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工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演进*
——基于应用型到卓越型的视域

2014-07-24 18:48戴志锋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应用型

戴志锋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IT工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演进*
——基于应用型到卓越型的视域

戴志锋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为了适应工程教育发展的形势,文章从应用型IT人才到卓越型IT工程师培养阶段推进的视域,剖析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三级外在螺旋式演进路线和三层内在协同式演进机理,探索应用型、复合型和卓越型IT工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融合式演进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上获得一定的成果。

应用型IT人才;卓越型IT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演进路线;演进机理;路径选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对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自教育部2010年6月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以来,至今已有涵盖“985工程”、“211工程”和地方所属普通本科等200余所不同类型高校分批参与、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1],旨在面向工业界,通过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工程人才,随之产学结合成为“卓越工程师计划”改革的核心和重点[2]。相应地,如何切入并有效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离不开作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的校企合作的支撑。实际上,实践育人是我国高校育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工程教育的回归重在突出实践[3]。实践教学的教育性和实践性特征也决定了其比理论教学更加接近工程教育的本质[4],在强调社会合力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应当更加强调对实践的多维度进行理念层面的探究[5]。与此同时,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否持续发展是高等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因素[6],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应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进行[7]。因此,围绕上述诸方面,以应用型IT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卓越型IT工程师培养为导向,从应用型IT人才转型到卓越型IT工程师的培养高度,改革和创新IT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校与行业企业着力联合培养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新型校企合作培养长效机制,正是推动新形势下IT工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IT工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演进路线

卓越工程师计划和校企合作作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且紧密关联的着眼点,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而校企合作则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更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与方法。通过强化校企合作,促使卓越工程师计划由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构成的理论教学体系与涵盖基础实践环节、技能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接,与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

事实上,随着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越来越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内在驱动,使得高校必须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拓展校企合作广度,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在构筑可持续校企合作之路中, 努力将工程人才培养推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新高度。

如图1所示,通常的校企合作主要体现为形式上的,多由高校主动发起,企业大都是被动参与的;校企深度合作在内容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校企双方形成互动,共同对等地参与合作;校企协同合作则表现为协同式,校企协同是当代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和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8],高校、企业连同行业、政府将双方合作上升到多方协同创新合作的高度。

图1 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演进路线图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上述三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机制又对应于IT工程人才培养的不同发展阶段,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是“卓越教育”的前提基础和必然阶段,而构建校企协同长效机制是实现由“应用”走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跨越的必由之路[8]。随着从应用型IT人才培养逐步转型到卓越型IT工程师培养,底部基础性校企合作广泛而松散,中间承启性校企合作在改进中不断深化,顶端协同性校企合作精少而紧密,自下而上环环相扣叠加,整体上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外在地呈现出金字塔型、螺旋式演进路线。

二、IT工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演进机理

图2 校企合作机制分层性协同演进机理图

从微观层面上而言,自校企多点深度合作,延伸至“高校—行业”、“高校—政府”、“高校—高校”多线合作,逐步形成校、企、行、政全方位合作的立体格局,校、企、行、政协同合作又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内涵建设,随之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分层性协同式演进的内在机理,如图2所示。

(一)底层夯根基,构筑协同演进的基础支撑与依托。底层校企合作基础平台具体组成要素包括:校企合作办学实体,诸如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之类的校企联合办学共同体,以及共建的校内实验室和共建的新型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主要包含共同全过程实施人才培养机制、合作培养评估机制等;校企合作软资源平台,由项目案例库、“双师型”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等构建而成;校企合作工程教育实践环境,亦即基于面向工程、项目驱动所搭建的“学做合一”校企合作框架,并汇聚工程教育应用实践的项目,构筑工程教育改革探索的平台。

(二)顶层作设计,着眼于协同演进总体上的专业培养规格制定。顶层IT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IT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载体和根本指南,通过校企联合共同地系统论证、精心设计改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校企联合培养的力度,融入校企深度合作的理念和要素,构建工程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铸造卓越型IT工程师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培养链条,使得校企协同合作真正找准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中间层共培养,在顶“天”立“地”、上下承启协同演进中实施IT工程人才的培养合作。中间层IT工程人才合作培养立足于底层校企合作基础平台,并围绕顶层IT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具体做实高校和企业创立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六个共同”内涵,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含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等内容;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共同组建教师团队,通过校企师资“双向挂职”流动,共建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双师型”结构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共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共同建设综合性实习与就业基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上述不同层面多个维度一体化协同演进机理图,从底层、中间层和顶层各自层内各维度的局部同心协同,到中间层与底层、顶层跨越层间多阶段的全局同轴协同,相关要素分布式协同贯穿于层内和层间,演进着从应用型IT人才上升到卓越型IT工程师的工程性学习成长环境和过程内在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构筑出IT工程人才培养特色之路。

三、IT工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演进的路径选择

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形势要求的现实背景之下,以作为地方财经类院校的湖北经济学院及其理工科专业相对集中的信息管理学院为例,通过强化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并将校企合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多年分阶段地推进一系列IT工程人才培养相关实践与探索,在从应用型IT人才到卓越型IT工程师培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IT工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演进的路径选择模式。

