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采访禁忌与技巧漫谈

2014-07-24 17:15朱华
新闻前哨 2014年3期
关键词:被采访者编导外国人

朱华

2013年2月23日,《外国人在中国》栏目正式登陆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它是中国中央电视台首个以外国人为主体的纪实性专题节目。节目旨在通过纪录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故事,以个性化的视角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折射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开放包容,是一个“在中国的外国人”喜闻乐道的个性化展示平台。

节目开播一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的受众群体。那么,怎样才能做出一期优秀的电视节目呢?笔者以为,除了节目主人公自身故事的丰富多彩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将最终决定节目质量的好坏——记者的采访技巧。

接受《外国人在中国》栏目编导采访的外国友人来自世界各地,属于不同的种族,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他们的工作形形色色,既有驻华使节、地方政要,也有公司董事、外语教师。这意味着采访者不能对受访人一以概之,用同一种待人接物的方式采访背景不同的人显然是行不通的。但另一方面,涉外采访中并非没有共通之处,没有规律可循。笔者总结了一些涉外采访时比较管用的技巧和采访者应该注意的事项,与大家研究探讨。

一、记者和编导应该时刻注意自身形象

作为采访者,当你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时,你所代表的就不仅仅是你个人风貌,而是代表着央视的形象,甚至是整个中国的形象。因此,编导和记者在着装上必须有所讲究。记者在履行与工作有关的职务行为时,则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应该避免套件T恤、披件马甲,或者身着短裙、露肩装等去进行采访。正式场合着正装,这是最基本的社交和外交礼仪。

语言表达也是自身形象的一扇重要窗口。众所周知,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 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因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的不同,而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出某些差异性。特别是中西文化表现得更为明显。《外国人在中国》栏目所采访的外国人,大多数都具有相当的中文基础,在中国有着一定的生活经历。我们对这些人进行采访,很容易忽视他们的文化、宗教背景,这种意识很容易让我们在采访中陷入尴尬与窘境。

二、对被采访者所在国家人文习俗进行了解,能有效地化解矛盾

1.字面上的禁忌。譬如,栏目曾经采访过多位皮肤黝黑的来自非洲的外国人。我们采访时应尽量用“黑色人种”代替“黑人”一词,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黑人”一词的形成,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其中带有很深的种族歧视的印记。为了避免对他们感情造成伤害,我们应当避免使用这类敏感字眼。又比如,对于我们采访的信仰基督教的外国人来说,“13”是一个非常忌讳的数字。知道了这一点,我们约定采访日期的时候就应该尽量避免13日进行。

2.问候上的禁忌。中国人见面喜欢嘘寒问暖。比如,“你吃了吗?你要去哪儿呀?“你最近胖了!”“你多大了?”“你结婚了吗?” 似乎越问得多越显得亲热、友好。但这些话,对外国人却觉得很别扭、不舒服。他们会认为这是对方在粗暴地干涉他们的隐私。那么,他们所谓的隐私都包括哪些方面?一般来讲,主要有年龄、财产、恋爱、婚姻、家庭、工资、收入、信仰等。但在实际采访中,有时由于节目内容需要,不可避免会涉及到某些隐私,这就需要我们编导和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充分沟通,采访前坦诚交流,以争得对方的理解与配合。

3.颜色禁忌,这是编导和记者很容易忽视的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不同颜色存在不同的禁忌。如中国人喜欢的红色,则是泰国人最忌讳的颜色。他们在记录丧事的文字时都用红色的纸和布;日本人视绿色为不祥之色,伊拉克人视蓝色为魔鬼。印度人最忌讳的颜色是白色;法国人连黄色的花都讨厌,认为那是不忠的象征。《外国人在中国》栏目,既有栏目主持人与主人公的面对面采访,还有主持人的外景出镜。因此,主持人在选择出镜的具体环境,以及服饰颜色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的问题,以免造成误解与麻烦。

