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散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方法验证

2014-08-06 06:36曹家辅刘瑞霞沈阳军区总医院药剂科辽宁沈阳006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辽宁沈阳006
药学实践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试液限度悬液

何 进,任 雪,曹家辅,安 晔,刘瑞霞(.沈阳军区总医院药剂科,辽宁 沈阳006;. 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辽宁 沈阳006)

水调散是沈阳军区总医院研制的制剂,是一种由黄柏、煅(石膏)为主要药味的外用散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用于未溃破的疮疖疔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相关规定[1]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因许多药品本身具有抑菌性,对微生物的检测有干扰,因此在确定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时必须进行方法学验证,以确保在实际检验条件下药品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现性[2,3]。本实验对水调散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进行了验证,为建立该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提供依据。

1 实验材料

1.1药品和培养基 水调散(沈阳军区总医院,批号:20110107、20110210、20110321);营养琼脂培养基(批号:110316),营养肉汤培养基(批号:091008),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批号:110224),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批号:100426),胆盐乳糖(BL)培养基(批号:090517),蛋白胨(批号:090712),以上产品均购自北京三药科技开发公司。

1.2菌株 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CMCC(B)44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CMCC(B)98001]、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CMCC(B)98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CMCC(B)10104],均为第3代菌株,购自辽宁省药检所。

1.3仪器 ZF-Ⅰ型三用紫外分析仪(上海顾村电光仪器厂);NC303-4A电热恒温培养箱和NC303-4电热恒温培养箱(南京长江仪器厂);YX280B手提式不锈钢消毒器(上海三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 方法和结果

2.1pH 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的制备 取磷酸二氢钾3.56 g、磷酸氢二钠7.23 g、氯化钠4.30 g、蛋白胨1.0 g,加水1 000 ml,微温溶解,滤清,分装,灭菌。

2.2供试液的制备 取水调散10 g,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 ml,在45℃恒温水浴中保温震荡混匀,500 r/min离心3 min, 取其上清液作为1:10的供试液。

2.3菌液制备 分别取经35℃培养24 h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以及经25℃培养48 h的白色念珠菌新鲜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10倍递增稀释成每1 ml含菌数50~100 CFU的菌悬液;取经25℃培养5 d的黑曲霉新鲜培养物,递增稀释成每1 ml含孢子数50~100 CFU的孢子悬液。以上各菌悬液或孢子悬液同时各取2份注入琼脂培养基培养,采用平皿计数法计数,结果见表1。

表1 微生物限度检查活菌计数结果

2.4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2.4.1验证方法与结果 实验组:采用平皿法,取1:10供试液及50~100 CFU/ml实验菌各1 ml,加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相应琼脂培养基20 ml,每株实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待凝固后,按规定温度培养48~72 h,按菌落计数方法测定其菌数,进行3次独立的平行实验,并分别计算实验组和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2]进行判定,结果见表2。

表2 细菌、真菌和酵母菌计数方法回收率结果(n=3,%)

菌液组:测定所加的实验菌数。

供试品对照组:取规定量1:10供试液,按菌落计数方法测定样品本底菌数。结果均未见菌生长。

稀释剂对照组:取稀释液1 ml,同实验组方法测定菌数。结果5种实验菌回收率均>70%。

2.4.2样品细菌、真菌或酵母菌计数检查 取3批样品各10 g,按“2.2”项下方法制成1:10的溶液。取1:10溶液10 ml,用pH 7.0无菌氯化钠- 蛋白胨缓冲液按10倍递增稀释法依次制成1:100,1:1 000,1:10 000的供试液。取3批样品的上述3种浓度供试液各1 ml分别加入平皿中,然后倾入20 ml冷至45℃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细菌计数),另取1:10和1:100供试液各1 ml分别加入平皿中,倾入20 ml冷至45℃的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真菌、酵母菌计数),混匀,凝固后倒置于特定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营养琼脂培养基的培养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3 d;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的培养温度为25℃,培养时间为5 d)。每个稀释级的供试液平行制备2份;另取稀释液1 ml作阴性对照。结果表明,3批样品按验证方法检查,细菌、真菌或酵母菌总数均<10 CFU/ml,符合规定。

