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蓝本仿创句段

2014-07-19 15:48黄蓉张德英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习作结构教材

黄蓉+张德英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时期,该如何打开这扇习作之门呢?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先生就是提倡要从语文课本入手,教师就是要依托教材,琢磨教材、深挖教材中的仿写习作训练点,从而教会学生阅读种种文书,习作种种文章。

一、分析教材,探寻仿写可行性

细读手中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均有二三篇阅读课文,文中出现的精彩语段在“语文天地”中被精选出编成了“读一读,仿照课文写一写”这样的训练点。结合每个单元的主题,在“笔下生花”中集中训练习作,教材中的阅读课文,便起到了很好的范文作用。如学了“3 可爱的小生灵”单元中的《小虾》《松鼠》,“笔下生花”则顺导安排设计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写一写”;学了“2 声音”便写写你喜欢的声音;学了“6 鸟儿”便写写“我熟悉的鸟、我见到的鸟、我养过的一只鸟”等等。在北师大版第5、6册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设计、架构、训练点都是这样安排的。

可见专家们在编写教材时的初衷,让教师利用好这些在审题立意、遣词造句方面的课文,指导学生习作,引导学生在习作之初通过模仿降低中段习作难度,激起习作情趣,掌握习作方法,可见仿写是切实可行的。

二、把握教材,找准仿写操作性

三年级的学生刚从低段进入中段,“习作”便要从写一句话提升到写一段话,到四年级时写完整习作,短短的一两年,习作便要发生“质”的飞跃,在此过程中,学生习作往往出现结构不清、毫无章法、语无伦次等问题,可见学生在习作构思的初始阶段便如混沌一般,急需教师的引导。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主要采用成都市武侯区“张德英工作室”的“画脑思维图”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层次,把握结构,使学生能够在习作构思的初始阶段独立绘制自己习作的“脑思维图”,从而清晰地进行习作。

(一)画“脑思维图”,把握文章结构

一篇文章应重在结构的搭建,这结构便如同一副骨架。没有骨架的鸟儿不能享受天空翱翔的乐趣,没有骨架的鱼儿不能享受水中畅游的情趣。画脑思维图,便是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课文脉络,在大脑中以“绘图”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

例如,北师大版第五册

“4 塞北江南”中有《小镇的早晨》一文,结构清晰,因此我在教学时侧重于引导学生画“脑思维图”把握课文结构: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总写“桃源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交通工具只有小船”。第2、3、4三个自然段采用并列方式分别从“安静、热闹、忙碌”三方面详写了小镇的早晨,这三个自然段均采用总分关系构段。第5自然段总结照应课题点名主旨:“啊,多美的小镇的早晨!”。

像《小镇的早晨》这样利于学生画“脑思维图”、把握课文结构的文本还有很多,如《海底世界》《葡萄沟》《翠鸟》《圆圆的沙粒》等。教学时,我便如上所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解析段落,发现文章全局的结构,观察作者是如何设计文章思路的。

只有将这些语言文字在大脑中“绘图”,形成“脑思维图”,产生头脑风暴,才能清晰地看到文章脉络,了解文章的结构,这样的文章才不是空中楼阁,才经得起逻辑的推敲,成为一篇优秀之作。

到了三年级下册教材,遇到如《小虾》《松鼠》《田忌赛马》《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此类结构清晰的文章时,我便采用“扶少放多、扶放结合”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脉络、结构,使学生能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全文的结构,画出自己大脑中的“脑思维图”。

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能准确把握“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这类的文章结构并自己画“脑思维图”,这为学生独立习作时模仿其中的结构进行构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画“脑思维图”成为了学生习作的基石。

(二)仿词、句、段,厚积薄发

一篇文章由段组成,段由句组成,句由词组成,要写好文章,就应该从词语入手,逐步推进,厚积薄发。

1.仿词。

三年级上、下册教材仿词训练共计7次,包含了写颜色的词、写声音的词、写动作的词、写顺序的词、写四字词以及特殊形式的词(如AABB\ABAB \ABB)等。在实际操作中,除了完成教材要求的保底训练外,还采用成都市武侯区继教中心李国惊老师的经验方法:每天写十个相关要求的词,引导学生的观察从粗枝大叶逐步走进细心仔细。如写你听到的声音,初期学生写的都是响亮的词,如“雷声轰隆隆、水声哗啦啦、蛙叫呱呱”等,他们觉得一点儿都不难,可是越往后写越发现没什么声音可写了,此时便引导学生“弯下你的腰,听听你家阳台的声音;静下你的心,听听夜里的声音”。学生受到启发后写下了“小草出土噗噗噗地往上冒”“花朵开放刺啦啦”,写下了“我的心跳砰砰砰”“蚊子飞过嗡嗡嗡”等等。

