。在奥菲利亚的葬礼上,哈姆雷特动情地说:“我爱奥菲利亚;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尽管因为复仇等各种因素,使哈姆雷特在后来的剧情中不能对奥菲利亚表达真实的爱意,甚至不得不用恶毒的语言伤害奥菲利亚,但这不会影响读者对这份爱情的客观判断。《哈姆雷特》的主要目的不是描写爱情故事,但爱情情节的加入使哈姆雷特形象中的人文主义色彩更加浓厚,也使丹麦王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

2.赞美友情友情的描写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人文主义精神体现的又一个亮点。《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热心友善,多情尚义,具有古代罗马的侠义精神,为了好友巴萨尼奥追求美丽、富有的鲍西娅,以自己身上的一磅肉作为违约处罚,向狡猾的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三千块钱。巴萨尼奥获得了鲍西娅的爱情后,得知挚友安东尼奥有难,立刻启程返回威尼斯相救。当他看到夏洛克一心要安东尼奥的“一磅肉”时,他说:“高兴起来吧,安东尼奥!喂,老兄,不要灰心!这犹太人可以把我的肉、我的血、我的骨头、我的一切都拿去,可是我绝不让你为了我的缘故流一滴血。”上述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善的一面,看到了人类个性中值得尊重的价值。整个故事中,友情贯穿着始末,甚至超越了爱情的高度。巴萨尼奥在剧中说自己爱妻子就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可在他的眼中生命、妻子、整个世界,都不比安东尼奥的生命更为贵重。这样的友谊不得不让人叹服。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和霍拉旭之间的友情也超越了等级的约束,显得平等而充满信任。莎士比亚在肯定这份友情的同时,也对比性地描写了哈姆雷特的昔日同窗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为了攀附王权而违背友谊原则的行为,作者将上述二人的语言设计得滑稽、笨拙,表现出他对违背友谊原则的行为持鄙视和反对的态度。

3.有关平等观念平等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之一,新兴的资产阶级用平等的观念反对封建主和教会的专职和腐朽,莎士比亚剧作中对此也有所体现。《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属于“存心脱离人世”,也就是俗称的自杀,按照基督教义是不能按照基督徒的仪式下葬的,而奥菲利亚却得到了这样的待遇。小丑乙说:“说一句老实话,要是死的不是一位贵家女子,他们决不会按照基督徒的仪式把她下葬。”言语间充满了对贵族特权的不满。莎士比亚借小丑的口道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反映了对那个时期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抗议。

另外,在哈姆雷特的眼里,霍拉旭是自己所结交的人们中间最正直的一位。他们之间的友情没有因为地位的不同显得虚假矫饰。哈姆雷特对霍拉旭的信任,霍拉旭对哈姆雷特的帮助,无不闪耀着平等友谊的魅力。

(二)个性解放,肯定“理性”的重要价值

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了个性解放的口号,以此对抗中世纪神权压抑下的人类正常情感需求。同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意识到理性在对抗中世纪蒙昧主义的重要价值,赞美知识、智慧。作为人文主义文学者,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对上述内容也有比较明显的表现。

1.关于个性解放——为爱私奔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意大利年轻人罗兰佐深深相恋,但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无法得到夏洛克的同意。面对这样的情况,杰西卡与情人罗兰佐选择了“私奔”这一让人觉得充满浪漫色彩和反抗意识的行动。他们美好的爱情结局也因为这样的过程显得不再普通。文中有一段月光下的对话:

罗兰佐:正是在这样一个夜里,杰西卡从犹太富翁的家里逃了出来,跟着一个不中用的情郎从威尼斯一直走到贝尔蒙特。

杰西卡:正是在这样一个夜里,年轻的罗兰佐发誓说他爱她,用许多忠诚的誓言偷走了她的灵魂,可是没有一句话是真的。

罗兰佐:正是在这样一个夜里,可爱的杰西卡向一个小泼妇似的,信口毁谤她的情人,可是他饶恕了她。

这段对话给读者展现了情人之间打情骂俏的幸福场面,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逃离了父亲的约束之后,林阴道上的一切都使罗兰佐和杰西卡的爱情显得真实、美好。而这样的爱情描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迫切要求的“个性解放”,即世俗的人类情感在神性面前能够得以正常释放。

