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2014-07-24 19:59冷学宝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学文本

冷学宝

语文课既是语言学习课,也是文学熏陶课。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应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从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感入手。没有对学生文学情感的培养,不管语文课上得多么“好看”,也不管课堂教学效率有多高,都会偏离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基本预期,背离语文教育的根本宗旨。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里,许多教师一味地注重对学生的语文知识传授和语言能力训练,侧重于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必要的考试技巧,强化学生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而漠视了对学生文学情感的培养。即使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往往也是从培养思想道德的层面来着手,并未能意识到要从培养文学情感处来用力。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学生越读越感觉文本的枯燥,越学越发现语文学习的无趣,最终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走进课堂前满怀忧虑,走进文本时不知所措。而在离开校园的时候,他们貌似有知识,其实无智慧,状似有能力,其实无思想,看似有学问,其实无情怀。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过,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教育。单就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来看,语言知识容易忘掉,文学情感却难以褪色。而没有人文思想的濡染和文学情感的支撑,语文课堂教学将是晦暗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分析,虽然因为时空的限制,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不可能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出盖世的文学家,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的诉求和责任,更不该让语文课陷在应对考试的低位,用无用而有害的行为掏空文学情感赖以生存的土壤。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表明,许多文学家的风华盖世,缘于他们青少年时期文学情感的养成。

文学情感可以支撑一个人去爱,去创造,去实现人生的无限可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呢?

消除功利影响,让学生在轻松阅读中感悟文学的魅力。

文学对心灵永远拥有奇妙、深刻的影响力。用童话、寓言、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支撑起来的语文课堂,理应受到学生的喜爱。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即使正在学习童话、小说这样的趣味性作品,也会有一部分学生提不起精神来,甚至昏昏欲睡。学生对文本的漠视与厌倦,对语文学习的冷落与拒绝,是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共同悲哀。为什么理应充满欢声笑语、洋溢盎然生机的语文课堂,会变得令人压抑、死气沉沉呢?究其原因,是功利意识笼罩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导致我们对语文教育的曲解和对语文精神的叛离。而对语文教学功能与效用的追求,让我们重分析、轻阅读,重结果、轻过程。与文本的隔离,限制了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品味。更有甚者,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许多教师操起了训练的手术刀,将鲜活的文学作品肢解成条条块块,以致美丽的文本在学生的眼里变得丑陋怪异。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有人在将美丽损毁、把精神阉割的过程中,还显摆出一副深谙语文教育之道的得意模样。

语文教学自然应该有对功用的追求,但语文教学永远也不能放弃对“超功利”的期冀。文本需要解读,作品也应该剖析,可是,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因为功利的困扰,让文本丢失了它的精魂,让作品迷失了它的美感,让文学丧失了它的趣味。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这一段关于语文教育特点的论述,对于我们的教学行为应该有指导作用。其中提到的“思想情感”,我们不应该只从道德范畴来考虑,而可以从文学层面来考量。同样,这段话中涉及的“独特体验”,既可以指向事理,也可以倾向文学。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察文学的温润,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要想让学生感悟到文学的迷人魅力,我们就要让文字散发出独特的芳香,让文本显示其奇特的力量。当然,要想展现文字深处的真爱与大美,让文本展示深厚的底蕴和持久的影响力,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的时候,就不能贪应试之功,不可求分数之利,而应该让学生轻松面对文本,以达成无拘束、富诗意的个性化阅读。

轻松阅读,既要让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教师也该有所作为。不让学生接触文本,再优美的文学作品也无法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没有教师的指点,阅读的收益也将大打折扣。只有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死的文字才能变成活的文学,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显现它的价值。也只有给学生以得体的指点,才能实现语文课堂里的多层次解读、多角度品味和多样化建构。

