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歌的文化背景与传承对策

2014-08-07 20:44张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保护传承

张星

摘 要:畲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与歌俗活动。畲族民歌反映了民族的起源与图腾、生态环境与劳动以及传统习俗、语言文化、社会教育等文化背景。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唱畲歌的人越来越少。如何抢救与保护濒临危机的畲歌成为了当务之急。基于此,经过对畲歌的研究与采风,提出了一些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以期能为畲歌的传承尽些微薄之力。

关键词:畲族民歌;文化背景;保护;传承;对策

中图分类号:G607“2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148-03

畲族人民历来有喜爱歌唱的民俗。他们在田间地里、茶余饭后、谈情说爱、婚丧喜庆、民俗节日都会唱歌。他们的诉求愿望、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些表达思想感情的内容,都可以在传唱的歌曲中找到。

时代在发展,畲族人唱歌的民俗习惯也随之沉浮变迁。分析畲族民歌兴衰的成因,需要探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畲族民歌的文化背景

1.民族的起源与图腾

作为民族图腾崇拜的盘瓠传说,畲族民间世代相传。因此,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祖先盘瓠就葬在这里[1]。这不是一般的神话故事,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起源信仰。盘瓠的传说成为了畲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民族的图腾,并贯穿在音乐、舞蹈、祭祀仪式及服饰等方面,如畲族姑娘的头饰多扮成凤凰形式,出嫁时要穿凤凰公主服,都是为了纪念始祖盘瓠。

《高皇歌》又名《盘古歌》、《盘瓠王歌》,是畲族人民世代流传的长篇叙事歌,虽各地流传的版本略有不同,组成的歌曲数量也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畲族的起源、迁徙与古老历史等内容,被畲族人民誉为“创世史诗”或“祖歌”[2]。《高皇歌》中讲述的就是关于畲族的祖先盘瓠的传说。

2.传统习俗

畲族是一个有着丰富民俗生活的民族,从小孩出生100天的过关仪式到16岁的成人仪式,以及婚礼、葬礼、祭祀等仪式和逢年过节,都离不开畲族民歌的伴随。

畲族传统的“乌饭节”,也是 “三月三”歌节。在这一天,各地的畲族同胞都要到郊外去踏青,采集乌稔叶,蒸制乌米饭,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在节日里,除了缅怀祖先外,这也是大家聚在一起切磋歌艺、交流感情的好机会。

在畲族的婚俗中,也有很多民歌。如男方在走向女方的路上唱《度亲歌》,女方在路上堆柴拦路唱《拦路歌》,男方将礼物交给女方时唱《交礼歌》,女方请男方换鞋唱《脱草鞋洗脚歌》,酒席中要唱《敬酒歌》等。闽东一带还有“做亲家伯”和“做表姐”等与婚礼有关的歌俗活动[3]。

3.生态环境与生产劳动

畲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南部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广大山区。这里气候湿润,生态环境较好,多种植水稻、红薯,盛产茶叶、树木及名贵药材。畲族是一个山居农耕的勤劳民族,畲族的“畲”字有刀耕火种的意思,历史上,很多畲族人都住在半山腰,生活条件艰苦,炼就了他们勤劳的精神,凡迁徙所至,都能锄荆棘为良田。畲族人自称“山哈”,意思是住在山里的客人。

畲族人民在劳动中也离不开民歌,这些民歌直接产生于现实劳动生产中,表现了生产劳动的全过程,包括介绍劳动知识,感慨劳动的艰辛,赞美丰收的喜悦等内容。如《十二月做田歌》从正月唱到了十二月,描述了每月该干的农事活动。《田园歌对唱》和《做田歌》都表达了畲族人民种田劳动的感受。《做田看气象歌》讲述了节气与农事劳动的关系[4]。

4.语言文化

畲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但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民歌以汉字畲语记录的手抄本流传于民间,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畲族歌曲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畲族民歌中的“小说歌”据说是畲族中懂汉文的歌手根据汉族小说、评话唱本以及历史传说等改编,运用汉字写成的民歌[5]。据说“小说歌”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现存畲族“小说歌”的手抄本和口头小说歌有130本。健在的歌王传人钟昌尧既唱歌、传歌,也搜集民歌,目前他搜集到160多段100多万字的畲歌,已整理出了包括“小说歌”在内的500多首。

5.社会教育

畲族早期的社会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祠堂教育,父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是孩子们接受生产劳动与生活知识的传授者。畲族歌曲的唱本是畲族人民接受教育的最基本教材。唱本以汉字为主,畲家孩子依据唱本,从盘歌开始启蒙,通过学歌、练歌、会歌的过程,逐渐习文识字。畲族民歌包括历史传说歌、仪式歌、生活歌、劳动歌、情歌、儿歌等内容,孩子们通过歌曲的习唱,不仅学会了文字,还能从中了解很多历史文化和劳动生产的知识:如儿歌《田螺》是将田螺、青蛙、杨梅等动物与植物编成的儿歌,让孩子们在歌唱的娱乐中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生活歌《尊母歌》表现了对母亲的依恋,《劝子读书》教育孩子们要努力学习;《祖宗歌》、《历朝歌》等讲述了畲族的历史发展等。

二、畲族民歌的现状

在畲族民歌兴盛时期,歌手遍布乡村,他们出口成章即景抒情叙事,听众如痴如醉。特别在畲族的传统节日,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歌手可以不停地唱上几天几夜,外出的乡亲们特意赶回家听歌唱歌。他们愿意听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意的歌声。

