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呼吸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4-07-18 12:06王长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9期
关键词:血气阻塞性急性

王长玲

临床护理路径在呼吸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王长玲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呼吸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 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护理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情况及六分钟步行实验(6MWT)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68.00%, 显著低于观察组(96.00%)(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PaO2水平显著高于护理干预前, 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P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PaCO2水平均显著低于护理干预前, 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PaCO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一秒用力呼吸气容积(FEV1)及FEV1/FVC水平均较护理干预前显著升高, 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P<0.05);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6MW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观察组护理干预前后6MW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 临床护理路径在呼吸性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患者肺功能及血气功能改善明显, 应加以推广及普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护理路径;急性加重期;肺功能;血气指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阻塞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肺部疾病, 其特点为发展缓慢、发作反复且迁延不愈等[1], 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经济、精神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也增加其痛苦。在临床上该病患者往往依从性较低, 甚至产生抵触等, 大大阻碍了临床治疗的进展, 对疾病的恢复极为不利。本研究主要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取得了非常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对象为2010年11月~2013年11月入住本院的100例呼吸性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 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51~81岁, 平均年龄(70.29±6.82)岁;肺功能I级患者19例, II级患者28例, III级患者44例, IV级患者9例;将本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 具体内容为:首先相关医护人员构建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小组, 并根据本科室及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合COPD急性加重期的详细临床护理路径方案。然后按照制定方案每天进行化验、检查、用药、护理及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环节, 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如何正确进行吸氧、如何进行有效排痰、如何正确地接受治疗以及如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本科室全部护理工作人员均应严格地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内容及时间进行相关护理工作[2]。

1.3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包括[3]:①显效:咳痰及咳痰症状由“+++”转为“+”或者由“++”转为“-”, 呼吸窘迫症状完全消失, 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者完全消失;②有效:咳嗽及咳痰症状由“++”转变为“+”或由“+”转为“-”,呼吸窘迫有所缓解, 肺部啰音显著减少;③无效:咳嗽次数增多, 咳痰量较之前增多, 且其黏稠度也增大, 呼吸极为困难, 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明显改善。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护理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经护理后, 对照组显效、有效及无效例数分别为12例、22例及16例, 临床总有效率为68.00%(34/50);观察组分别为20例、28例及2例, 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48/50)。两组疗效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干预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护理干预后PaO2水平显著高于护理干预前, 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P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PaCO2水平均显著低于护理干预前, 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PaCO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P<0.05)。

2.3两组护理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 两组护理干预后FEV1及FEV1/FVC水平均较护理干预前显著升高, 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P<0.05),见表1。

表1两组护理干预前后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表1两组护理干预前后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aP<0.05

FEV1/FVC(%)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对照组500.52±0.200.65±0.28a3.1970.03942.79±9.3850.86±12.20a3.3790.032观察组500.54±0.21 0.78±0.16ab5.2930.02442.03±8.34 64.09±14.28ab8.1760.013 t 0.1823.0880.1565.409 P 0.3790.0420.4390.022组别例数FEV1(L)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简称为“慢阻肺”, 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老年性肺部疾病, 往往由于气道阻塞、呼吸肌疲劳、通气功能不佳以及呼吸道感染等而导致患者呼吸衰竭,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地影响。临床护理路径主要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疾病而制定的一种标准化的护理方案, 其内容由医疗机构包括临床医学专家、临床医师以及医院管理者等共同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属于一种现代化的全新护理理念,由于其效果较为理想, 因此近年来在临床护理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4]。

临床护理路径是对整体护理模式的深化, 将临床护理路径与整体护理干预模式二者相结合用于COPD患者的临床护理之中, 大大简化了护理程序, 这样不仅能够使得护理人员编制问题加以解决, 而且还能够将人性化护理理念应用于实际的临床护理之中。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COPD患者的临床护理之中, 患者在入院时即可对住院过程中整个护理流程加以充分地了解, 这对于有效缓解患者紧张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 按照统一的表格逐一进行护理服务, 使得护理更为程序化, 可有效提高护理效率及护理工作质量, 进一步降低了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肺功能、血气功能均出现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 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 临床护理路径在呼吸性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患者肺功能及血气功能改善明显, 应加以推广及普及。

[1] 石占利, 方垄, 李国辉, 等.通腑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气道炎症因子的影响.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10):1710-1713.

[2] 李建生.关于慢性呼吸衰竭中医诊断及辨证治疗标准的研究.中医学报, 2010, 7(4):627-629.

[3] 李琼霞.应用NIPPV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实践.医学信息, 2010, 23(6):1879-1881.

[4] 黄雪珍.临床护理路径在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22):3363-3365.

2014-07-16]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感科

猜你喜欢
血气阻塞性急性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浅谈急诊科POCT血气分析仪及血气标本质量控制
黑珍珠
不同桡动脉穿刺方法在血气分析患者的应用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