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4-08-07 20:36商建国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疏导交互

商建国

摘 要: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历史演进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梳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上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由传统的“灌输”的方式向现代的 “疏导”与“交互”方式转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疏导;交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119-02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历史演进

(一)传统社会下的“社会人”

马克思伟大理论创造之一就是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将人的本质概括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于其社会性上。按照他的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狼孩是不是人?”而这也充分说明了,作为类存在的人就表现较强的社会性的属性。

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中阶级的出现,人的社会性属性更多的体现在阶级性或“政治性”上,相应地人的自然属性逐渐被边缘化了,被压制在人的内心世界不能轻易表现出来的。在传统社会下,个体自由被压制。统治阶级为了维系其统治地位和巩固其统治基础,不断地对被统治阶级采用强制和灌输方式来进行洗脑。如我国自秦王朝以来的两千多年间,统治阶级始终是推崇专制主义,以此来构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执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老百姓遵守不管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奴隶主义,还是“三纲五常”的封建主义,都是统治阶级极力维系其社会等级次序。因此,传统社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虽是社会人,但这种社会人的社会属性更多的是体现在政治性和阶级性上。

(二)现代社会下的“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脑力、体力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应得到充分、自由而和谐的发展,最终发展成为“高度文明的人”。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特别市场经济浪潮席卷全球后,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物质和精神产品异常丰富,极大焕发了的人们对财富占有的欲望。人们对财富的贪婪史无前例,人在某种程度上被物化了,学术界也喜欢用“异化”这个词来人的发展状态。人类社会在工业化社会中前期,不自觉地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把人当作发展的目的。这些发展已远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离人的现代化目标也渐行渐远。到了工业化后期,人类自身也在反思发展的目的,才逐步把社会发展的目标转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轨道上。

现代社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现代化的工具或手段,这就要求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把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并重。

(三)后现代社会的“自我实现”的人

人类进入后现代社会(或者说后工业时代)时,已主动对工业化的发展进行了深刻检讨和反思。在这一阶段,人类更加关注社会发展的目的和人的自我实现。现代社会背景下的“自我实现”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大致表现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方面,竭尽全力做到人尽其才,使自己更加完美。自我实现的概念是直接来源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这个层次的需要就是建立人在满足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之后的人性回归。

因此,在后现代社会下,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把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并重的基础上,回归到人性,更加重视人的心理感受,关于人的心理健康来促使人的自我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演变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从事于人的工作。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首先必须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对象——人。上文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自身的演进进行了考察,弄清了作为教育对象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为当前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准了逻辑起点。

(一)传统社会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在传统社会下,人类在思想层面基本上还处于蒙昧的状态,没能真正开化。专制阶级依靠不断地建立一些等级森严的制度来稳固其统治政权。统治阶级通过一系列的严刑酷法来震慑反抗分子。因此,不管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都把统治对象看作是奴役对象,竭力来维系社会等级次序和阶级差别。

因此,传统社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虽是社会人,但这种社会人的社会属性更多的是体现在政治性和阶级性上,在逻辑起点上,更加重视人的社会属性,轻人的自然属性和心理属性。

(二)现代化社会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开始重新反思发展的目的。一大批哲学家和思想家开始对人类社会在追寻现代化过程中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关于人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已深入人心。诚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极大地改变,特别是处于这个时代的人及其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就应定位于人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再逐步过渡到自我实现的人。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兼顾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再进一步到后现代化,就需尊重人的主体性,更加关注人性的回归。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

笔者认为,我国现在的情况是正处在由“社会人”往“全面发展的人”和“自我实现的人”转变阶段。因此,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变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转变方式由传统社会下的“灌输”转变为现代化社会下的疏导与交互。

(一)革命传统社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灌输

革命传统社会的环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对受教育者采取理论和意识形态“灌输”的方式来实现其目的。这种“灌输”方式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向度地而且强制性地输入信息,也不顾及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在“社会人”下的传统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阶级关系明显,人的自然属性常常被扼杀在其中,整个社会都讲个体服从集体,集体利益至上。列宁就曾提出了必须不断地向工人“灌输”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他认为:“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2]同时,我国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直都是依靠灌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如,领导人讲话,中共中央下达的文件、提出的口号,学校政治教育课,政治学习等。

(二)现代社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灌输”转变为“疏导”与“交互”

很显然,上述的革命传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特定的那个历史时期确实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那时的社会环境动荡要求一个统一的指明灯。可是,时过境迁,在现代社会下,我们需要重新反思,我们是否还需要传统社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式和其实施的逻辑起点“社会人”。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必然要落实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中国由传统社会转变到现代社会,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必然要从“社会人”相应地转换到“全面发展的人”和“自我实现”人[3]。

毋庸置疑,教育的逻辑起点的转变,就必然要求教育的方式的与时俱进。教育方式必然要从“灌输”转变到“疏导”和“交互”。可是传统的影响的历史惯性仍然对当下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制约作用。无论是大学的“两课”教育的方式还是国家政治动员的方式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灌输”特性。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就反映了一方面转变的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教育者的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转变教育的方式。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就必须积极转变教育方式,实施“疏导”和交互的教育手段和方式。

1迠导方式

在“人的全面发展”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疏导方式。首先,教育者从思想上摆正位置,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就可以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不发生偏差。其次,不要用集体主义观念抑制个性的发展和张扬,在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时,如责任和义务,也同时兼顾人的自然属性的回归,如对衣食住行等的私有欲。再次,当教育对象遇到一些思想上的困惑要及时疏通,在行为和认识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要及时的引导,做到了这些才能落实到教育的方式的“疏导”。

2交互方式

在“自我实现”的层面,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用“交互”方式取代“灌输”的方式。交互方式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高校辅导员在运用这一理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主体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注重学生的尊严感、平等感。只有当主体间真正“交互”起来,学生方可打开心扉,展现真实的想法,消除心理上隔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封国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中).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endprint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疏导交互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