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上心头何时休

2014-07-25 19:32恢嘉
长城 2014年4期
关键词:仇恨

恢嘉

爱恨情仇,人生所系。“难解心头之恨”,既是经常看到听到读到的话语,更是一种不得不去面对的社会现象。年近耳顺,思绪转多,突然冒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恨上心头何时休?

父兄之仇,夺妻之恨,至亲至爱被杀害或凌辱,往往会让人在心头种下难以抚平的仇恨。

司马迁在《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述了一个深仇大恨是如何涌上心头又是如何得以释放的故事:主人公伍子胥出身官宦世家,父亲伍奢官居太子太傅,声名远播,年轻的伍子胥和兄长伍尚在无忧无虑中长大成人,学就了一身本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伍子胥兄弟做梦也不会想到,一场灭门惨祸竟会悄然而至。伍奢的同事、太子少傅费无忌出于不可告人的个人野心,在讨好楚平王时深深得罪了太子,故而不遗余力地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进行挑拨离间,伍奢为了维护太子,很自然地与费无忌发生了矛盾。于是费无忌痛下杀手,捏造罪名,蛊惑楚平王将伍奢逮捕入狱,并要一并逮捕伍奢的两个儿子。转瞬之间,无忧无虑的伍子胥背负血海深仇,走上了亡命他乡的颠沛流离之路。正是由于胸中始终翻滚着杀父之仇、杀兄之恨,才有了“伍子胥过昭关,一宿白了头”,才有了伍子胥历经千辛万苦,在吴国扎下根基,扶助公子光做了国君,尔后借来吴军讨伐楚国,攻下楚国都城后把楚平王从棺材里拉出来,掘墓鞭尸,释放了长期淤积的心头之恨。司马迁在评论时动情地说道:“怨毒之于人甚矣哉……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水浒传》里的武松是一条铁骨铮铮的男子汉。武松的兄长“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鬼使神差地讨了个貌美如画的女子潘金莲做老婆,因为应付不了清河县浮浪子弟对潘金莲的死缠活缠,武大郎便迁到邻近的阳谷县,靠卖炊饼为生。武松在景阳冈上徒手打死老虎,成了阳谷县人人仰慕的英雄,做了阳谷县的都头,在无意之间意外地寻到了自己的兄长武大郎。此后,当地的破落户财主西门庆和潘金莲勾搭成奸,好事者发现告诉了武大郎。武大郎前去捉奸,反倒被西门庆踢成重伤。奸夫淫妇为了消除隐患,竟然杀人灭口,残忍地毒死了武大郎。外出公干归来的武松见兄长死得蹊跷,马上追查,很快查明了原因。有道是“父兄之仇,不共戴天”,身为都头的武松首先报官,请县衙门主持公道,但县官却被西门庆收买;眼见官了不成,烈丈夫武松便凭借自己一身好武艺,快意恩仇,以极端的方式手刃仇人,为含冤而死的兄长出了一口恶气。接下来,身负命案的武松做了囚徒,几经辗转走上了水泊梁山,最后病死在杭州六和寺中。

林冲是施耐庵在《水浒传》里着力刻画的人物,“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被逼上梁山的众多英雄好汉中,林冲无疑是他们的典型代表。林冲虽然号称“豹子头”,却承载了常人难以承载的巨大痛苦仇恨。因为娶了一位贤惠美丽的娘子,身为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不得不经历人间最悲惨的生离死别。纵观作者对林冲不幸遭遇细致入微的描写,不难发现,夺妻之恨并不是林冲心中创伤最深的仇恨,林冲最痛恨的人首推出卖朋友的陆谦——在中了太尉高俅和虞侯陆谦等人精心设计的圈套、带刀误入太尉府白虎节堂而被捕刺配沧州前夕,林冲虽心知一切皆因高衙内意欲抢夺自己的妻子而起,还是忍痛写了休书,任从妻子改嫁,以求避免高衙内继续陷害。而在获悉陆谦伙同高衙内设局勾引其妻之初,林冲便无法按捺心中的怒火,冲进陆谦家中,把家中物件打得粉碎,并要和陆谦拼命:“叵耐这陆谦畜牲,我和你如兄若弟,你也来骗我!”在风雪山神庙前,前来陷害林冲的陆谦等人被林冲撞了个正着,林冲顿时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破口大骂:“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随即将陆谦开膛破肚,剜出心肝提在手里。由此可见,林冲对陆谦,是怎样的恨入骨髓!豹子头淤积在心头的仇恨,是怎样的难以消融!“仇恨入心要发芽”,生根发芽了的仇恨又是怎样的可怖!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着力塑造了一位武圣人关羽关云长。关羽和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历经艰难痴心不改,高官收买不了他,重金打动不了他,美色诱惑不了他,生死动摇不了他。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奔波寻找义兄刘备的壮举感天动地,关羽在华容道上释放曹操的故事虽系子虚乌有,却被世人视为重情重义,故而就连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屈辱,也被后人用“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而予以理解和包容。英雄一世的关羽因不肯投降吴国而舍生取义,但丢了性命的关圣人却将深仇大恨嵌入了心中。死后多日,关羽一直阴魂不散,游荡到当阳县玉泉山上空,连声高呼:“还我头来!”经在玉泉山坐禅修道的普净禅师晓以佛理,多方开导,方才恍然大悟。但是,关羽并没有就此放过主谋杀害自己的吴军主将吕蒙,在吴主孙权为吕蒙举行的庆功宴上,关羽的阴魂附在了吕蒙身上,致使吕蒙七窍流血而死。此虽为小说家言,却道出了国人的思维逻辑以及对于深仇大恨的发泄方式。