2.5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2.5.1菌种选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4]中的有关控制菌检查方法,水调散应检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

2.5.2菌液和供试液的制备 菌液按“2.3”项下方法制备,菌数控制在10~100 CFU/ml。供试液按本文“2.2”项下方法制备。

2.5.3验证方法与结果 取100 ml营养肉汤培养基6份, 2份分别加入10 ml供试液(1:10)及1ml 10~100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实验组,2份分别加入1 ml 10~100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阳性对照组,2份分别加入稀释剂10 ml 作为阴性对照组,均在30~35℃培养24 h。取上述各增菌培养物,用接种环沾取1~2环培养液划线接种至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35℃培养24 h。另取100 ml胆盐乳糖培养基6份,其中:2份分别加入10 ml供试液(1:10)及1 ml 10~100 CFU/ml铜绿假单胞菌悬液作为实验组;2份分别加入1 ml 10~100 CFU/ml铜绿假单胞菌悬液作为阳

性对照组;2份分别加入稀释剂10 ml 作为阴性对照组。上述各组均在30~35℃培养24 h。取上述各增菌培养物,用接种环沾取1~2环培养液划线接种至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35℃培养24 h。依据上述检查方法进行判定, 结果显示,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控制菌生长良好,阴性对照组未检出。详见表3。

表3 检查控制菌的结果

2.5.4样品控制菌检查 取3批样品1:10的供试液各10 ml,分别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100 ml中;另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0~100 CFU/ml菌悬液1 ml、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0 ml分别接种至同样培养基中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另取3批样品1:10的供试液各10 ml,分别接种至胆盐乳糖培养基100 ml中;取铜绿假单胞菌的10~100 CFU/ml菌悬液1 ml、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0 ml分别接种至同样培养基中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3批样品按验证方法检查,供试品组及阴性对照组均未见细菌生长,结果符合规定(表4)。

表4 样品控制菌检查结果

3 讨论

在对药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时,采用预实验方法对验证用菌株抑菌活性的强弱进行预测,为正式实验提供依据,同时减少工作量及试药、试剂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规定,含抑菌成分的制剂, 必须消除供试液的抑菌活性, 然后再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预实验结果表明,水调散有抑菌作用,且由于该制剂是由原药材细粉制成的散剂,制成供试液时存在大量的不溶性颗粒,采用常规法进行细菌、真菌和酵母菌计数检查及控制菌检查时,对结果判断有干扰。而采用离心沉淀法时,既能消除本品在检查条件下的抑菌作用,又可排除对菌落计数的干扰,使污染的微生物顺利检出。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为活菌计数实验,其实验方法受菌悬液浓度、培养基、培养条件、实验操作等诸多因素影响[5]。每次验证实验应尽量平行,以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且日常检验方法应与验证方法保持一致,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微生物的污染、生长和繁殖是影响中药制剂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中药原粉入药的散剂,从药材清洗、干燥、粉碎到制剂成形工艺过程,每一环节都有可能染菌。因此,为了保证中药制剂质量,使制剂中不含或少含微生物,必须控制中药制剂生产整个环节中的微生物限度,严格执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的相关规定。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10:附录:88.

[2] 李晓东,李 娟,焦正花,等.我国医院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J].甘肃中医,2009,22(12):15-17.

[3] 冒兴建,闫玉梅,秦 建.中药口服制剂维生素限度检查不合格的原因及解决办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0):130-131.

[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10:附录: 79-88.

[5] 杨 静.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事,2008,22(12):1095-1096.

猜你喜欢
试液限度悬液
PCR仪温度过冲特性有限元仿真研究
指责也该有限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知识与能力提升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皮试液集中配置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观察
咳停合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与验证
美国FDA批准达芦那韦口服混悬液上市
水泥试样三氧化二铁的测定(基准法)中如何快速准确地调节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