学生阅读时,教师不能强行横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干涉太多,解读太细,也不可当甩手掌柜,造成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疏离,而要做到因文设疑,因人施教,有时甚至可以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教学《桃花源记》时,我先让学生完成了几轮不提要求、不设限制的自由阅读,后引导他们对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以寻觅、认识桃花源的景色美、人情美、迷幻美(发现之偶然,复访而不得)。随即,我又引导学生将景色美、人情美上升到理想社会中环境与人文的层面来认知、感受,让他们体察理想社会的“应然”情境。之后,借助对迷幻美的剖析,引领学生认识到理想社会的可遇而不可求,以洞悉作者的失落、感伤、无奈等情绪。为了进一步体察作者情感与情绪的变化,我又让学生再度完成对作品的不设限的赏析。轻松的阅读,既强化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也深化了他们对文学的感情。

轻松阅读,还应该以文本为基点,进行由点及面、纵横交错的延伸阅读,让文学展示它的多样、博大、深邃与诗意。还是以教学《桃花源记》为例,在引导学生阅读了文本之后,我又将学生的阅读由《桃花源记》延伸到对陶渊明其他作品如《饮酒》《归去来兮辞·并序》等诗文的阅读,同时,我还带领他们阅读与《桃花源记》有着相近意旨的《山居秋暝》《天上的街市》等诗歌。这种点面结合、纵横交错式的阅读,不仅扩大了阅读的范围,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强化了他们对诗人、作品的理解,让他们感悟到文学的博大精深。

优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创造中获得文学滋养。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在我们的头顶呼啦啦地飘,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分析文本、感受思想、表述见解的向度上,难以达成对文本的超越。殊不知,过度的分析、太深的挖掘,在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的同时,也让语文教学失去了她的纯粹和美丽。以考定教,不光让我们习惯于肢解文本,也淡薄了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使得他们对语文教学产生误解,对语文课堂感到厌倦。

学语文到底有什么用?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这样写道:“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显然,叶圣陶先生这里所说的“用”,是不受考试影响和分数羁绊的“用”,它的指向更宽泛,内蕴更丰富,其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能自主地使用语言,而不是处心积虑地应对考试。

要想如叶圣陶先生所希望的那样,让学生能想会说,我们不仅要从教育目标上重新定位语文教学,也应该在教学形式上,完成对语文教学的“改造”,让学生在有“语文味”的课堂上学习语文,运用语言。如果能优选教学形式,从文学的角度,用切合文学体裁的方式来教语文,学生就会在对文体的渐次理解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获得文学情感的滋养,升华对语文学习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在教学《黔之驴》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了驴的来历、处境、形象特征,然后和学生一起剖析了虎的机智,接着,他又让学生分别从驴的角度和虎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从表面上看,黄厚江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建构文本,是为了促成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而从实质上来分析,黄老师是依据文本内容,借助学生的智慧,创造了课堂版本的关于驴和虎的现代寓言。尽管学生在创作《我和驴》《我和虎》这两则寓言的过程中,尚未突破柳宗元《黔之驴》的故事限制,但切身入境的叙述,对观点启示的探索,还是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寓言这种文学样式。这个寓言创作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可以在学生心里奠定热爱文学的基础,甚至养成他们终身不移的文学情感。

用寓言的形式教寓言,学生会在创作寓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寓言的内涵,懂得生活的道理。同样,用小说的形式教小说,让学生讲述自己眼中的人和事,学生就会更深切地关注人物的命运;用散文的形式教散文,让学生参与叙事抒情,学生就会思考如何得体地倾诉……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能够优选教学方式,用文学的形式教语文,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视角上的“新颖”,更有在潜移默化中生成的对文学的热爱。