较之于家族亲人被害的仇恨,亡国之恨更胜一筹,更是令人“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西汉开国的第一谋臣张良是一位罕见的智慧人物,而这位智慧人物舍生忘死加入推翻暴秦队伍的原动力,竟然是源于亡国之恨。“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国在吞并天下的过程中逐一消灭了齐、楚、赵、魏、燕各国,韩国也未能幸免。韩国贵族出身的张良因此心中装满了亡国之恨。秦王朝建立以后,张良念念在兹的,就是一定要推翻暴秦。他曾经用重金聘请死士,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事后张良隐姓埋名,亡匿于下邳,机缘巧合,得遇异人黄石公,传授《太公兵书》。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张良立即响应,迅速和刘邦走到了一起,后来果然如愿以偿,辅佐刘邦推翻暴秦,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秦王朝的灭亡使张良实现了为故国报仇雪恨的愿望,故而他的心境马上趋于宁静。刘邦分封功臣,张良坚决拒绝三万户的厚赏,仅愿讨个留侯的封号,作为他和刘邦君臣际遇的纪念。此后,张良又多次向刘邦表示:“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因为张良的心中只有亡国之恨,而没有个人的私欲,故而张良能够在功成名就以后毅然决然地选择淡出官场,而给后人留下一个值得永远景仰的榜样。

张良复仇来自理性的自觉,而东汉的张纲埋轮则是出于感性的冲动。顺帝刘保在位,朝中大权操在外戚、大将军梁冀手上。梁冀把持朝政多年,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朝野上下乌烟瘴气。顺帝静极思动,突然心血来潮,派遣了一批官员前往全国各地明察暗访,意图整肃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京官张纲便是其中一个带队的官员。别的官员都出发了,张纲才启程上路。走到洛阳城外的都亭,小坐歇息的张纲由此行任务的重大艰巨,想到了朝廷在权臣梁冀的把持下昏暗无光,想到了大奸大恶就在朝中而不铲除,却要去各州郡惩治小贪小恶,越想心里越有气,便命人将车轮埋在都亭前,冲动地说道:“豺狼当路,安问狐狸?”打道回府的张纲奋笔疾书,写出了弹劾权臣梁冀的奏折,从此就开始了与梁冀无休止的斗争,直到最后死在广陵郡任上。张纲的愤怒,即是真正的忧国忧民之怒。尽管勇斗权贵使他长期处在危机四伏的境地,但是张纲还是义无反顾,一往直前地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国人耳熟能详,此处转引,意在说明岳飞心中的所思所想。这位惨遭奸臣秦桧构陷,以“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的民族英雄,心中别无他念,只有精忠报国,只有“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只有为宋朝雪耻的国仇国恨。抗金名将岳飞之所以为国人千古传唱,就是因为这位悲剧英雄身上有国人的精神寄托和希望。

死后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诵读陆游的这首《示儿》诗,谁个不为陆放翁的爱国情怀所打动?陆游与岳飞生活在同一时代,岳飞遇难之时,陆游还是南宋王朝礼部所属的一个普通官员,随后又被免官。宋孝宗称帝,年届不惑的陆游重获信用,先后在汉中、四川任职,但身为主战派的他一直受到主和派的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始终挥之不去。尽管如此,靖康之耻却深深嵌入他的骨髓,恢复中原的梦想一直做到老死。故而,才有了他临终之前的《示儿》诗。这年,陆游已经85岁,壮志未酬的遗恨,既令人感慨唏嘘不已,也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永远也不能忘却的仇恨是需要也是可以世代相传的,否则,故去的人们就会死不瞑目;有些仇恨人即便是死了也不会忘记,一旦获悉报仇雪恨的喜讯,即便是坟墓周遭长出了参天大树,也会含笑于九泉之下。

