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以上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4-08-07 17:17卢辉耀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特点高龄

卢辉耀

[摘要]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0例70岁以上UAP患者的相关发病因素,以及采取针对性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 UAP的主要发病诱因为情绪激动,其次为劳累和饱食;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情绪激动、劳累、饱食、感染、心动过速、甲亢等发病诱因及无诱因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与药物+PCI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发作>1次/月和心绞痛再次入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取有效预防和药物治疗措施对改善UAP患者发病率和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高龄;临床特点;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8-200-03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over 70 year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LU Huiyao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Quan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over 70 year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 Methods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the 160 patients over 70 years with UAP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main causes was the rage, the second was fatigue and sati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rage, fatigue, satiation, infection, tachycardia, hyperthyroidism foe between the male and female(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tients treated by simple medication and drug+PCI(P>0.05). Conclusion It has practical importance for the patients with UAP by effective prevent and drug treatment.

[Key words] UAP;Elderly;Clinical characteristics;Clinical effect

不穩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病人群主要为老年人,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而发病。患者发病后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疼痛,轻微活动即可诱发,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等[1]。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60例70岁以上UAP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主要症状特点、伴随症状、诱发和缓解因素、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情况,以期指导临床评估及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70岁以上U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发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中UAP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常规影像学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确诊。排除有溶栓禁忌证或合并先心病、心肌病、风心病以及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按照性别将160例患者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合并症、病情等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视患者情况采取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本研究160例患者中139例(86.88%)给予单纯药物治疗,其中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125例(78.1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

组别 n 平均年龄(岁) 高血压 高血脂 血糖高/糖耐量异常 2型糖尿病

男性组 102 77.46±5.08 66(54.10) 50(40.98) 23(18.85) 13(10.66)

女性组 58 76.97±5.13 37(63.79) 36(62.07) 12(20.69) 11(18.97)

t/x2 0.343 0.013 2.533 0.075 1.122

P 0.891 0.908 0.112 0.784 0.289

表2  两组患者相关发病因素比较[n(%)]

组别 n 情绪激动 劳累 饱食 感染 心动过速 甲亢 无诱因

男性组 102 40(32.79) 10(8.20) 8(6.56) 7(5.74) 4(3.28) 0 33(27.05)

女性组 58 24(34.78) 6(8.70) 6(8.70) 4(5.80) 3(4.35) 2(2.90) 13(18.84)

x2 0.072 0.012 0.290 0.000 0.138 3.562 1.783

P 0.788 0.913 0.590 0.994 0.710 0.059 0.182

使用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地尔硫等)65例(40.63%),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等)54例(33.75%),使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艾司洛尔、普萘洛尔等)75例(46.88%),使用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等)和(或)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124例(77.50%);21例(13.13%)给予药物联合PCI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发病因素、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情况。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指标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发病因素比较

两组患者主要发病诱因均为情绪激动,其次为劳累和饱食,两组患者情绪激动、劳累、饱食、感染、心动过速、甲亢等发病诱因及无诱因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心绞痛发生频率和疼痛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明显改善,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与药物+PCI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发作>1次/月和心绞痛再次入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比较[n(%)]

组别 n 心绞痛发作>1次/月 心绞痛再次入院

单纯药物治疗组 139 48(34.53) 18(12.95)

药物+PCI治疗组 21 11(52.38) 5(23.81)

x2 2.497 1.748

P 0.114 0.186

3 讨论

UAP与稳定型心绞痛的差异表现在冠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的病理改变,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裂隙、血小板聚集及冠状动脉痉挛,可导致冠脉缺血加重[3]。UAP包括变异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静息型心绞痛、梗死后型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等具有心电图短暂ST段抬高改变的心绞痛[4]。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将UAP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3个级别。其中高危患者发作频率较高,心绞痛伴随持续20min以上的一过性ST段改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

UAP的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完全明确研究结果。相关专家多认为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脂质浸润、动脉内膜受损等为该病发病的主要机制[6]。大量临床研究也表明UAP患者的发病与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2型糖尿病以及抽烟有紧密联系[7]。因此,对于具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该尽早采取治疗措施,控制基础疾病发展。另外,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增加锻炼时间、合理搭配饮食、早期服用药物进行降压、调脂、降血糖对于控制患者血压、血脂、血糖三高情况具有积极意义,也是预防和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重要举措[8]。本研究中,男女患者主要发病诱因均为情绪激动,其次为劳累和饱食,两组的诱发因素所占比例基本相似,表明UAP的发病与情绪激动、劳累和饱食等关系密切,且不会由于性别不同而发生较大差异。因此,应该将相关因素列入UAP高危人群预防措施中,尽量避免患者的发病风险[9]。另外,本研究中也有很大比例的患者并未有明确发病诱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对于UAP的药物治疗和PCI治疗,药物治疗中常用药为硝酸酯类,但该类药物单独使用缓解疼痛效果不能令人满意,需联合钙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共同用药可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但用药过程中要注意排除禁忌证并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10]。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是防止血栓形成,控制UAP病情进展的首选药物,是治疗的关键[11]。但需要注意的是纤溶药物能够促进血栓形成,可导致病情加重,不宜使用。PCI治疗适用于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12]。本研究中两种治疗方式患者预后情况基本相似,但行药物+PCI治疗者仅21例,人数较少,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

总之,采取有效预防和药物治疗措施对改善UAP患者发病率和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褚福永,王阶,刘红旭,等.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 28(3):627-630.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3] 周景想,宋业琳,迟伟峰,等.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证候特点及差异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6):1410-1412.

[4] Pedersen SS,Denollet J,Daemen J,et al. Fatigue,depressive symptoms,and hopelessness as predictors of adverse clinical events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paclitaxel-eluting stents[J].J Psychosom Res,2009,62(4):455-461.

[5] 李淑玲,朱成朔,劉国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2):210-212.

[6] 董彦荣.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临床诊治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1):1023-1024.

[7] Kavsak PA,Ko DT,Newman AM,et al.Risk stratification for heart failure and death in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opulation using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J]. Clin Chem,2009,53(12):2112-2118.

[8] 熊会玲.抗凝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8):1299-1300.

[9] 王东晓,王欣荣,朱曼.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的应用评价[Z].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2011:1-7.

[10] 高美华,崔月丽,吕婵.不同年龄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特点的调查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3,22(2):160-163.

[11] 张维勇,刘仁毅,翁发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9):1427-1429.

[12] 韩兴朵.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71-72.

(收稿日期:2014-02-25)

猜你喜欢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特点高龄
高龄女性助孕难在哪里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银杏达莫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超高龄瘙痒症1例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