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转型与提升

2014-07-24 17:14梁湘毅田程
新闻前哨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生

梁湘毅++田程

《经视直播》在实现了广泛传播力的基础之上,该如何跳出当前民生新闻的窠臼,提升其影响力?湖北经视作为一个以民生题材为主打的地面都市频道,又该如何在本土地面频道竞争同质化、白热化的阶段,实现向主流媒体的转型,实现政治高度和市场认可的双赢?现以湖北经视《经视直播》为例,对当前民生新闻的转型和提升做出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经视直播》目前最大的发展瓶颈

1.止步于浅层表现。

目前,经视直播的20多组记者承担了85分钟的新闻采写编任务,记者每天都承载着相当重的采制任务,没有很多时间去思考和咀嚼社会事件的意义。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多做深度和调查类新闻,但是,纵观每天的节目播出串联单,交通事故、失火、自来水管爆裂、伪劣产品投诉、骗子设局害人、家庭纠纷、卖淫嫖娼、倒票坑人、街头打架、情侣分手引发纠纷等突发、现场和投诉的“小”新闻仍然占据了70%以上的比例。

2.权威性、个性化解读不够。

在《经视直播》,普通百姓的话语权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对于重大热点新闻,《经视直播》利用现场采访、网络留言、热线平台以及微博,给广大百姓提供了发表言论和看法的平台和空间。但是,对于重大热点新闻事件的权威性和个性化解读,还做得不够深入和到位。观众实实在在看到的是主持人在单方面输出新闻信息或评论,缺乏社会各阶层,尤其是草根阶层和精英阶层之间的争辩、对话和协商。例如,《经视直播》每天都会针对一个热点新闻事件出一个调查题,对于观众的意见,主持人则会通过节目中的短信平台和微博,选取几条来读。但是对于百姓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也只是“一读了之”,缺少有建设性的统计、分析和解读。而往往百姓的意见又不具备权威性,仅凭主持人的口头评论,难以承担“舆论领袖”为观众“解惑”的职责,从而显得对热点新闻的解读不够丰富和厚重。

3.全媒体资源的整合没有到位。

这几年来,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事件(如温州动车事件、天价茅台事件、富二代撞人事件等等),都是由网络媒体首先发声。这样的全媒体时代,我们的劣势也就体现出来了:一是对各种媒体生产的海量信息利用不够,视野相对狭窄,常常遗漏重要新闻热点题材,难以满足电视观众的“求知欲”;二是受播出时间的限制,无法第一时间在海量信息基础上,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迅速做出权威性的深度解读,有时总是落后一步,在很多时候,我们所播的都是电视观众已经通过其他媒体知道或听说的东西。

4.政治不够敏锐,视野不够开阔。

由于民生新闻的题材限制,我们的有些记者已经形成了民生新闻报道的固有模式,喜欢跑“短平快”的突发新闻和投诉新闻,而忽视一些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事件,调查性的新闻事件以及可深挖、可探讨、可评论性的新闻事件。长此以往,一些记者的政治敏感度降低,新闻视野也变得狭窄。当一个重大选题来临时,往往不知如何把握,写出来的新闻不够尖锐和大气,与主流媒体的要求相距甚远,从而拉低了我们的新闻节目质量。

二、提升与转型的理念

我们知道,传媒经济就是影响力经济。主流媒体被认为是我国未来10年间最有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的传媒模式。对于目前的《经视直播》而言,我们目前主要是处于以量取胜的阶段,我们的受众群庞大,但是影响力低(年龄高,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要成为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就必须要吸聚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受众(主要指那些具有较高的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消费话语权的社会成员)。实现转型与提升,首先要形成以下三种理念:

1.境界与追求:深刻诠释社会进程。

主流媒体的第一特质是境界,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追求。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荣誉在于深刻地关注和记录社会上正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只有基于这种关注和记录,我们的职业成果才能有效地融入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力量潮流中去。造就一篇好新闻最重要的是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当这种境界、情怀和智慧能深刻诠释社会发展进程时,好新闻也就应运而生了。