不抗日死,留作今恨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抗日名将吉鸿昌的这首绝命诗气贯长虹,可是,吉鸿昌不是死于日寇之手,而是死于国民党当局之手。坚决主张抗战的吉鸿昌被国民党军统特务以叛国罪的名义逮捕并秘密杀害,临死,吉鸿昌心中的愤恨之情可想而知。与当年的岳飞一样,空怀一腔爱国赤诚,却被当政者扣上一个“莫须有”的恶名含冤而死。试想此仇此恨,何日何时方能休止?

自古“汉、贼不两立”,但国恨家仇并不是在谁那里都发自内心。在野心家那里,冠冕堂皇的豪言壮语往往不过是他们蛊惑人心、借以问鼎天下所玩弄的鬼把戏。

三国时期,总是把血统高贵挂在嘴边、动辄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喜欢以刘皇叔自居的刘备生逢乱世,与国贼曹操争斗了一辈子,他究竟和曹操是不是一路货?明清之际的大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做过一段颇有见地的评论:

以先主绍汉而系之正统者,为汉惜也;存高帝诛暴秦、光武讨逆莽之功德,君临已久,而不忍其亡也。若先主,则恶足以当此哉?光武之始起也,即正讨莽之义,而誓死以挫王邑、王寻百万之众于昆阳,及更始之必不可为君而后自立,正大而无惭于祖考也。而先主异是。其始起也,依公孙瓒、依陶谦,以与人争战,既不与于诛卓之谋;抑未尝念袁绍、曹操之且篡,而思扑之以存刘氏;董承受衣带之诏,奉之起兵,乃分荆得益而忘之矣。曹操王魏,己亦王汉中矣;曹丕称帝,己亦帝矣;献帝未死而发其丧,盖亦利曹丕之弑而己可为名矣;费诗陈大义以谏而左迁矣;是岂誓不与贼俱生而力为高帝争血食者哉?

承统以后,为人子孙,则亡吾国者,吾不共戴天之仇也。以苻登之孤弱,犹足以一逞,而先主无一矢之加于曹氏。即位三月,急举伐吴之师,孙权一骠骑将军荆州牧耳,未敢代汉以王,而急修关羽之怨,淫兵以逞,岂祖宗百世之仇,不敌一将之私忿乎?先主之志见矣,乘时以自王而已矣。

故为汉而存先主者,史氏之厚也。若先主,则固不可以当此也。羿篡四十载而夏复兴,莽篡十五年而汉复续,先主而能枕戈寝塊以与曹丕争生死,统虽中绝,其又何伤?尸大号于一隅,既殂而后诸葛有祁山之举,非先主之能急此也。司马温公曰:“不能纪其世数。”非也。世数虽足以纪,先主其能为汉帝之子孙乎?

仔细品读王夫之上述鞭辟入里的分析,不能不佩服大思想家的睿智。刘备尽管是刘邦的后裔,但在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把几乎篡夺了祖宗基业的曹魏政权视为不共戴天的头号敌人,因为在他称王称帝以后,没有发兵讨伐曹魏政权,而是倾蜀国之兵大举伐吴,为义弟关羽报仇。这就雄辩地说明,刘备虽然一直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但其真实目的不过是为了争夺那张皇帝宝座。国仇家恨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不可替代,但在刘备那里只不过是一个掩人耳目的道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夫之直言不讳地责备刘备不配称汉高祖刘邦的子孙。“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刘备的人生不过是重复演绎了一遍窃国大盗的故事而已。