教材中的7次词语仿写肯定是不够的,对照文本自己可以做相应的补充,如写形状的词,写味道的词,写四肢动作、大脑动作、心理动作的词;让“仿词”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呈发散状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丰富相关知识;让细心观察落在实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词语”,明白它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和另一个字的组合。

2.仿句。

三年级上、下册教材仿句训练共计9次,如:

奶奶把冬冬一把揽在怀里,紧紧地搂着她说:“我最喜欢的是每个星期六早晨听见你按响的那只门铃。”(前面写奶奶的动作,后面写奶奶说的话。)

“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大一个公园,我们来了,别人就不能来?这个规矩不能有!”彭总反身走出了公园。(先写彭总发怒时说的话,再写彭总发怒时的行为。)

这一组人物语言训练,包含着3个训练点:(1)人物语言在前、后时要注意标点的正确使用。(2)语言描写时要注意观察人物当时的动作、行为,因此提示语可以抓住动作、行为来写。同时思考提示语还能怎么写。(3)为了落实以上训练点,可及时做以下补充练习:

A.黄老师 走进教室说( )开始上课,有请值日生( )

B.( )楼上的下来吃饭啦( )妈妈( )

C.选择一种方法,说一句或几句话。

这类语言训练的句子仿写要坚持经常练习,可采用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填空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办法进行。这类仿写做扎实,可较好地解决提示语干瘪,如“妈妈说、老师说、他说、她又说”这类缺乏观察、无话可写的提示语;还能更有效地让学生明白,习作中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一样,也要“开口说话”,只不过这“话”是通过我们手中的笔“说”在纸上的,解决了“哑巴习作”的问题。

综上所述,不能将“仿句”单一地看成模仿、改编,而应课前扎实地做细对教材例句的分析解构,把握句子结构;做细备课时的设计,力求训练点明确,针对性强。习题设计不仅仅是巩固练习,还应举一反三,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思索的空间,这样的“仿句”练习才能为“仿段”打好基础。

3.仿段。

三年级上、下册教材仿段训练共计6次,包含动词成段仿写、顺序词成段仿写、仿写课文开头、3个句式仿写。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段的仿写与前面词的仿写有共通的动词、顺序词,因此在做这类训练时可与前面结合。如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7页:

“小虾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选自《小虾》)

这段仿写可做以下几个训练点的练习:

(1)寻找顺序的词:“先、然后、接着、又”;说说自己知道的这类词语。这一训练点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寻找、体会词语并举一反三。

(2)去掉这些词再读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一训练点重在让学生体会到表示顺序的词能使事情叙述清晰明了,条理有序。

(3)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我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这一训练点重在让学生会独立思考,分析各种不同的事情和语言环境要使用适当的词语,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用上表示顺序的词写一段话。课堂上有的学生写妈妈煮饭,有的写自己洗衣服,有的写做沙包的事……

分析与训练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能让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各个训练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做到“堂堂清”。

(4)《小虾》这篇例文涉及前面多种仿写训练点:仿词“先后顺序、动词”;仿句“比喻、排比、有的……有的……有的……”;仿段“动词成段、顺序词成段”“动物外形”、总分构段等方面。可见只有扎实地做好前面的仿写,学生习作才会轻松上手。难怪乎学生写“最喜欢的动物 ”时,写了“小狗喜欢在院子里晒太阳,一双土灰色的爪子紧紧地抓住我的衣服撕咬,缠着我和它玩耍……小狗散步时可真有趣……”“金丝猴是怎样睡觉的呢?只见它用尾巴紧紧钩住树干吊在树上睡;小金丝猴则牢牢地抱着妈妈睡着了。”

当然仅仅做好教材中的6次仿段练习是不够的,还应挖掘教材中适合仿段训练的例文。如教学《翠鸟》仿写动物外形,教学《你一定会听见的》仿写生活中的声音等,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仿写训练点。

于是,学生熟悉的“小伙伴”小狗、动物园里漂亮的孔雀、广场上溜达的鸽子、厨房里的声音、梦中的音乐等都被学生一一搬到了习作本上:

孔雀有一双双尖尖的爪子,它昂着头在地上骄傲地走来走去,向人们展示着它的身姿。孔雀羽毛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翎毛像一顶绿色发亮的王冠。背上有五光十色的羽毛,开屏时像一把大扇子。腹部是浅绿色的衬衫。长长的睫毛下一双灵活的眼睛不停地眨呀眨,好像在说:“看,我多漂亮!”

这些稚嫩的文字让我们看到,只要找准“仿段”训练的切入点,教材将会是教师得心应手的“蓝本”。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三河小学校/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西区)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猜你喜欢
习作结构教材
教材精读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半包围结构
习作展示
汪曾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