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再思考与实践许周旺

2014-07-31 19:09杨柳红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小学

杨柳红

摘 要:当前,中小学有必要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重新部署。把开发实用的应用平台作为突破口,充分让管理者和教师在应用中感受到平台的优越性,最后自觉加入到共建、共管、共用数字化校园的行动策略,不失为一种高效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平台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9-0054-03

一、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任务

数字化校园是当前的热门话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按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内涵与发展要求,对当前建设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我们有以下认识和理解: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背景而构建的集教学、管理、学生开放活动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且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管理形式、纸质图书、教与学资源、科研资源等)数字化,形成一个整体、完善、可控的数字立体空间,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与更强的竞争力,从而提升了办学的品位。

数字化校园旨在用层次化、整体化、发展性的观点来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的信息更好地进行组织分类,提高用户在网上获取自己需要信息的速度,方便师生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也便于管理人员安全、科学、规范、精细化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能及时快捷地对数据信息进行发送和回收。数字化校园的实质是运行内容数字化,支持环境信息化。也就是说,对于学校中关于教学、学习、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将逐步由纸质管理方式转变为数字化形式,再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完成纸质到数字化转变的管理形式、建设与此相适应的信息化技术支持环境、带动学校全体人员参与的整个过程,就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任务。

为了让数字化校园建设表述更清晰,又常把它分为数字校园建设与信息化校园建设两方面。当表述为数字校园建设时,我们侧重的是如何将所有教育教学资源从常规状态转化为能被计算机处理的数字状态,提高网络应用效果。当表述为信息化校园建设,则侧重在数字化环境的硬件建设,保证信息传递畅通、快捷、安全。如北京市教育局基(2009)17号文件中的表述:“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又如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在“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术交流”会上的表述:数字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的、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其宗旨是拓展校园时空维度,丰富校园文化,并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简言之,就是以流畅的网络为基础,将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管理活动全部数字化,再通过对应的系统平台联通应用到每个用户,实现安全、快速传递用户信息,实现校园信息管理精细化、科学化,从而提高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数字化校园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观念上需要我们彻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努力实现思维从直线到跳跃、媒介从纸质到数字、资源从个体到全球、管理从手工到自动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

二、应用平台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突破口

2000年全国信息化会议提出,在中小学实现“班班通”、“校校通”。 经过10年时间,现普遍已建成了校园网,实现了让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逐步被教师认可。但是,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信息技术应用缺乏常态化,学校普遍感到可直接应用于教学的优质资源严重匮乏,很多资源往往只是教师自己拥有或以本学科使用为主,在共享性、互通性方面很差。同时在管理中也出现大量纸质与数字化重复的劳动,工作效率提高不了还浪费资源。究其原因是学校缺乏自己开发研制应用平台的技术力量和管理队伍,造成想用信息技术而用不起来的尴尬局面,应用平台的软环境开发建设严重制约着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进一步发展。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具体行动中是波浪式前进的,但在总体发展中又是螺旋式上升的,在建设过程中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建设数字化校园可从四个层面来考虑,即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建设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实用的应用平台、建设高效的机构队伍。其中开发应用平台是过程中矛盾主要的方面,应用平台位于数字化校园的中心枢纽,建设中只要把它作为突破口,其它层面建设在它的带动下就可迎刃而解。一个经过科学规划,具有良好交互功能、自主功能、协作功能的应用平台软环境,用户依靠网络环境能快速地上传下送数字化资源,能便捷地调用资源库中的共享信息数据,并随时可对数据进行管理和进行二次开发。应用平台是集众人智慧和技术而成,一般能较好地解决学校个体或部门力所不及的问题,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教学、学习和管理方面带来极大的便利,往往比较受用户欢迎。随着应用的深入,用户慢慢依赖上应用平台,信息技术成了他们日常工作中一种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但要想熟练驾驭应用平台,用户还需要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围绕新开发的应用平台使用方法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学习培训,受训者是在“学为己用”的目标导向下进行的,培训活动往往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觉行为,培训效果也特别显著,真正提升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了有计划地完成各类应用平台、各种层次的培训工作,学校很自然地想到设立对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把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项目,更高程度上抓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基于此,学校的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由少数技术人员的个体行为变成了学校的全员行动;支持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变成了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大事,网络与平台不再是可有可无,而且必须是24小时安全稳定运行。

只有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全员参与的数字化校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所在。把开发实用的应用平台作为突破口,充分让管理者和教师在应用中感受到平台的优越性,最后自觉加入到共建、共管、共用数字化校园的行动策略,不失为一种高效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创新举措。

三、建设应用平台的实践过程

建设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是一项系统化的大工程,包括平台的建设、平台的应用和平台的管理等内容,限于篇幅,主要阐述应用平台的建设。