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面,有一个“认贼作父”的坏人杨康。杨康是杨家将的传人,因为金国六王爷完颜洪烈处心积虑设计的阴谋,杨康的父母不幸失散,身怀有孕的母亲被完颜洪烈掳到金国,在王府里生下了杨康,完颜洪烈给他起了个金国名字——完颜康。18年以后,生父与生母相遇,杨康方才知晓了自己的家世。但是,贪恋荣华富贵的杨康竟然置血海深仇于不顾,坚持要做金国六王爷的儿子,即便是父母双双死在他的面前,也不能使他回心转意。在金庸的如椽大笔下,这么一个王八羔子后来当然不会有好下场。看过这部武侠小说,或者看过同名电视剧的人,都会打心眼里鄙视杨康其人,对他的惨死都会认为是“恶有恶报”。虽然杨康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却有其深刻的价值取向。在实际生活当中,自古以来都有一群变态的生灵,他们虽然身负血海深仇,但为了功名利禄,为了荣华富贵,为了一己之私利,像杨康一样将血海深仇置诸脑后,认贼作父,甘心事敌。这些人之所以能将仇恨从心底抹去,不是因为宽容,不是因为怜悯,也不是要遁入空门,只是因为吃错了药,让世俗的功名富贵、名缰利锁麻木了自己的心灵。

国仇家恨诚然是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恨意,然而许多在局外人看来大可不必在意的琐屑小事,因为触动了某些人变态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同样也会酿成不可小觑的心头之恨。

“染指于鼎”的历史故事人们并不陌生。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灵公仅仅做了一年国君,便成了大夫子家和子公的刀下冤魂。郑灵公被害的起因,竟然仅仅是因为一口鼋鱼羹。郑国公子宋,字子公,公子归生,字子家,都在朝中为官,一天,二人结伴入宫觐见郑灵公,路上,子公突然感到右手食指抖动不止,便对子家说:“从前好几次我的食指一抖动,都能够品尝到美味佳肴。”入宫,二人看见宫中的厨师正在忙活着收拾楚国送给郑灵公的一个大个的鼋鱼,不久又闻到鼋鱼炖熟的香味,子家和子公情不自禁地相视而笑。郑灵公见之问其缘故,子公便得意地把自个儿的预感讲了一遍。不料分食鼋鱼羹,喜欢恶作剧的郑灵公吩咐下人不给子公吃,因而别人身边都有一碗鼋鱼羹,唯独没有子公的份。子公见状,心有不甘,便径直走到大鼎前,伸出手指往鼎里面蘸了蘸,接着用嘴吮了吮食指,然后扬长而去了。子公的无礼让郑灵公雷霆震怒,经过大臣们的苦苦相劝,才没有治子公的大不敬之罪。郑灵公虽然不再计较,子公却不肯就此罢休,他将没吃到鼋鱼羹视为奇耻大辱,由此而萌生了除掉郑灵公的念头。子家多次出言相劝,子公遂迁怒于子家,在郑灵公面前无中生有地诬告他。于是,子家被子公所裹挟,两人合起伙来,共同谋杀了郑灵公。一介堂堂诸侯国君,竟然因为一碗鼋鱼羹而祸根深种,最后丢了性命。

“溺中则愈”的历史故事人们或许不太留意。公元340年,后赵国可谓是豺狼当道,生灵涂炭。国君石虎如狼似虎,太子石宣毒如蛇蝎,朝中的官员们个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知道何时性命不保。在这些官员当中,侍中崔约是个例外。因为深得国君石虎的宠信,崔约在人们面前说起话来不仅神气活现,而且极其放肆,毫不顾忌别人的感受。太子詹事孙珍与崔约是多年好友,因为患眼疾痛苦不堪,前来向崔约讨教治疗的偏方。崔约对此一无所知,便信口恶作剧地说道:“溺中则愈。”为病痛所困扰苦不堪言的孙珍信以为真,不解地问道:“眼睛里怎么能存住尿呢?”崔约狡黠地笑着回答说:“你的眼睛深,可以存住尿。”孙珍这才明白崔约是在取笑他,两人遂不欢而散。回到家,孙珍越想越生气,仇恨的怒火不知不觉地在胸中燃烧起来,决心要报复崔约。孙珍心知自己不是宠臣崔约的对手,便打起了太子石宣的主意。石宣的相貌酷似胡人,眼眶很深,最恨别人拿胡人的眼睛说事。孙珍哪壶不开提哪壶,加油添醋地把崔约的话向石宣讲述了一番。石宣一听,果然认为崔约是有意羞辱他,顿时气急败坏,立刻下令将崔约抓起来,不由分说,便砍了他的脑袋。崔约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究竟怎么得罪了太子石宣。因为一句太过分、太伤人的戏言,便丢了性命,崔约死得何其不值!而孙珍仅仅因为无法承受一句轻薄之言,便反目成仇,必欲置老友崔约于死地而后快,其心量之狭促狠毒,更是令人不寒而栗!