2.基本风格:理性、建设性。

相对于目前民生新闻曝光和揭短式的报道“愤青”式的评论而言,理性观察和建设性的出发点则是主流媒体的基本风格。它意味着不冲动、不破坏、不媚俗、不虚伪、不偏激、不炒作、不盲从、不傲慢,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冷静观察社会走势,以建设性的视角来报道“一切值得报道的新闻”。

3.内容诉求:深层的价值判断。

对于一个新闻事件,最基本的是描述事实:即将新闻事件写清楚、写准确、写全面、写系统。但是,对于主流媒体而言,一条新闻必须还要有更为深层的价值判断:也就是将各种相关的资讯实现深度的分析、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意见、解释、见解和见识。如果说前一点是所有传媒都应具备的基本功,那这后一点则是我们向主流媒体转型的特质所在。特别是在资讯量已经出现“过剩”的情况下,主流传媒的价值就在于为受众整合、梳理看似杂乱无章的资讯,为人们提供有序而冷静观察与分析。信息时代人们需要新闻,但更需要对新闻的解读,更加真切地让受众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谁对于资讯的分析整合能力强,谁就拥有更多的社会“话语权”及媒体影响力。

三、提升与转型的途径

1. 强化主导意识,打造“绿色”民生新闻。

实现转型,我们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在宏观上强化媒体的主导意识,也就是说,我们要形成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微观上,要积极打造“绿色”民生新闻:将以负面报道为主的理念转向做强做大正面报道,提高正面报道的可读、可视性。

在日常选题的把握上,增加对正面题材的选取。去年,我们《经视直播》就挖掘了多个关于好人好事、社会温暖、政府关怀、人间大爱类的正面新闻。比如,中国最温暖村落——潘塘;当代愚公支书王光国;拾金不昧,感动江城的拾荒汉付平;百名留守儿童的好爸爸卢平;见到百万巨款不动心的的哥刘泉;最美护士肖芳等等,这些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的新闻,都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效应,达到了弘扬社会主旋律,展现社会光明面的宣传效果。今后,我们还将发掘、策划更多这样的新闻,更多的展示社会的光明面和人文关怀精神,真正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endprint

2.寻求“第二落点”,实现民生新闻以小见大。

民生新闻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要在典型事件报道中寻找新闻的“第二落点”,提炼出深刻的社会主题。一直以来,民生新闻离不开对百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关注。但实际上,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是一种经济、社会或者政治现象,例如:老人没钱治病,可以上升到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缺失或漏洞的高度;下水道堵了,可以深挖到相关部门责任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等等。而对于一些个体案例,我们也需加深对其的发散性剖析:例如,过年百姓都去酒店吃团年饭,这是餐饮经济;房地产公司工资下调、裁员,或许与楼市泡沫经济有关;还有股市的涨停、银行利率上调或下调,菜篮子的价格,这些都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经济活动。如果我们能在报道这些个体现象的同时,寻找到新闻的“第二落点”:不仅解读个体经济本身,同时还要剖析这种经济现象。这样,民生新闻也就实现了以小见大。

3.加强建言式的舆论监督。

对于民生新闻而言,“为老百姓说话”是它的最大亮点,在为百姓办实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触及某些社会矛盾和社会丑恶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展开针砭和批评,甚至是严厉的批评。在电视观众媒体素养较低的时候,这一亮点确实替老百姓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出了不少气,让观众觉得痛快。但是,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要想更上一个台阶,就必须要摒弃过去这种为了“批评而批评”式的舆论监督,应具有更高的理性和建设性,能够把社会舆论的主流和“愤青”般的社会情绪的宣泄区分开来;能够区分看待不同的社会矛盾,能够指出社会矛盾的解决之道,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社会力量,为相关政府部门改进工作提供思路,化解社会矛盾。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

