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阴阳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4-08-07 20:45杨博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社会影响传统文化

杨博+

摘 要: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石,研究传统文化必须从研究阴阳学说开始。基于此,从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传统的思维方式入手,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从中医和占卜术方面论述阴阳学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阴阳学说;传统文化;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151-02

一、阴阳学说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阴阳学说对中国传统思想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直到鸦片战争以前,阴阳五行为核心的思维模式始终处于传统思维方式的主导地位,在宇宙观方面,从先秦到近代以前,其理论体系从未超出阴阳五行的框架。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等都被纳入阴阳五行学说的结构模式。那么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那些特点是受到阴阳学说影响而形成的呢?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1阴阳学说——中国人象征性思维的表现

象征性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最早也是以《周易》阴阳学说为渊源的。从“两仪生四象”到“易者象也”,无处不说明是由阴阳学说派生出来的。而《周易》本身就是以象为基础的象征性思维方式的产物。象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产生于原始社会,而将这一思维方式理论化,模式化则是从《周易》阴阳学说开始,象征性思维的存在促进了中国人意会、体悟能力的发展,在于人们凭经验领悟自然界,特别是社会和人生现象中某些不可言喻的深层意境有着引导和升华作用。对于中国文化在人际和代际间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正因为象征性思维的意会性和不确定性,却妨碍了以抽象概念为理论基因,以逻辑规则进行构造,必须用语音精确表述的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也有些人认为象征作为思维方式产生于原始社会,即使当代人思维中的象征也不乏原始社会思维的余绪,但中国人的象征性思维却与其他社会的象征性思维不同,那就是与阴阳五行相结合,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已经不是原始意义的象征思维。当然,笔者并不否认象征性思维的局限性,在当前构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思维方式,就应对传统的以阴阳学说为代表的象征性思维方式加以批判分析,使之更符合逻辑规则才能进一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2太极图与中国人的封闭性、单项性和趋同性思维

笔者在研究阴阳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时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集阴阳学说之大成的太极图,几乎将中国人思维中的全部弱点都包括在内了,那就是封闭性、单项性和趋同性。封闭性表现为思维活动往往局限与固定的框架中,缺乏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接受新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太极图中可以看到,太极图就是一个圆圈,阴阳二气的一切变化,无论多么奥妙,都在这一个圆圈之内与外界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也与中国人喜欢在内部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不谋而合。单向性表现为人们的思维活动往往只选择一个视角去认识一个对象。太极图的运动方向,也是阴阳鱼都朝着一个方向(或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下去,永远不变。这就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的迂腐。趋同性表现为人们的思维活动总是趋向谋求和谐,谋求一种完美的统一性。太极图所标示的阴阳变化也是趋向一种和谐与统一,从图中可以看到阴阳始终都向对方运动,谋求与对方的交合,也就是谋求一种和合的状态,这又与中国人的和为贵的精神想去不远。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阴阳学说的发展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也是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的,这一点也应该引起重视。

3阴阳学说——从整体的直观经验到类比外推

研究中国思想与文化的人,大多承认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从整体出发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而阴阳学说的理论正是一套非常符合这一规定的思维模式。第一,阴阳学说是从整体出发的思维,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就一个整体的概念或代表一个物体,或可代表一个体系,而阴阳的一切变化都是在这个整体之内,也就是说在这个整体的基础上变化。第二,阴阳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产生的,从八卦的产生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由此可见,阴阳八卦的产生乃是古人观天地之象而积累经验的结果。第三,阴阳学说是一种直观的思维,阴阳八卦的概念都是相当直观的,阳就是太阳阴就是太阴再直观不过。阴阳学说除具备以上几方面特点之外,还具有类比外推的特点。也就是说阴阳的概念在阴阳学说形成后被无限地推广开去,正如《素问》所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阴阳这两个概念经过类比外推,便发展成为包容万物的阴阳学说,而阴阳学说反过来又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从整体出发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象征性思维具有相同的特点,这也是因为阴阳学说产生的年代比较早虽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其局限性与落后性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将阴阳学说与严谨的逻辑思维相结合,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二、阴阳学说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出诸多方面,其产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阴阳平衡和阴阳调和论的影响。中国的民族精神可以用《周易大传》的两句话加以概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汉代到清代,历时两千年,《易传》的思想深入人心,为全社会所接受,尤其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是凝聚并且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此外,备受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也可以看作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即阳德、阴德与中庸兼备,也就是说要求君子同时具有阴阳两方面的德行,而又采用中庸之道,这就是阴阳调和论。这也符合阴阳互根对立统一的阴阳规律。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产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阴阳学说的所派生出来的阴阳平衡论和阴阳调和论的影响,归根结底阴阳学说造就了中国人的自强不息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后世对于这三方面的褒贬不一。笔者认为,中国人所提倡的刚柔兼备的阴阳平衡理论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民族精神和民族的凝聚力的产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中庸之道涉及的阴阳调和论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中国人的创新精神[1]。