东晋王朝的掘墓人刘裕曾经做过一件快意恩仇的事情,被史官写进了史书。刘裕年轻时为人轻浮,品行不端,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小官,故而当时许多有身份的人都看不起他,不愿意和他交往。只有同事王谧认为他是个奇才,经常鼓励他,关心他,资助他。刁逵也是刘裕的同事,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赌博。其时刘裕运交华盖,手气不顺,每每输得一塌糊涂。有一回刘裕输了钱还不起,赢家刁逵便把刘裕捆绑在拴马桩上出气。恰好王谧路过撞见,马上出面为刘裕松绑,替刘裕还钱,并责备刁逵太过分。因为这件事,刘裕一直对王谧心存感激,同时对刁逵耿耿于怀,怨恨不已。等到刘裕统率大军推翻了桓玄的伪政权,把朝中大权抓在手里,马上寻找借口杀死了已经是豫州刺史的刁逵,但对于曾经卖身投靠桓玄的司徒王谧,刘裕却投桃报李,让他做了侍中、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刘裕得势以后如此酬恩报怨,马上引起了人们的非议。《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三种记载了名士萧方的评论:“王谧为公,刁逵亡族,酬恩报怨,何其狭哉!”

东晋末年有个名叫刘毅的风云人物,在晋安帝司马德宗时权倾一时。刘毅名不见经传的时候,曾和庾悦之间有段过节。其时刘毅贫穷潦倒,闲居京口,经常和朋友一起在一个名叫东堂的地方比赛射箭。一天,刘毅几个玩得正起劲,司徒右长史庾悦带着一帮人前来占用了场地,大摆宴席,菜肴及其丰盛。赖在那里不肯走的刘毅请求赏他一小块鹅肉吃,庾悦不但不肯,反而命人将刘毅赶了出去。因此,年轻的刘毅心里牢牢地记住了瘐悦,始终恨意难消。等到刘毅协助刘裕铲除了桓玄之乱,迁任卫将军、荆州刺史,都督荆、宁、秦、雍四州军事,并兼管江州以后,担任江州都督的庾悦便成了刘毅处心积虑打击的目标。先是他的江州都督一职被罢免,接着刘毅花样百出的指令刁难又接踵而来。在刘毅的高压之下,庾悦动辄得咎,很快便郁郁而死了。倘若庾悦有先见之明,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吝啬那一小块鹅肉的。但谁又能想象得到,一小块鹅肉竟然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呢?

如果人们有兴趣,不妨浏览一下《三国志·魏书》,看看魏文帝曹丕鼠肚鸡肠、睚眦必报的丑恶嘴脸,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桩桩、一件件所谓的鸡虫之争,就更容易理解可能招来什么后患了。曹丕即位,曾经对当年与之争夺太子之位的亲弟弟曹植苦苦相逼,“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所写的这首绝命诗,传神般地勾画出了曹丕的狭隘心胸。曹丕做太子,太子妃郭夫人的弟弟犯了罪,曹丕亲自出面恳求负责审理该案的西部都尉鲍勋网开一面,但认死理的鲍勋却没给面子,依法处置了罪犯。曹丕篡汉称帝,鲍勋出于忠心,多次进言劝谏,却没想到曹丕并未忘掉那件陈年往事。曹丕对鲍勋耿耿于怀,于是寻找了一个借口,将鲍勋交廷尉治罪。廷尉不知道曹丕对鲍勋起了杀心,主张依律判处罚金或者五年徒刑,曹丕大光其火,不但下令处死鲍勋,还将几位审理此案的官员收监治罪。曹丕的叔叔曹洪生性贪财吝啬,曹丕做太子时有一回向曹洪开口求借100匹绢,曹洪舍不得,让曹丕大伤颜面。做了皇帝以后,曹丕对当年蒙受的这次羞辱始终不能忘怀。有一天曹洪府上的宾客触犯了法令,曹丕马上以此为借口,把曹洪牵连进去,关在狱中,判为死刑。满朝文武官员纷纷求情,曹丕一概不准,直到曹丕的生母卞太后亲自出面,曹丕才发话赦免了曹洪的死罪,但罢免了曹洪的官职,削去了他的封地和爵位。对于曹丕的睚眦必报、狭隘狠毒,《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用所谓的春秋笔法点明曹丕的气量狭小,含蓄地指出:文帝有许多优点,“若加以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吕雉和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两位女子,从她们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深入骨髓的仇恨是怎样的与人们贪婪的欲望息息相关。