4.提高深度报道质量。

深度报道的兴趣,就是满足了读者不仅仅想了解新闻,更想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及对事件影响的阐述的需求。谁能将一个新闻事件分析得更透彻,揭示其意义,谁就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将新闻与文化、道德、法制、时政、经济等现象联系起来,透视,剖析这些现象,从而体现媒体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我们的每一篇“小民生”新闻中的报道,必然有与其相对应的法制、道德或者时政等条律诠释,如果我们能以点带面的解读这些条律,报道就增加了几分深度。

例如,一条“8岁男孩掉入无盖窨井,爬行13小时获救”的新闻,《经视直播》连续做了多天的跟踪报道,其实,关于窨井盖缺失伤人、伤车事件,《经视直播》播出了大量类似新闻,但这次,我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从这种事件中,挖掘出了街道、城管责任部门失职、相关措施缺乏等问题,分析出井盖为何频频缺失?缺失后相关部门为何无人问津?一旦发生伤人事件,相关责任部门如何担责?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访相关部门和专家,探寻可行,有效的解决之道,这样一来,一条个例新闻,就成了一系列探寻、解决社会问题的深度新闻。

5.加强资讯整合能力。

目前,《经视直播》的新闻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量大、点散。每天播出的25-30余条新闻中,除了特别节目之外,能就其中一条或几条新闻实现“单点多条”播出的并不多,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制片组对于新闻的整体策划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个新闻点没有实现多方位的立体报道。2013年3月17号,武汉出现了开春以来第一场大暴雨,武汉多个小区、街道出现了大面积的积水,当天的新闻中,我们播出了四条关于各个小区、街道积水的新闻,全部都是点到点的“现象新闻”,但是,对于积水事件的整体策划则没有显现:继2012年6月严重内涝之后,武汉市出台了多项政策、拨出了专项资金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更新换代,对于没有履行职责的部门和相关责任人都进行了严厉的“治庸问责”,但是,一场春雨,为何还是有如此之多的地方出现积水?该改造的管道改造了吗?该清理的淤泥清理了吗?没有建设起来的排水配套设施有没有按照规定建设起来?如果把这些疑问和调查都加入到新闻中去,整组报道就“立”起来了。

2013年年初,福建新闻频道《现场》 栏目就福州市物价局举行水价调整听证会的报道,对于这样的新闻,我看到了一种整合+立体式的报道方式:在水价听证会召开之前,节目先就“是否该上调水价”的议题,通过与观众互动收集民意;将观众意见整理后,提供给相关听证部门;在水价听证会上,记者以听证代表的身份陈述观众意见,将大众的声音带到听证会场,并对水价听证会进行直播;在水价听证会结束之后, 就听证会召开的效果、 产生的社会反响、最终是否上调水价、其它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等又进行了一系列报道。这样的节目设计,将时政新闻民生化,民生新闻主流化,增加了民生新闻节目的深度;同时,很好地搭建起了政府和市民间沟通的平台,充分满足了受众知情权和参与诉求,政府部门得以从媒体渠道,听取民意,集思广益,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6.举办大型公益活动。

大型公益活动,对提升媒体影响力的作用毋庸置疑。而通过抓住一个新闻契机而举行的公益活动,就像“一个小支点撬起了大地球”。2012年8月11号,武汉市环卫工人杨厚建在清理牛皮癣时被张贴牛皮癣者暴打,并被强迫贴牛皮癣的新闻一出,湖北经视马上抓住机会,联合硚口区政府组织了一场“慰问武汉环卫工大型纳凉文艺晚会”,向奋斗在第一线的环卫工人师傅们表示慰问。活动得到了市民的热烈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即发扬了社会正义,也取得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效果。

转型和提升之路,势必还会有许多困难,但是,我们还是会发扬不等不靠、努力创新的精神,将湖北经视打造成体现公共服务性、彰显和谐媒体生态、彰显正确舆论引导的媒体,将民生新闻建设成真正的“民生”捍卫者。

(湖北广电电视经济频道)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生
民生设施非“摆设”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请注意,这些涉民生新规已施行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千难万难,不可让民生为难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