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朗读的教育功能

2014-07-25 16:41张洁
甘肃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

张洁

〔关键词〕 语文教学;朗读;教育功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2—0042—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事实上,朗读不仅能培养语感,而且能增强驾驭文字的能力,还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一、朗读有助于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语言是有声的艺术,学习语文就需要大声朗读,学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真正体会和感知语言的音乐性和艺术美。因此,古人非常重视朗读,并且明确提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在《桃花心木》一课中有这样的几句话:“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如果学生对这几句话理解透彻,那么就会对全文的主旨有更深的理解,也就能够体会到作者倾注于文中的思想感情。然而,这几句话光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所限,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讲给学生,学生不一定会理解。因此,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的人情风俗。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即能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写结合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更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条重要原则,尤其在小学阶段要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甚至于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学生有了良好的语感,写出来的文字才能符合语法规范;用词才能恰当准确,写人、状物、抒情才能具体深刻,读者读后才能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语感的好坏对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而语感的培养只能依靠准确、熟练的朗读才能形成。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朗读不仅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的直接手段,而且是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更是使学生接受美好的思想情感和形成健康向上的品格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适当而巧妙的朗读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再现自然美,感受自然美,能够诱发学生去想象和联想,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

五、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教师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痛苦,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焦急的心情。学生通过朗读,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催人泪下。

综上所述,有效的朗读指导和训练,不仅能使学生从中倍受感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编辑:马德佳

endprint

猜你喜欢
朗读语文教学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