吕雉是刘邦的原配夫人。刘邦做了汉王不久,便封吕雉所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随着岁月的流逝,铅华淡去的吕雉和刘邦日渐疏远,刘邦和戚姬所生的儿子如意渐渐长大,在戚姬的枕头风影响之下,内心看重小如意的刘邦,几度起意想废黜生性懦弱的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吕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暗地里做了许多工作:让公卿大臣在汉高祖面前力保太子刘盈;请求西汉第一谋臣张良点拨,费尽力气请来连刘邦也请不动的名满天下的“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刘盈。刘邦见状,被迫取消了废立太子的动议,只是封如意为赵王,并委派有胆有识的大臣周昌担任赵相。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史称惠帝。扬眉吐气的皇太后吕雉实权在握,遂开始快意恩仇。吕雉首先出手整治的,便是当年不断给她制造麻烦的戚姬。吕雉下令将戚姬囚禁在永乐巷,“髡钳衣赭衣,令舂。”多年养尊处优的戚姬从巅峰跌到谷底,痛苦不堪,一边干活,一边苦吟着:“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女?”吕雉原本没有想到要动赵王如意,听了戚姬的哀吟以后,立刻动了斩草除根的念头,下令将赵王召回京都。赵如意回到京中,受到惠帝多方呵护,吕雉一时无从下手。数月之后,处心积虑的吕雉乘惠帝早晨外出打猎的空隙,亲自前往皇宫,毒死了小如意。此后,吕雉一不做二不休,残忍地下令“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喑药,使居鞠城中,名曰‘人彘。”难以想象的是,这种惨无人性的行径竟然让吕雉乐不可支。

切不要以为吕雉身上就没有一丝人味,在严重伤害过她的戚姬面前,她肆意而为,显示了其恶毒的一面;对于曾经与她一样被刘邦冷落的薄姬,吕雉则予以了极大的同情,恩准薄姬离开京城前往儿子代王刘恒的封地居住。吕雉的爱憎分明、快意恩仇,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新视角。

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很是看中大臣刘祎之。刘祎之成名甚早,少年时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藻知名,时人号称之为刘、孟、高、郭,以刘为首。唐朝上元年间,刘祎之任左史、弘文馆直学士,和著作郎元万顷,左史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韩楚宾等,皆被召入禁中,共同撰写《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乐书》,凡千余卷。“时又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高宗在位期间,刘祎之便官至中书舍人、相王府司马、检校中书侍郎。高宗驾崩,武则天临朝听政,对刘祎之更是“甚见亲委”。在废黜中宗李显、立豫王李旦为帝等重大事项上,刘祎之都是重要的参与者。李旦称帝,刘祎之迁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赐爵临淮男。其时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几乎朝廷所有的诏敕皆出自刘祎之的手笔,史称刘祎之“构思敏速,皆可立待”。很快,在官名更易时,刘祎之被任命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

《旧唐书》刘祎之本传中载:“宰相时有司门员外郎房先敏得罪,左授卫州司马,诣宰相陈诉。内史骞味道谓曰:‘此乃皇太后处分也。”房先敏又去找刘祎之,刘祎之则对他解释说:“缘坐改官,例从臣下奏请。”——把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武则天获悉,“以味道善则归己,过则推君,贬青州刺史。以祎之推善于君,引过在己,加授太中大夫,赐物百段、细马一匹”。

作为朝廷要员,刘祎之对武则天废中宗李显、立睿宗李旦是鼎力支持的,但对武则天在李旦称帝后仍然不肯还政却不理解,私下里对人议论:“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人心。”武则天闻悉对侍臣说:“刘祎之是我一手提拔重用的人,乃有背叛我的心思,他如今怎么还会念及我的恩宠呢!”从此与刘祎之产生了隔阂。

垂拱三年,有人诬告刘祎之有贪污收贿行为等情事,武则天下令逮捕刘祎之,并让肃州刺史王本立负责审讯。睿宗皇帝李旦对刘祎之印象很好,听到他被逮捕的消息,破例上疏太后,请求从宽发落。刘祎之的亲友们纷纷向刘祎之祝贺,刘祎之却苦笑着对人们说:“吾必死矣。太后临朝独断,威福任己,皇帝上表,徒使速吾祸也。”

主审官王本立向刘祎之宣读太后的敕令,刘祎之又冲动地说了句不该说的话:“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此话传到太后那里,武则天为之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时年五十七。”

