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4-07-21 01:30周可馨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美的生活化美术

周可馨

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周可馨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使幼儿的个性得到自然发展,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完善幼儿人格,促使幼儿全面发展,文章提出了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学前儿童 生活化美术教学 有效策略

“生活化的美术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它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情趣,回归学前儿童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它强调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

一、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触动幼儿的心灵,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幼儿创造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开展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说是很快乐的。

二、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幼儿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表达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幼儿的这一权利,并给予他们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促进其自我成长。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因此,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儿童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三、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引导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泥巴,堆砌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总是忘我地投入。

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表现出来,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增强。教师先引导幼儿以自己的眼光观察、感受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观察周围环境中事物的结构、特征、运动模式,并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幼儿把通过感知所把握的整体艺术形式和自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当幼儿开始用色彩、形状创造想象时,教师又启发幼儿思考,对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加入大脑的想象,形成全新的形象,运用艺术语言在画面上或手工作品中创造性地表现出来,使得幼儿的美术作品显示出稚拙的情趣和成人美术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幼儿对美术创造活动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作能力的发展,切忌用成人的模式教导、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四、完善幼儿人格,促其全面发展

生活化美术教育应面向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是幼儿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美术活动为幼儿真正人格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化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

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包含了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予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使真、善、美熏陶得以人格化。自由联想与童话故事刺激儿童的想象力,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材料,激发其表现欲望,鼓励幼儿用视觉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的感受。孩子们所作的美术作品想象丰富、用色大胆、富有生气,具有儿童画所特有的魅力。这表明儿童能创造独特魅力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识。美术教育要遵循儿童与生俱来的发展规律,顺应他们内在的法则,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热情。教师的任务是通晓并研究儿童的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氛围,给儿童安全的、充满爱心的心理环境。

五、实施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1.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美术教育课程要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回归,努力实现教育活动与实际生活世界的交互融合。师生互动示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美术的体验来源于生活体验,它是以生活体验为根基的。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除了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美术活动外,快乐美术兴趣组为个别孩子提供了更优越的创作乐园。当然,也有面对全体孩子的——快乐生活化美术区域活动,以此帮助树立孩子自我表现的信心。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要关注过程

教学中要力图改变以往标准教材化、重结果的倾向,通过充分体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选择性和生成性,通过淡化结果,注重活动过程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的。关注过程,就是要关注幼儿的“课程的跑道”上“奔跑”时的经历、经验和过程——他们经历了什么事件和生成了什么需要?他们反映了哪些成长的经验和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经验?他们在与环境、同伴和成人的互动中其过程是怎样的?

3.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要加强整合

我们的课题研究顺应了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的整合性。体现在目标的整合上——要实现美术技能与审美情趣、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有机统一;体现在内容的整合上——美术教育内容与各类游戏、主题探索、生活活动等内容的有效整合及幼儿发展各领域内容的有机联系;还体现在教育教学方法、途径、手段和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综合和整合。

4.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选择

低结构、高开放、重选择,是我们课题的一个鲜明特点。注重选择性,一方面赋予幼儿更广阔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个性进行自主选择和活动。另一方面,给予教师更多的课程选择权,让教师根据本地区、本园、本班孩子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开发教材。

[1]Cathy A.Malchiodi著.《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第1版.

[2]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第1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1]GHB049)“生活化美术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美的生活化美术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创意美术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