2.关于理性的肯定——鲍西娅“智”斗夏洛克

文艺复兴时期初期的人文主义者,致力于从强大的“神”面前拯救卑微渺小的“人”,赋予“人性”自由。到了文艺复兴中期,他们开始还积极赞美人类的智慧,提倡用“理性”获取知识,改变生活,认为理性是人和谐发展、追求进步与幸福的重要条件。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就是一个机智地运用法律知识化解一场危机的女性形象。她的机智与《十日谈》中伊莎贝拉(《十日谈》中女修道院长故事中的人物)等聪明女性不同,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她对威尼斯的法律了如指掌,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法律条文保护自己身边的人。当夏洛克一心要通过“一磅肉”的代价致安东尼奥于死地时,她顺水推舟,让夏洛克只能割“一磅肉”,不能多一点或少一点,也不能流出一滴血,扭转了法庭上安东尼奥的被动地位。接下来她乘胜追击,利用威尼斯法律中“凡是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手段,谋害任何公民,查明确有实据者,他的财产的半数应归受害一方所有,其余半数没入充公”,替安东尼奥争取到了夏洛克一半的财产。如一名现代律师一般,鲍西亚口齿伶俐,逻辑思维清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可以说,《威尼斯商人》的美好结局,除了爱情、友情的魅力之外,知识和智慧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三)对现世生活的真实描述

人文主义者认为幸福在今世而非来世,因此人有追求幸福与个人自由快乐的权利。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将现世生活作为首选题材,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人间悲喜剧。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中,有鲍西娅那样的聪明女郎,有安东尼奥那样的善良青年,也有克劳迪斯那样的邪恶君主。有因真、善、美而得到的幸福结局,如《威尼斯商人》《十二夜》,也有因人性弱点而造成的社会丑恶现象,如《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等作品。无论是善良还是邪恶,是卑微还是高贵,这些人物都在戏剧作品中努力张扬着人的本能欲望,尽情地经历着他们的现世生活。

三、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与宗教神学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人文主义精神的解读,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观点,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分析也不例外。例如,“莎士比亚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把人文主义思想融入到作品中去,用人文主义的观点和思想同封建思想文化和教会势力对抗”。持上述观点的研究者并不少见。事实上,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与宗教之间并不是单纯的对抗关系,而是保持着理性和信仰相互交织的复杂状况。而以往的历史资料也充分证明了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们,如彼特拉克、莎士比亚等都是一直恪守基督教信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是指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努力想要摆脱的是基督教义中对人性压抑的部分,以及腐败黑暗的部分。《哈姆雷特》中就有基督教思想的浓厚影响: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王子哈姆雷特本可以在其叔父克劳迪斯忏悔时结束他的生命,替父报仇,完成重整乾坤的重任,但他却因为“忏悔时结束其生命,会让其上天堂”的宗教观念束缚了手脚,拖延了复仇的进程。与其说是“束缚”“拖延”,不如说哈姆雷特本身就代表着那个时期人文主义者理性与宗教相互交错的复杂心理。《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塑造了具备善良本姓,执着于友情、爱情,又充满理性、智慧的各色形象,但这充满人性光辉的每个人物前提都是基督徒的身份。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与人物形象塑造就是为了表现对封建社会和宗教神学的对抗,要根据当时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社会发展进程而言。

莎士比亚作为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其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他塑造的哈姆雷特、克劳迪斯、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物形象,在其各自的命运故事里展现着矛盾犹疑、奸诈狠毒、善良真诚、聪明机智等人类真实的性格与情感需求,让读者们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力量,但是对莎士比亚作品中人文主义精神与宗教精神关系的解读,不能单一地理解为“对抗”,更多的是一种复杂交织的关系,因为真正对抗宗教、反对宗教的启蒙主义时期还未到来。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文中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2]郑振铎.文学大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3]郑克鲁.外国文学历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4]陈建华.外国文学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

[5]宋华.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特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94.

[6]徐睿.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J].时代报告,2012(10):168.

[7]张井梅.西欧人文主义思潮再认识[J].北方论丛,2008(2):91.

猜你喜欢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哈姆雷特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危机中如何展现领导力
谁杀了镇长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忧郁的经济根源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浅析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电影《威尼斯商人》中女性形象的悲剧美
致命的渎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