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创新的思考

2014-08-07 03:23赵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选修课教学计划学分制

赵洋

摘 要: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完善健全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体制是高校教学创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必须优化教学计划,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丰富选修课程,提高选修课程的质量,保障学生选课的自由,严格实施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并实现评教管理电子化,才能充分发挥学分制的教学优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计划;选修课;评教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074-02

学分制是以学生选课为基础,以学分和绩点来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教学管理方法,学分制下的教与学灵活性增强,是目前高校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1]。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层次管理问题也不断显现,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不断完善学分制以及相适应教务管理体制是高校教务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

1 优化教学计划

1.1 合理整合课程,减少课时

以前的教学计划中,本科四年需要达到2 700学时,其中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达到了65%以上,且多为必修课[2]。为了保证学生的自由学习时间,必须减少总课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进而压缩课时。大学政治课总共有六门,从大一到大三都有,占必修课的15%,需要将其进行整合压缩。众所周知,高校是一个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它不是党校,更不是用来培养公务员的,因此没必要学习如此多的政治课。当然,大学生还是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因此我们可以将两三门政治课合并成一门。另外就是英语了,这门课程所占比例也比较高。我们知道,英语只是一门语言,不是专业课程,它只是人们交流的一种工具,没必要花如此多的时间来学习,因此有必要进行整合压缩课时。此外,有些专业基础课也可以进行整合,比如可以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整合成工程力学。

1.2 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

目前大部分采用学分制的高校都设有选修课,但其所占学分份额是很小的,一般是介于15%~20%之间[3]。而国外高校的选修课所占比例为40%左右,部分名校甚至高达60%[3],明显高于我国高校,由此可见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合理增加选修课课程,减少必须课,或者把必修课改成选修课,比如可以将少部分的基础课、政治类课程改为选修课,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科技前沿、交叉学科的课程作为选修课。

1.3 适当调整课程开课时间

目前,大学生都是大一、大二上必修课,主要涉及到英语、政治、数学这类的基础课,这些课程内容多,学时多,学生每周要上30个课时。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和部分的专业课,大四全面学习专业课。学生也只有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才有较多的时间来选修其他课程。为此,笔者认为,基础课是应该先学,否则后续专业课不好入手,但是类似英语、政治之类的课程,完全可以将其放到大三大四再来学习,这样学生能较早地接触到一些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选修课,对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也有好处。

2 完善选课制度

2.1 优化课程体系,丰富选修课程,提高选修课程的质量

2.1.1 正确处理各类课程设置的比例关系

学分制下就是要突出选课制,这要求选修课要多,这样学生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当前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选修课课程同样需要多元化。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加选修课,做到选修课数量多而精,减少必修课,压缩总课时,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在压缩总课时的情况下,需要对课程进行精选,选择较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授,真正做到少而精。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

2.1.2 注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

大学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所学知识应该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跨专业学习就成为一种趋势,当前交叉学习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大特点[4]。课程体系必须打破传统观念,有效将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相融合,要进一步加大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重组力度,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整体优化及其内在关联性的建立,适应按大类培养人才和不同学科之间加强渗透和交叉的需要。此外,还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多开设反映学科发展趋向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新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学科理论与科研成果,拓宽学生的视野[5]。

2.1.3 开展形式多样的选修课

一直以来,选修课都是以大班上课为主,以课题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些高校为了配合一些学科竞赛(比如数学建模)开设了具有创新性的课程。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新开设的机械设计创新方法课,就是以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为依托开设的,多为教师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开课,共分为十大讲座。听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定一个课题和指导教师,然后开始机械设计、模型设计、模型成型等工作,带着作品参加比赛,所有参与的学生都能获得学分,优秀者可以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机械设计大赛。实践表明,这类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师生在不断交流、协同工作中培养了良好的团队意识,自身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2.2 保障学生选课自由的措施

2.2.1 完善网上选课

到目前为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全部公共选修课、体育课以及部分专业选修课都采用网上选课的方式,为了保证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到课程,教务处建立了一个功能齐全的选课系统,该系统包括了课程介绍、选课指南、教师基本情况、排课时间等相关信息。此外,采取了多轮选课模式,在首轮选课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可以退课改课,如果开班人数不足二十人,则取消该课程。

2.2.2 延长排课时间

因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所以必须合理安排好上课时间,排课时间要尽量地延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现在是全天候上课,上午四节,下午四节,晚上四节,专业选修课一般安排在下午的七八节,公共选修课一般安排在晚上上课。这样的排课方式能有效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让学生在选课上有充分的时间。

2.2.3 合理安排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课程通常都是集中安排的,在安排实践课的时候必须停上其他理论课。在学年制下这种安排不会出现较大的问题,但是在学分制下由于学生的自由选课就很容易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为此,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进行了以下创新:对于两周左右的实践课程,统一安排到学期末的后两周来完成;对于三周以上的实践课则安排在寒暑假来进行;个别实践课程不一定集中进行,则安排在周末或者课外进行。实践表明,合理有效地安排好实践课,对于学生选课有很大的帮助。

3 严格实施“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实现评教管理电子化认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能有效激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而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分为三方面,即:学生评教、同行教师评教、督导评教。

3.1 学生评教

每学期末,学生以班为单位对教师进行评教,指出教师上课的优缺点,并将之上传至网络,评教结果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处理,该分数占教师教学评价的50%。

3.2 同行教师评价

学校坚持教学兼职督导制,每个学院或系部每学期选派若干专任教师担任兼职督导,不定时地对同行教师进行听课,对教师课题教学给予评估打分,并将听课记录上传至网上,该分数占教师教学评估总分的25%。

3.3 督导评价

成立教学督导组,通过听课、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打分,该分数占教师教学评估分数的25%。

通过三方评教,学校能较好地了解专任教师的教学情况,也便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4 总结

学分制能有效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分制的教务管理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务管理制度,合理开设课程,尊重学生对课程、教师的自由选择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孙婷,辛明军.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3):148-150.

[2]孟晓.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学分制条件下教务管理水平[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65-67.

[3]魏星梅,衡孝庆.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务管理职能转变探究[J].文教资料,2011,(1中旬刊):187-189.

[4]衷田田.高校教务员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2,(8):70.

[5]武秋.略论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2007,(6).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endprint

猜你喜欢
选修课教学计划学分制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高职英语视听说选修课多元考核手段
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美国史教学计划”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制订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