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2014-08-07 15:01孟庆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高职学生构建

孟庆黎

摘 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和诠释的根本问题。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把“文化育人”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基于此,以“文化育人”为切入点,提出了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主要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学生;文化育人:职业素养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029-02

一、引言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如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责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杭职院把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作为落实“文化育人”的根本之举,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化的过程中,落实“文化育人”,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现学生素养和企业文化的“零距离”对接,显得尤为迫切。

1賠成办学根本任务的需要。要使高职学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完成从“学校人”向合格“职业人”的转化,就需要积极构建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大力度地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而且学会做人。

2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突出和强化专业技能,有利于实现学生“首岗适应”目标,但是要真正实现“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则要通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来实现。

3促进“学生体面就业”的需要。在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中,不少企业质疑:“学生专业技能有所欠缺,可以在工作中锻炼和提升,但如果连起码的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工作责任心都不具备,这样的学生又能做什么?”由此体现了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要实现学生的体面就业,就要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职业价值观教育

1加强职业认知教育。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始业职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对专业、职业的认可度,并熟悉行业背景。第二学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企业等)进行“实地职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价值意识。

2加强职业理想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向学生系统介绍本专业及其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坚定职业信念。与思政教学相结合,树立服务人民、回馈社会的职业价值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了解职业,熟悉行业,逐步确立稳定的职业理想。

3加强职业意识教育。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成长规律,通过实践教学、职业指导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实现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奠定思想基础。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专题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由骨干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讲授。针对大一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认知和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相应能力素质的培养措施。对大二学生,则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为求职择业做准备。重点指导大三学生如何体面就业。

(二)通用职业素养教育

1专业课程融入素养教育。努力挖掘专业教学内容所蕴含的素养教育资源,在教学内容组织、过程安排等方面,体现通用职业素养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的统一,并以自身的职业态度引导和培养学生端正的职业态度、踏实的职业作风、敢于担当的职业责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

2à设通用素养课程。开设职业道德修养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自编通用职业素养校本教材,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职业精神、职业观念和职业能力的一般要求与努力方向,熟悉企业运作模式和岗位工作流程,促进学生行为规范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3思政课程结合素养教育。思政课教学穿插讲授符合专业特点的通用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胸怀天下、服务社会的理想信念,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明礼诚信的人格修养,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独立生活的自强精神等问题,充分发挥思政课在通用职业素养培育中的特殊作用。

4校园文化培育素养教育。建设融企业文化、区域文化、学校文化要素于一体、独具魅力的特色校园文化。通过企业文化讲堂、顶岗实习、实地参观等,让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深入开展区域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帮助学生了解区域文化,培养学生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精神”;建设以“融”为体、以“善”为本、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翼、立德树人指向鲜明、独具“杭职特色”和“杭州特质”的校园文化体系,培养职业精神鲜明、职业观念端正、职业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能型优秀人才。

5姠晥环境熏陶素养教育。以学校、专业和企业的文化元素、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范、箴言警句等为主要内容,认真搞好“校中厂”、实训基地、创业园、学生活动中心、教室、实训室、廊道、办公室及室外环境的设计与建设,努力营造具有仿真效果的职场氛围,充分体现职业精神、职业观念、职业能力等通用职业素养内涵,让学生受到在日常的学习、实践、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熏陶。

(三)专业职业素养教育

1专业课程突出素养教育。将专业职业素养要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使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反映企业对学生专业职业素养的真实需求,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à设专业素养课程。专业素养教育课程包括理论感知课程和实践锻炼课程两类。理论感知课程以各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提升课程以专业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参观考察为主,培养学生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操守、职业行为和职业作风。

3成功典型榜样示范。邀请政府、企业等不同行业、职业、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社会名流、知名企业家、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有所成就的知名校友来校举办讲座,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成才经历和专业成就。

4真实情境熏陶培养。构建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实习、实训、实践教学体系,以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要求,熟悉企业岗位需求、行为准则、操作规程,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素养。

5胠能大赛提升培养。各院系认真甄别各类技能大赛中的“专业定位”,遴选和学生专业学习合拍、专业素养相关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赛。

6专业社团助力培养。建立各类专业性学生社团,打造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平台。由专业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开展专业建设及实践教学等专业社团活动,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四)人文艺术素养教育

1臠出第一课堂(教室)教育。开设人文艺术课程。将人文艺术素养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构建助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开设专业文化课程。尝试开设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中分化、延伸出来的专业文化课,引导专业课教师主动承担起人文素养教育的职责,激发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主动性。专业教学直接渗透。专业教师要把人文素养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教育始终,引导学生把“学做事”与“学做人”结合起来。思政课程间接引导。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以体现职业素养、人文素养要素的精华内容为切入点,广泛搜集最新时政材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课件、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用心体悟职业素养要求和人文精神。

2强化第二课堂(校园)推动。广泛开展思想政治素质主题教育、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主题征文与演讲、职业素养与人文精神讲座、专业文化与专业技能节、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文艺演出、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训练与创业实践、主题团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心理讲座与咨询、体育竞技比赛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活动,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教育有效融入。

3注重第三课堂(社会)锻炼。结合专业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会,了解党情、国情、民情,认识自身价值,体验人文精神,培养职业自信心、责任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完善自我,增强职业适应性。

4重视教师引领示范作用。教师品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教学中,教师应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征组织教学、开展活动。要坚持人性思维、人本管理、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职业素养养成,融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5发挥环境隐性教育的作用。着眼于发挥校园人文艺术氛围等隐性教育资源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位高雅、体现学校精神和职业特色、具有标识意义和人文内涵的文化小品、形象宣传标识体系、校园公共形象实物、道路识别系统等,以醇厚浓郁的人文艺术氛围升华学生思想,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伟民,刘兴.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7):78-80.

[2]董绿英.工学结合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构成体系[J].职教论坛,2009,(2中):4-5.

[3]彭晓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平台建设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54-57.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高职学生构建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技术文化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