(一)“三实”应用型IT人才培养实践。立足于应用型IT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充分发挥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IT类专业在学校实践、实用、实干“三实”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先发优势,不断增进与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武汉)基地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建立校行合作关系,以及与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校政合作关系;作为成员单位,参与“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交流合作,在高校人才与技术的校校合作支持下整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依托现有的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软件工程师”订单培养定制班等合作框架,深化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合作育人方面健全的体制机制;拓展校企科研尤其是横向项目的合作,全方位构筑夯实“三实”应用型IT人才培养平台。

(二)产业应用型IT人才培养探索。作为应用型IT人才培养实践的延伸,进一步面向湖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软件工程专业(虚拟现实软件开发方向)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探索,基于该省级“本科教学工程”产业人才培养项目平台,与所在行业、湖北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龙头企业紧密深入合作。邀请IT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高校专家共同召开产业人才培养方案专题论证会,面向企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引进企业优质的工程教育资源,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形式,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校企合作共同申报“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进而升级建立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以此大胆尝试在专业与产业对接上突破,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供有力的产业应用型IT人才支持。

(三)复合型IT人才培养实践。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既要有综合性知识,又要有实践性能力[9]。借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IT类学科对学校优势及相关学科的基础性支撑潜力,通过探索在IT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交叉设置经济、管理类和金融信息系统与安全方向等特色课程,联合艺术学院师资共同建设合成境界研究所、共同讲授虚拟现实技术类课程、共同推动软件工程专业(虚拟现实软件开发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积极创造条件与企业联合申报共建校内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及IT应用能力开放训练实验基地,构建新兴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平台、跨学科交叉复合平台和开放共享实验教学体系等多种途径,培养社会急需、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技巧、熟悉IT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复合型应用性IT人才,形成复合型IT人才培养特色,健全复合型IT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四)卓越型IT工程师培育培养探索。适应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新发展形势,密切面向社会实际需求,从更高更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创新更有效的工程教育举措,探索卓越型IT工程师培养机制。围绕校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水平教学成果培育项目进行探索,先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实施培育,后待条件具备时正式申报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先实行跨专业、跨院系、复合型卓越IT工程师试点班,后适时在IT类专业全面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此外,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下探索有计划地选送专职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积累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授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开设、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任务,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五)应用型、复合型、卓越型IT工程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在实践、实用和实干“三实”应用型IT人才培养实践中,逐步融入产业应用型IT人才培养探索、复合型IT人才培养实践和卓越型IT工程师培育培养探索,并基于各自局部阶段性协同,探究两两相互之间关联融合的内在机制,进而促进应用型、复合型、卓越型IT工程人才培养全局整体性协同,打造完整的IT工程人才培养链,营造特色化IT工程人才培养环境,强化特定领域复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用、市场化需求实际应用的IT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进而工程创新能力训练,创新实践应用型、复合型、卓越型融合特色的“三型”IT工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有效地破解财经类院校IT工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定位及专业综合改革实施等理论与现实问题。如图3所示,在应用型

图3 “三型”融合的IT工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图

IT人才培养中促进复合型IT人才培养和卓越型IT工程师培育培养,又在复合型IT人才培养和卓越型IT工程师培育培养中强化应用型IT人才培养,而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从校内各专业、各年级中遴选,鼓励来源的多样性,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应用中复合,复合中应用,应用中卓越,卓越中应用,复合中卓越,卓越中复合,应用型、复合型和卓越型两两融合,最终形成应用型、复合型和卓越型“三型”融合体,一体化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复合型课程体系、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和卓越型工程师目标体系之中;贯穿于“三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懂管理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和卓越型工程师目标人才培养融合式演进的创新与实践检验之中;贯穿于应用型、复合型、卓越型多过程阶段协同,校、企、行、政多主体协同,产、学、研、用多领域协同,院系间多学科、专业交叉协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就业岗位培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实践环节协同并举的全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机制之中。

总之,针对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中改革IT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而推进实施“卓越计划”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1],本文基于应用型IT人才上升到卓越型IT工程师的视域,探究了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校企协同合作机制”三级外在螺旋式演进路线,以及“校企合作基础平台—IT工程人才合作培养—IT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三层内在协同式演进机理,实践并完善了“应用型、复合型、卓越型”三型相融合的一体化IT工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校企合作育人的IT工程人才培养新格局。

[1]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2]李 旭,沈 岚,姚春龙,等.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A1).

[3]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4]张洪田.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5]肖 建.我国高校实践育人观的突破、困境与反思[J].江苏高教,2013,(5).

[6]常继峰,潘 睿.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可持续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7]别敦荣.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8]孙秋柏.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机制的构建与深化[J].现代教育管理,2014,(1).

[9]戚明钧.复合型应用性IT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教探索,2005,(1).

(责任编辑:李文富)

The Evolution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ve Mechanism of IT Engineering Talents Cultiv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cation to Excellence

DAI Zhifeng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Hubei, 430205, China)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ed IT talents to excellent IT engineers corresponding to training phase advancemen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hree-level external spiral evolution route and three-layer internal collaborativ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echanism,explores the fusion evolution mode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ve training for applied,inter-disciplinary and excellent IT engineering talents, and thus gains,to a certain extent,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chievements.

applied IT talents;excellent IT engineers;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ve mechanism of cultivation;evolutionary route;evolutionary mechanism;route choice

2014-07-15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从‘三实’到‘三型’演进特色的IT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3335)、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探索”(2012B443)。

戴志锋(1967—),男,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G642

A

1674-6120(2014)11-0064-04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应用型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青年工程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