武则天的胸怀气度远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李旦做了徒有虚名的皇帝,以李敬业为首的勤王大军便开始浩浩荡荡的讨伐武则天行动。名动天下的才子骆宾王为勤王之师撰写了讨伐檄文,将武则天骂了个狗血喷头。武则天看了檄文并没有动怒,只是说:让如此有才华的人才流失,实在是宰相的过失。武则天容得下骆宾王的檄文,却容不下刘祎之对她的非议,仅仅是因为刘祎之触犯了她的不可触犯的逆鳞,构成了对她贪恋最高权力欲望的现实威胁,因而激起了她心中巨大的仇恨,唯有让此人在世界上彻底消失,才能除去她心中难以泯灭的仇恨。

吕雉一定要把戚姬变为“人彘”,方能彻底发泄埋藏在心中的仇恨,武则天一定要让刘祎之彻底消失,方能感到一丝快意,似乎都在说明着:对权力欲望的无休止的贪恋追求,乃是她们身上那根任谁也触动不得的“逆鳞”,由“逆鳞”所衍生出来的仇恨是难以消除的。

仇恨一旦进入绝望的境地,就会表现为最可怖的人间悲剧。

崇祯皇帝朱由检生不逢时,在明王朝摇摇欲坠的当口,他坐到了皇帝的龙椅上,这时的皇帝宝座已经是岩浆喷涌的火山口,尽管朱由检在这个位置上殚精竭虑、寝食不安,还是无法挽救大明朝的崩溃。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大军势如破竹地由陕西攻入北京,朱明王朝的大小臣工们一个个溜之大吉,没有人肯陪朱由检殉葬。此刻的朱由检仇恨满腔,登上万岁山,眺望京城,看到的是烽火连天,听到的是哭声遍地,心中完全绝望的他深知自己剩下的选择就是一死。朱由检先是将太子等几个儿子送给外戚,拜托人家照顾,随后用诀别的方式迫使周皇后自尽,接下来他想到了自己最为疼爱的年仅15岁的小公主,担心她会受到乱军的凌辱。朱由检把女儿召来,泪眼相向,说了一句:“苦命的女儿呀,你为何要生在帝王之家?”说毕,便挥剑刺杀过去,小公主躲避不及,断了一条臂膀。望着女儿的惨状,朱由检心如刀绞,不忍心再刺,转身刺杀了几名嫔妃,以此来发泄内心的仇恨。随后,万念俱灰的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之上。死不瞑目的朱由检把自己的一腔怒火留在了衣带上:“皆诸臣之误朕也!”设若真有阴曹地府,朱由检到了那里,一定会是个令阎王头疼的冤魂,一定会不依不饶地继续寻求发泄心中的仇恨。

相形于崇祯皇帝临死前刺杀亲人的疯狂,梁元帝萧绎则选择另外一种发泄方式。萧绎从小便对书籍有惊人的嗜好。《梁书·本纪第五》称他“聪悟俊朗,天才英发”。长大后,萧绎仍然好学不倦。做了皇帝,萧绎也没有改变对书籍的爱好。《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五还记载,萧绎天性喜欢书,经常让身边的人为他读书,昼夜不停地读,他也不感到厌倦。有时候像是睡着了,但倘若别人读错了或者是有意欺哄他,萧绎便会惊醒过来,指正责备。梁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军队大举南犯,情势险恶,萧绎巡视城防提振士气,居然未因严峻的战争态势而暂时放下文人的雅好,随口吟诗,并让随行的大臣们和诗。战况急转直下,梁国首都建康城破之日,萧绎所想的不是逃命,而是走进皇宫东阁竹殿,命人把自己多年珍藏的古今14万卷图书全部付之一炬。大火焚烧之时,萧绎长叹一声,便纵身要跳进火中,与图书一同化为灰烬。侍卫们拼命将他拦住,气急败坏的萧绎挥舞着宝剑狂砍柱子,直至将宝剑砍断。事后,有人对爱书如命的萧绎竟然下令焚书不理解,问他原因。萧绎悲怆而叹:“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爱之深者恨之切,萧绎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下面这个道理:绝望至极的人,可能会通过毁掉自己的最爱来释放仇恨。

萧绎之后的隋炀帝杨广,亲手毁掉了乃父创建的一度兴盛繁荣的王国,亡国之恨在他的心头上下翻涌,同时又让他愧疚不已。眼看着大厦将倾,对末日即将来临心知肚明的杨广除了徒无奈何无计可施,只能以彻夜长欢、沉湎酒色来自我麻醉。他几次引镜自照,顾影伤感:“好头颅,谁来砍之?”到了最后,心意极度烦乱的杨广甚至不敢听到任何真实却又必须面对的消息。有宫女看见宫中的卫士们交头接耳,准备谋反,便跑去禀报杨广,孰知杨广一听,便命人把报信的宫女拖出去砍了。一筹莫展的杨广已经完全被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负面消息压垮了,奄奄待毙的他转而诛杀了前来报信的人——谁让她来给他愁上添愁、雪上加霜呢!