1.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建设途径

建设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一般有两种途径——外部引进和自主开发。我校最早使用过北京科利华开发的“CSC校长办公系统”,后又使用过浙江大学开发的“ZD.NET”管理平台,现市场上较成熟的有“上海安脉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等等。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软件更新太慢、公司技术人员调动频繁等原因,商业开发出来的平台难以满足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最终我们只得选择放弃使用。

endprint

根据学校实情,我们采用自主开发与局部引进相结合的形式:对于上级部门统一要求的应用平台,对于开发稳定实用而我们自己又难以完成的平台,我们就采取引进形式;对于一些见效快、效果明显好、技术难度不是很大的平台,我们立足于自主开发。总之,把最大可能地实现学校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提高办学效益,作为应用平台建设的目的。

2.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建设内容

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分步进行实施:首先,在教学方面,开发与当前新课程直接相关的、可有效提高新课程开设效果的应用平台;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们引进网上评卷与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在管理方面,开发教职工档案信息管理、请假信息管理等平台,引进“校讯通”系统平台;在资源方面,开发出替代FTP文件管理方式的应用平台。其次,在逐步完善各个应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后台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字化校园统一界面的应用与管理平台,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数字化校园。我们已完成的主要内容如下:

(1)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平台。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增设的课程,包含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通过平台我们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环境,方便教师个性化指导、过程化评价,提高课程管理水平与效率。

(2)建设校本课程自主选课平台。校本课程是一种以校为本、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以教师为主力军、以学校资源及社区资源为载体的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实施时一般由学生自主选课,实行走班制。通过平台,我们让学生事先了解所开设校本课程的门数和内容,清楚任教教师情况,在网上进行自主选课,也方便了教务部门编班、统计与管理。

(3)建设信息技术学科自主学习平台。信息技术学科自主学习平台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对课件、电子教案、学案、案例、积件、教学素材等资源的收集、整理,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资源,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条件,较好地体现了过程性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4)引进网上评卷与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平台。该平台将传统的纸笔考试纳入数字化,答题卡样式、考生答题方式、评卷模式和管理模式都最大限度地接近高考,实现高效率的网上评卷和统计分析,自动生成符合我国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以及学校实际需要的考试分析报表,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引进学生学籍电子化管理平台。该平台是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和普通高中学生会考系统一起,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学生学籍管理、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会考管理工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利于规范学生学籍管理工作。

(6)建设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教学资源是指教师的课件、教案、上课录像、试卷等,现数字文件都以FTP方式保存在校园网服务器中,受FTP管理账号的制约,缺乏共享性、交互性。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以数据库方式管理资源,更突出共享性、交互性、便捷性。

(7)建设教师请假信息管理平台。对教师的请假信息在网上进行动态管理,管理部门和全校教师都可以较方便地在网上了解到教职工上班情况和最新参加教研活动动态,准确掌握教职工出勤情况,还可及时提醒相关部门合理安排工作。

(8)建设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管理平台。就是通过平台由教师自行将取得的教育科研成果(论文、课题、著作、课件等)在网上进行登记,管理部门可较方便地统计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各项指标,及时进行表彰,并且还能较长久地保存科研成果的信息档案。

(9)建设教职工信息管理平台。就是通过平台在网上对教师信息进行操作、管理。教师的信息管理是一项琐碎、复杂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实行手工操作既耗时又容易出差错,统计更是不便。在网络环境中利用专门平台对教职工信息进行管理,可实现对信息进行迅速检索、准确统计,且还具有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学校人事管理的效率,对实施绩效工资后的考评有现实意义。

(10)引进“校讯通”信息发布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学校与家庭快捷、实时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随时向教师提出建议或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建设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的原则和技术路线

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的建设中,我们以专项研究课题为引领,由专门的组织机构科研处具体落实工作。对于技术性要求比较强,且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涉及全校性的、需要动用集体力量的,我们从学校实际应用情况出发,集思广益,分轻重缓急建设应用平台,并根据开发平台的内容和个人特长布置落实任务。对于市场上公认比较好的新产品,超出我们自己的开发技术力量,我们就合理引进,逐步消化。总之,要充分体现物尽所用、人尽其能的原则。

应用平台开发时主要支持的技术是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库,开发时需要写入大量程序,程序的实现上,需要经过反复调试,多次实验才能达到预期功能。我们把信息技术教师与爱好信息技术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平台开发应用团队。技术上我们要求开发的各个应用平台,既有共性又具个性。共性中,要求后台由统一规划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具有较强的交互性、自主性、共享性,操作界面简单便捷。个性中,要求各个平台具有自己的风格和功能,且与整体平台保持技术链接和统一界面。

参考文献:

[1]黄荣怀.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内容及战略重点[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8).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4]余延冬,赵蔚,黄伯平.Web2.0理念与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深层次整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4).

[5]杨改学.解读信息化教育资源[J].电化教育研究,2009(3).

[6]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7]贺志强,张京彬.教育资源建设的项目绩效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编辑:王天鹏)

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小学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浅谈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试论当前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