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2014-07-21 01:30张金成胡永红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就业率专业技能

张金成 胡永红

浅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张金成1胡永红2

(1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邮政通信管理系,河北 石家庄 050021;2河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忽视了“关键能力”的培养,导致大量毕业生就业之后很快离职,出现“高就业率”假象下的“高离职率”,“高离职率”导致其职业生涯缺乏“渐进和累积效应”,不利于人才长远发展。本文从基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从“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创新与持续发展能力”学与教两个角度探讨了如何突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 就业率 离职率 关键能力

在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的头几年里,四成以上的毕业生都面临职业的再选择,也就是说高职毕业生就业后的离职率很高。这种现象反映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所蕴含的某些教育弊端尚未被及时发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某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潜伏下来,直到毕业数年后才慢慢表现和释放出来。

一、“高就业率”假象下的“高离职率”

“就业率”是高职院校在评估人才培养质量上普遍使用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业率”的得出一般是以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签订就业合同为统计基础,“高就业率”对学校的意义毋庸置疑,为了追求高就业率,不少院校甚至规定学生必须在毕业的时候签订类似的就业协议,这种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导向,迫使相当部分学生人为造假,大量假协议、假合同被人为制造出来。校方根据这些“注水数据”统计出来的“就业率”普遍在90%以上,这样的统计数字往往带来毕业生社会需求旺盛的假象。然而这样的“就业率”实际上无法真正反映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实际情况。考察人才培养质量,不能仅从就业率的角度出发,因为就业率反映的是学生找到了工作,对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而言,毕业生不仅要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进入单位后能够在一定时期内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在该工作岗位所属领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即“低离职率”。然而根据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的数据,2009届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离职率45%,2010届、2011届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离职率平均为38%,2012届、2013届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离职率为42%,从五年的发展趋势看,离职率基本保持在四成以上。

二、“关键能力”培养不到位是主因

通过对国内外高职教育进行深入对比,笔者发现,“关键能力”培养不到位是导致“高离职率”的最主要原因。“关键能力”的概念是1972年德国联邦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 《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一文中首次提出的。1974年梅腾斯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对关键能力做了系统论述。关键能力被认为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有效。它能帮助劳动者从容面对市场挑战,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新的就业机会。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对学生而言,“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受益终生。

上述职业教育理念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尚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我国高职院校强调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内的能力,提出“理论必需、够用为度,重点在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强调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内的操作能力,而忽略了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表现出“专业技能工具化”、“人文素养空泛化”的现象。尽管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大多数都签订了就业协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关键能力”缺乏的短板逐渐暴露,大量主动或被动的离职现象最终凸显出来。比较德国的职业教育和我国的职业教育,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学生毕业离校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极大差别,我国高职学生由于“关键能力”培养不到位,往往导致工作以后“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积极创新与持续发展能力”普遍匮乏,离职问题突出。

三、突出“关键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

研究性学习重点是“学生怎样主动学”的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就以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别给予其感兴趣的课题任务,合理地设计“问题导向”。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强调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其中的学习方法,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研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它的着力点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以“问题”为载体,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从而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的思考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结果是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习内容的实践性;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习评价的过程性。这种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过程”比“答案”,“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理念,使教法和学法产生了质的飞跃,更让我们看到了“以知识传承、技能训练为载体、着力于综合能力形成”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为实现目标而设计调查方式、调查报告,查阅资料进行摘录,遇到困难主动寻找克服的方法和对策,水到渠成地提炼结论,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创新与持续发展能力

启发式教学重点是“教师怎样引导、催化”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合理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启发式教学对于高职学生创新与发展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其实质在于从课程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重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创新与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由此及彼,温故知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二是创造思考的条件,巧设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学中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些问题,并做出答案,而是要教师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情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三是精讲多练,使学生有充裕时间进行思考与延伸,精讲不是简单少讲,而是要求教师吃透内容,抓住重点、难点,找出规律,适当引导、催化,便于学生自主思考理解并延展;多练,也要精练,要选择典型习题、案例,让学生在多练当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成长。

四、结语

近年来,在“理论必需、够用为度,重在技能培养”的指导思想下,加之对“高就业率”的片面追求,我国高职院校对“关键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导致某些高职毕业生“关键能力”不足,毕业后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差,离职率高。“关键能力”是未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立足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关键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并重,是未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应当关注的重点。

[1]麦可思研究院.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013.

[2]张金成,胡永红.浅议高职教育的质量保证.文教资料,2012(5).

[3]张金成,胡永红.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测评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2(9).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管理类课程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就业率专业技能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模具专业技能水平综合测试探索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