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调查与研究

2014-07-21 01:30张如成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李 燕 张如成

“90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调查与研究

李 燕 张如成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90后”大学生是目前高校的中坚力量,调研了解“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90后”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对生活有独特理解。他们在参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同样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性与理性的抉择、思想与行为的困惑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困惑、矛盾和薄弱之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

“90后”大学生 价值观 导向研究

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90后”大学生出生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与以往时代不同的特点。如何正确了解和把握当今“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直面其价值观特别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何积极地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对策调适,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

1.2 研究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培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时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根据“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利用大学时期加强教育和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2.1 现状。

《中国青年网》首批“90后”大学生踏入校园时,对其展开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是某大学各院系的1200名新生,调查内容涉及学习、社交、心理、消费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得到的结论主要有:“90后”大学生大多兴趣广泛,有很多特长,见多识广;在社交能力、英语口语、文体活动、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上有优异的表现,整体素质相对较高;表现出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愿望;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不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个性更加独立,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90后”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等。

但是,相当一部分“90后”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差、心理抗挫能力弱;主体意识较强,集体意识较弱;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喜欢利用网络、短信等沟通方式,不善于与现实中的人交往;与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普遍不强;价值取向多元化,带有明显功利性;有正确的恋爱观但不乏好奇心;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价值观模糊。

2.2 成因分析。

2.2.1 社会因素

首先,市场经济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双重影响。市场经济自由、自强、进取、责任等理念,激发了他们的主体意识、自我负责和勇于进取的精神,由于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利益至上等特点,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产生极端个人主义价值倾向,缺乏与他人合作意识,忽视集体利益。

其次,网络文化带来的双重效应。网络具有迅速的信息收集、便利的资料查询、广泛的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等,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网络是一个大“垃圾场”,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不良文化思潮乘虚而入。由于“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他们对网络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比较弱,他们身上体现出年轻人特有的好奇心,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容易导致他们良莠不辨。最后,陷入片面甚至形成错误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2.2.2 学校因素

第一,学校教育偏向于市场需求,忽视价值观教育。

为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某些学校在课程安排上煞费苦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课程的设置,减少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使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够达到市场要求。同时,在教育内容上,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够关注,甚至处在基本忽视的状态,给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

第二,不合理的价值观教育模式。某些学校长期以来重视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教育,但忽视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道德教育。

2.2.3 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

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存在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如“过分溺爱”和“过分暴力”等。学生个体因素包括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相脱节,成熟与幼稚并存;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强烈的挫折感;不恰当的情绪发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等。

3.完善价值观导向的对策

应重视社会氛围对大学生价值观树立的导向作用,加强高校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的主体地位,重视“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家庭教育,注重“90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只有帮助“90后”大学生建立积极的、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完善价值观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导向作用。

3.1 重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树立中的指引作用。

社会实践是训练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之一,也是不可取代的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现在“90后”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现实状况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增加社会实践、实习等真正动手投入的活动。通过加强社会实践,从实际出发,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各种学术、科技、体育、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吸引“90后”大学生普遍参与。在实践过程中,“90后”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得到激发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2 加强高校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的主体地位。

“90后”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高校教育者应当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发展创造能力,加强独立思考能力训练,进而提升自觉主动能力。高校通过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努力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进行探索式学习尝试,培养独立发现能力。另外高校应对“90后”大学生实行更加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全面的大学生涯和学业指导。可聘请专业职业规划师开展专业系统课程,帮助“90后”大学生找到适合发展的职业,提高他们的职业适应性;可邀请成功人士、校友做学生的工作指导顾问,通过交流让他们更快了解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了解社会的特点,增加择业自信心等。高校通过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道德优良传统的正能量,进而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90后”一代。

3.3 重视“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家庭教育具有亲和力、隐蔽性和间接性特点,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他们的价值观养成意义重大。家庭洋溢着一种积极、上进、乐观的气氛,则受正能量熏陶的“90后”大学生自然容易有较强的进取心,上进好学,拥有良好的心态,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充满自信,富有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其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尤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大。所以家长应该系统地学习一些基础家庭教育方法,丰富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通过交流了解和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做诚信的人,使孩子从父母身上习得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有助于形成自身正确的价值观。

3.4 注重“90后”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我修养。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自我认识可塑性强,表现为自我观念清晰,有一定的洞悉问题的能力,有明确的独立判断意识,喜欢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解释社会现象,并能够做出客观的自我评价,进而认识到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首先,端正学习意识,“90后”大学生应将所学知识转变为社会服务能力,客观理性地评价自己所拥有的才能、品格和在社会中的地位,并结合社会和自身评价实施社会活动,产生积极向上的拼搏力量,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和效益。其次,加强人际意识和沟通意识。要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忘记自己过去的成功与失败,平等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保持平和心态,谦虚待人。善于沟通,能合理安排时间与人交往,积极参与各种集体和社会活动,营造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倡导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学会在社会竞争中合作、互利和共赢。最后,“90后”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能力提升,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大学生努力进取、自信洋溢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事业稳定和幸福生活都具有重大意义。

[1]田建国.当代青年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2]张乃琴.加强“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参照[J].中国电力教育,2010.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