4.接触禁忌。不同的民族崇尚不同的接触文化。出于宗教的崇拜和信仰,佛教徒认为活佛给他们施行的摸顶礼是崇高而神圣的。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接触文化”。遇到朋友,如果朋友带有小孩子。中国人为表达喜爱或者善意,常喜欢用手轻轻地抚摸小孩子的头;而对于泰国人来说,头部可是千万不能摸的,触及头部简直就是一种罪过;这在西方也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因为这种举动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种不安全感;而在穆斯林民族来看,用单只左手去触摸别人(握手除外)简直就是一种羞辱。总之,了解这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将有助于我们在采访过程中,缩小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心理与情感距离,从而顺利采访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三、充分掌握我国对外交问题的基本态度

作为编导和记者,我们不仅要了解受访人当地的时事变化,还要了解其与我国、其他有关国家的时事变化、外交关系。只有这样,在准备采访提纲时和采访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涉及不适当的问题。不然,轻则影响采访效果,重则可能触碰外交红线,危害两国关系。例如,2013年12月发生在朝鲜的张成泽事件,我国外交部已明确表态这是属于朝鲜的内部事务。此时,如果你正在采访一位韩国人或者朝鲜人,就应该避免与他们谈及这类话题,以免由于双方观点迥异,影响正常的采访活动。此外,实时掌握我国政府的外交政策,还将对栏目选题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譬如,2012年6月19日,广州出现一起黑人聚集、堵塞交通事件。广州市越秀警方采取果断措施,依法处置了这起事件。如果在这个时间点,《外国人在中国》栏目执意要去做一期有关黑人在广州生活状况的节目,就会不合时宜,并且激化矛盾。还有自2012年9月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钓鱼岛国有化后,中日关系持续紧张,那些与日本和日本人有关的选题则要往后放一放了。

四、切忌提千篇一律、“套路”陈旧的问题

《外国人在中国》的采访对象,很多都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甚至还有相当的“中国通”。如果编导和记者,不加思考提诸如以下问题,则会让被采访者从心底感到失望,如:“你在中国已经XX年了。请问,你中餐吃得惯吗?” “作为外国人,你肯定花了很长时间来学用筷子吧?请问,难学吗?”“你觉得在中国生活幸福吗”等等,这些问题可谓是毫无新意,而且,更加让被采访者生气的是,这些问题在他(她)刚来中国时,就已经被人问过无数遍。时隔数年之后,这些老套陈旧的问题,依然还会出现在我们编导和记者的采访提纲中。

了解以上涉外采访应该注意和避免的问题后,编导和记者怎样才能完成一次高质量的人物采访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学会与被采访者成为朋友。《外国人在中国》节目的采访对象,尽管是外国人,性格也是千差万别,或开朗,或拘瑾,但编导和记者要学会通过提问营造谈话双方的融洽氛围,从而拉近同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其次,编导和记者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在正式采访开始前,我们对被采访嘉宾的个人经历,必须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尽量避免提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问题;第三就是要学会运用层层追问的办法来挖掘故事的细节、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采访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被采访对象往往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的好多细节不以为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时记者就要以敏锐的眼光迅速捕捉住、追问下去;第四就是在遇到采访对象不愿直面回答的问题时,可以采取迂回式提问的办法,避开正面提问而从侧面深入。人物采访中关于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我们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素材,所有的采访技巧都应该为这一目的服务。

涉外采访的方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总的来说,只要我们的编导和记者在采访前做足功课,练就十八般武艺,包括对所采访对象所在国家历史文化的基本了解,以及站在世界角度的目光,再加上充分驾驭访谈现场的能力等,就一定能够做到“百战不殆”,真正从采访对象挖掘到自己需要的素材,为完成一期优秀的电视节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央电视台)endprint

猜你喜欢
被采访者编导外国人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街上遇见外国人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浅析电视新闻采访方法及原则
Durmiendo en la Muralla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