时代的发展变化,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空前冲击。传统的民俗、服饰、节庆、语言等不断在消失,各种民俗活动日趋冷落,唱畲歌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不会说畲话,更不会也不愿意唱畲歌了。还在唱畲歌的往往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2006年,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蓝陈启、雷美凤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浙江等省市也将各地畲歌及传承人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成为了推动畲族民歌发展的一个好机会。如何抢救与保护濒临危机的畲族民歌,成为了当务之急。笔者经过多年对畲族民歌的研究与采风过程,提出一些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对策。

三、畲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1.歌谱、音像及文字资料的收集与保存

将畲族民歌传承人及老艺人的演唱进行录音、录像,并制成碟片加以保存与推广传播。收集所有民歌的歌本、曲谱、歌俗活动的照片等资料加以保存,将其中代表性的歌曲加以公开出版或内部刊印,进行传播。收集整理所有对畲族民歌进行研究与评论的文章,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汇编成集,予以正式出版。

2.各地区建立专门的畲族民歌研究与传承基地

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的钟昌尧老人是畲族“小说歌”的创始人钟学吉的后代,被当地畲民称为是“歌王传人”,会唱许多畲族民歌,还经常教村里的年轻人唱畲歌。在老人的传授教唱下会唱畲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中断多年的传统歌会也慢慢兴起。由此可见,一位民间艺人对畲歌的复兴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依靠各地政府的大力扶持,集聚更多一些人的合力,畲歌之风必定再次兴起。

在我国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都有优秀的畲族民歌艺人,利用这些民歌艺人的资源,通过各地文化馆组织定期的传承培训,不仅可以培养大批畲族民歌的传唱者,也是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

endprint

3.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传承

宁德畲族歌舞团的雷志华是年轻的一代畲族歌手,是钟昌尧的学生,也是宁德市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者。他说过:“学习畲歌也要从娃娃抓起。”为了传承发展畲族民歌,他担任福安溪塔民族小学的名誉校长和金涵民族希望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孩子们的放学路上、在田间小路都能听到孩子们唱出的美妙畲歌。为了使畲歌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田,雷志华还自己编写了很多适合孩子们演唱的新歌如《竹叶尖尖》、《八荣八耻歌》等。

我们要让孩子们了解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首先应从家乡的音乐开始。如果各地畲族中小学都能在音乐课中加入畲族民歌的教学,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自己民族的音乐,激发民族自豪感,也能使畲族民歌的传承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4.歌俗活动的开展

畲族曾有着丰富的民间歌俗活动,如“三月三”、“做亲家伯”、“做表姐”、“九月九”、“比肚才”、“六月六”等。在这些歌俗活动中,畲族乡亲们从各地聚在一起,比歌比才,交流感情。如今,由于畲族与汉族的交流丰富,畲族的民俗活动逐渐减少,歌俗活动更是少见。如果各地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能定期、有效地组织歌俗活动,让畲族老乡们听畲歌、唱畲歌、传畲歌,那么随着歌俗活动的展开,畲族歌曲一定会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5.旅游与歌俗的结合

各地区畲族生活区都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有山有水。如果将畲族民俗与旅游结合发展,对于畲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畲族民歌的传承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已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该县的“景宁畲乡风情”在2003年被确定为该县的旅游品牌。景宁以畲族风俗与民间音乐结合,创作编排了《畲族婚俗表演》、《畲族山歌》以及歌舞剧《畲山风》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游客通过观赏表演与参与民俗活动,对畲族民俗、畲族民歌产生了较深刻的印象。利用这些民族特色,既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也可以使畲族民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使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们了解畲族,了解畲歌。

6.创作具有畲族音乐特色的音乐作品

2005年,笔者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科研处的11位老师组成了“畲乡采风小组”,本着收集创作素材,调查研究等目的,来到了景宁畲乡的沙溪村,郑坑乡塘丘村、东弄村和敕木村畲寨采风。热情好客的老乡们为我们演唱了《祝酒歌》、《采茶歌》、》《婚嫁歌》、《彩带歌》等,还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祭祀歌舞《功德舞》、《二十四孝》以及仪式歌舞《传师学师》等,使我们大开眼界,加深了对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之后,何占永老师将采风时了解的情歌对唱作为素材创作了民族管弦乐《畲寨风情》。王香老师生长于延安,初听到特色浓郁的畲歌时,大为惊喜,记录下了近30首民歌,并创作了具有畲族音乐特色的《畲寨印象》。

据了解,还有一些音乐专家、学者也都曾创作过具有畲族音乐特色的作品。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人来创作、表演具有畲族音乐特色的作品,并且进行推广,也许这就是畲族音乐在新世纪的又一种传承方式。

畲族民歌是畲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谈畲族民歌不能离开文化背景。畲族民歌的传承需要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畲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和融合。在新型民族文化不断衍生的背景下,让畲族民歌产生新的生命力,更加久远地传唱下去,继续成为畲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参考文献:

[1]黄启权.略论福州畲族文化——畲族文化研究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45.

[2]张春兰,祈开龙.畲族史诗《高皇歌》所反映的畲族社会教育情况——畲族文化新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184.

[3]马骧编.畲族民间歌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4.

[4]何绵山.福建畲族民歌概述——畲族文化研究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20.

[5]杜亚雄.聆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遗产[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132.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Inherita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he Nationality Folk Songs

ZHANG Xing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She nationality has rich and colorful folk songs and activities. Its songs reflect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such as its origin and tote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bor work, traditional customs,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al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se songs are less sung. How to save and protect the endangered She nationality folk songs is a pressing issue.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it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through research on these songs in order to help the inheritance of She nationality folk songs.

Key words:She nationality folk songs; cultural background; protection; inheritance; countermeasures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保护传承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