比起他们来,三国之时的益州牧刘璋算是一个例外。刘璋误信谗言,引狼入室,被刘备的大军团团围困,心中无疑充满了仇恨。但是,生性懦弱的刘璋却没有被仇恨蒙蔽心智,而是审时度势,选择了退出。《三国演义》里这样叙述刘璋的所思所想:“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城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如果刘璋不是这样想问题,而是誓与刘备血战到底,那么,不知将会有多少人头落地,不知将会增添多少人间悲剧。

无论是捧读史籍,还是浏览小说,总是强烈地感觉到有一股仇恨的气息扑面而来,总是强烈地感觉到人世间仇恨的延续犹如香火的延续,能够穿越个体的短暂生命而长存永驻。“人世难逢开口笑”的警句堪称尘俗世界的真实写照入木三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事例则犹如凤毛麟角难以寻觅。无论是国仇家恨,抑或是鸡虫之争,仇恨一旦涌上心头,就很难轻易消除。

佛家宣扬用四大皆空来化解仇恨,儒家教育人们放弃鸡虫之争,用今天时下的词汇来说就是“大事讲原则,小事讲团结”,用多少带些哲理的语言来说就是“天下事了犹未了,何不不了了之”。从旁观者的立场来看,所有关于消融化解仇恨的理论和主张,都带有某种宽容、宽恕、宽大以及消极、放手的意味。于此,不禁想起了思想家鲁迅的那句名言:“一个都不宽恕。”这一遗教犹如醍醐灌顶,让我领悟到:泛泛地谈论恨上心头何时休,不仅找不出标准答案,而且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当笔者转换视角,将目光投向网络时,却看到了上世纪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原南非总统曼德拉的一桩逸事: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为了黑人解放运动,曼德拉曾经坐牢27年。漫长的囚徒生涯,让他领略了监狱看守员的厉害——大概“人下人”的滋味在牢房里体味得最真切:西汉的功臣太尉周勃,致仕后遭人陷害被捕入狱,昔日八面威风的大将军品尝了狱卒的折磨、整治和指点之后感悟颇深,厚重少文的他留下了一句名言:“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且说差点将牢底坐穿的曼德拉出狱以后东山再起,做了南非的总统。这位黑人总统就任之后旧地重游,将曾经虐待过他的三名监狱看守员请到身边,不仅没有追究他们昔日的罪责,而且和蔼地向他们致意。有人对此表示不解,曼德拉解释说:“当我走出囚牢,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倘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将仍在狱中。”

品味曼德拉,品味曼德拉的这段名言,笔者如梦初醒,原来,消除翻腾在自己心头仇恨的最好办法,便是不让自己始终停留在仇恨之中,而要瞄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往前走。这样一来,许多仇恨就自然而然地化解在无形之中了。

表面上看是原谅他人,实际上则是解放自己、升华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曼德拉之所以放弃仇恨,之所以不和昔日整治折磨虐待自己的监狱看守一般见识,也许有人会解释为是“大人不记小人过”,是“不和小人一般见识”,但是曼德拉的行为并没有什么深奥的哲理支撑,他所思所想的,仅仅是人生苦短,自己必须努力朝前走,而不能继续生活在悲痛与怨恨之中,不能继续生活在监狱之中。

“将军赶路,不逐狡兔。”仇恨在人们的心中究竟占据多大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变数,是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价值观相联系的。同样的仇恨,在目光短浅的人和目光远大之人那里,分量会迥然不同;在迫不及待的人和从容不迫之人那里,温度会迥然不同;在内心虚弱的人和内心强大之人那里,轻重会迥然不同。从这个视角来观察和思考,摆脱仇恨说难很难,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主要在于自己的内心。只要你自己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只要你不愿意总是生活在仇恨之中,你就会像曼德拉一样,“鲤鱼摆脱金钩去,摇头摆尾再不回!”

责任编辑 杨金平

猜你喜欢
仇恨
美国仇恨亚裔事件“历史性暴增”
Chapter 15 Avenger 第15章 复仇者
美仇恨犯罪达十年来最高水平
路过你的手(组诗)
何故为敌?
历史与仇恨
历史与仇恨
Fire and Ice
门前的魔鬼
日本设“仇恨言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