三、阴阳学说与中国医学及占卜术

1阴阳学说是构筑中医理论的基础

阴阳是中医八纲辩证的总纲,在诊断上可根据临床症候所表现的病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主要方面。所以《素问。阴阳应相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张仲景把伤寒病分为阴症和阳症,以三阴三阳为总纲。明代张景岳亦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由此可见,阴阳学说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中医的经络学说也是建立在阴阳学说之上,作为现代针灸学的理论基础的十四经脉,就是按照阴阳的规律划分的。而中医的药理性也是根据阴阳学说分为补泻寒温的,其用药施治的根据也是依据阴阳消长的规律制定的。如《灵柩》:“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泄其阴而舍之。”由此可见,阴阳学说是构建中医理论的基础[2]。

2以周易为源流的占卜术——二进制数字游戏

endprint

提及阴阳学说和《周易》就不得不论及占卜术,《周易》之所以流传至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一本占卜的书,避过了秦时的焚书之灾,后世学者之所以鄙视《易经》最主要的理由是占卜违背伦理的立场,占卜的行为应当依据良心,不应考虑后果,当为则为,不当为则不为;只求耕耘,不问收获,才是君子的态度,然而占卜却先看结果,有利才行动,动机已经不纯这当然违背儒家的基本观点。所以朱熹由将《周易》划归为决断疑惑的书,认为违背道德的事情根本用不着占卜,唯有正事在方法上有分歧,因而迷惑时才可以占卜,恶事,私欲不可以占卜,这种说法相当牵强。历代关于精通周易的大儒的传说都有知前生后世之说,不过如果占卜只在占断结果凶吉,就成为消极的听天由命的宿命论。人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当为什么是不当为,就失去了道德意义,然而周易的占卜不仅消极问结果如何,而且更进一步问应当如何,因此《易经》不但启示事物发生的微妙契机,并且指引如何随机应变趋吉避凶。不仅是消极的占卜,而且是积极的处世智慧。笔者所研究过的各种以周易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占卜术。从理论上来说都是建立在天人感应论基础上的,北宋邵康节将阴阳学说的理论与《周易》象数理论相结合,独创了一套完全脱离《周易》卦、爻辞的占卜方法,即用阴阳的反复排列组合天干、地支、五行、六亲、六兽对应各种卦象的变化,以象征各种事物的发展过程。虽然这种排列组合可以无限制的排列下去,足以包含一切可以发生的变化,但天人感应论只是纯粹臆断的理论,并未得到科学的证实。而以邵康节为代表的打着《周易》旗号的占卜术,不管是六爻、梅花易数、手相、面相、八字、大六壬、紫微斗数、奇门遁甲。到目前为止,仍然只能算是一种原始的而又被渲染了神秘色彩的二进制数字游戏[3]。

四、结语

以上从传统思维、传统精神以及中医学,占卜术等几个角度阐述了阴阳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阴阳学说这一历史悠久的理论体系,对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在一定时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在当今时代又起着一定的束缚作用;对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形成应该说是功大于过的。笔者由于学识和所接触的资料的限制,许多方面的论述还很肤浅,只是想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希望更多的人在研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对阴阳学说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柴瑞震.阴阳学说是《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核心[J].中医药学刊, 2005,(8).

[2]吴全兰.阴阳学说的哲学意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3]卫绍生.邹衍与阴阳学说[J].寻根,2009,(4).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影响传统文化
浅析农村校园安全与安全意识的思考
从莎士比亚笔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