当然,优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文学的滋养,并不应该局限于对文本的简单复述,也不应该拘泥于对文本的机械模仿,而必须有对文本的再度创造。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跨越文体的局限,用新的文体诠释文本内容。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将童话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强化了他们的创造意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学生创造的量与质,我们不应提出太高、太严的要求。一个词的新用法,一句话的特殊表达,只要有可取之处,都应该予以支持。要知道,人们的创造才能,都是在承领、鼓励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减少人为羁绊,让学生在自由写作中养成文学情怀。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也必须强化对学生文学情感的培养,养成他们的文学情怀。然而,“擅长”循规蹈矩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实施低端、自我局限的作文教学:在作文指导时,极力主张写真人,记真事,抒发真情实感,而放弃了对学生进行磨砺、提升式的训练。应该说,让学生在学习写作之初,通过对真实事件的叙写,养成他们朴实的文风,是有益的,也是必需的。但是,凡事都要讲究个度。作文教学中不能只有约束、限制和困顿,而应该有突破、创新和大气。如果以为学生只能写实实在在的东西,那是我们在用自己的偏颇去困扰学生,伤害学生。因此,在教会学生记真写实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语文教学的最高使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作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赋予每一个生命以想象和创造的灵性和能力。

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又时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当我们兴致勃勃地要求学生写作文时,却发现许多学生面有难色,有的甚至唉声叹气——所有能写的东西都已写过,再也没有什么可写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语文教师人为地窄化了学生的写作范围。作文指导时,我们要求学生只能写生活中已然发生的事情,而不允许他们去写生活中可能发生和应该出现的东西。在作文批改时,要是发现有学生“编造”出了“假语虚言”,轻则以降分的形式来否定,重则以讲评的方式去“讨伐”。

笔者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上初中时,自己的一篇作文因为显得不那么真实,被语文老师严厉批评的场景。那一回,我的语文老师虽然怒气冲冲,但或许是出于对我的爱护,没有当众点我的名。不过,他在课堂上将我的作文当作“反面教材”来朗读,并不时地施加毫不留情的“点评”,不光让彼时年少的我如坐针毡,以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就是三十多年后,我自认为已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了,想起来还是感觉如芒刺在背。也许,叙述的错落昭示了我思维的混乱,情节的“巧合”更是显出了我谋篇的笨拙,我本该受到这样的批评,但是,我的语文老师用最“坦率”的方式对我进行尖锐的批评,仅仅是因为我在“编瞎话”!

笔者不是在这里清算旧账。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的老师和朋友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一直怀着感恩的心,在感谢、仰视那些惠泽我生命的师友们。在这里将旧事重提,只是想告诉大家,在语文教师视“编造”为“仇敌”,千方百计要除之而后快的情境中,学生的作文兴趣必然会被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只能被翦除!而没有想象力、缺乏创造力的生命,其人生价值又如何体现?!

或许,编造和创造之间确实有一定的距离。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一距离并非天堑鸿沟,更不是无法跨越的。不管是学生的编造,还是文学家的创造,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人类想象力得以发挥的结果。而编造正是创造的起点和胚芽。今天的编造,可能就是明天让人赞叹的创造,今天的“瞎话”,可能就是明天令人惊艳的“作品”。

为了不让曾经给自己带来难堪的遭遇在我的学生身上重现,在作文批改中,即使发现了学生与我“写实”的要求相去甚远,我也会真心承领,真诚包容,真情悦纳。而每学期,我又会安排不低于总篇数三分之一的作文,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能写出心里话,只要能编出合乎情理的新故事,我就给高分。有时候,为了张扬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我干脆让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写小说,写寓言,编剧本,都可以。让学生无拘无束敞开心扉来写,而搞创作则激励了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向作家“看齐”。有一回,一个学生一口气竟写满了两本作文本,创作出了一部中篇小说,被全班同学传阅。虽然学生的文笔尚显稚嫩,但不可否认的是,能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在他们心里播下热爱文学的种子,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作文课上让学生参与文学创作,不仅可以消除笼罩在文学身上的神秘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更能让一部分学生在心里确立矢志文学的宏愿,让他们在对文学的畅想中开始美丽的生命历程。即使有一天他们可能冷却了当作家的热情,但可以预期的是,长期形成的文学情感必然会流淌在他们的血管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给他们的成长以持续的动力支持,让他们平常的生命吐英显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阿湖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文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