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妇女社会空间研究

2014-08-07 03:07李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城镇化

摘 要:失地妇女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弱势群体。基于此,深入失地妇女的日常生活,捕捉她们观念世界中社会空间的意义,揭示失地妇女在就业空间、家务空间及社会交往空间方面的特点,进而解析失地妇女社会空间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关键词: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妇女;社会空间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192-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因土地流转用而产生的失地农民日益增多。据估计,目前全国失地农民超过2 000万,且将以每年250万到300万的数量增加。由于失去了负载着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的土地,于是出现了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农民[1],而失地妇女约占60%以上。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摘要》指出,性别是世界上表明一个人处于弱势的最强大标志之一。失地妇女已成为城镇化浪潮中的新弱势群体。

失地妇女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基于2005年珠三角地区失地妇女的就业情况,学者认为,失业问题不是她们不想工作,也不是家庭在市场作用下自主分工的结果,而很可能是城镇化政策的“副产品”[2]。学者提出解决失地妇女社会保障问题必须通过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其素质、加强政府职能建设等途径[3]。有学者针对失地妇女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就业培训针对性、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增强社会性别意识等对策[4]。国外学者认为,城市化历程本身就受到性别角色与关系的影响,男性与女性在获取收入、资源与服务途径方面存在性别差异。针对妇女的弱势地位,人类学者从女性主义角度反思贫困问题,认为人类学者需在社会变革中为妇女“增权”[5]。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探讨了失地妇女的就业、社会保障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但对她们的社会空间问题似未关注。空间作为生境,对贫困的产生起关键作用。失地妇女所处的生境,事实上使得她们无法融入商品化再生产过程。由于社会空间的非实体性特征,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入空间使用者——失地妇女的惯常生活中,捕捉她们观念世界中社会空间的意义,揭示她们在就业空间、家务空间及社会交往空间方面的特点,进而解析失地妇女社会空间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二、社会空间概念的界定

社会空间概念的产生是社会学理论向空间化转型的表现。列菲弗尔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分为“抽象空间”和“社会空间”。资本的投资者、商人和政府是根据空间的规模、范围、区域等抽象性质看空间,此为抽象空间;而个人是将其环境空间用作生活空间,称为“社会空间”。列菲弗尔常将空间等同于“社会空间”[6];Johnston认为,社会空间是社会群体使用并感知的空间[7];Gotham则认为,社会空间是塑造社会活动并指导社会行为的社会架构,社会关系建构空间,空间表征社会关系,空间就是社会关系本身[8];卡斯泰尔则认为,空间是社会的表现,空间就是社会,空间的形式与过程是由整体社会结构的动态演进所塑造[9]。

尽管社会空间概念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界定,但它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社会群体差别性空间结构的新视角。物理空间似乎是相对恒定的,然而社会空间是社会建构的,空间结构与社会中的权利关系以及社会关系有关,表明了社会活动的空间含义。本文中的社会空间指的是一种以物质空间、地理空间为载体的特定社会关系。从社会空间角度研究失地妇女,就必须研究和分析与此相关的生产关系,即性别关系和性别制度。失地妇女社会空间的形成被一系列包含在现存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的性别关系所支配,并同时成为社会关系的一个环节,生产并创造着新的社会关系。

三、失地妇女社会空间特征分析

(一)就业空间

就业空间指特定社会群体就业的空间布局,具体指就业的地域、结构、行业等。随着土地流转,大量农业人口被动卷入城镇化过程,面临重新寻找谋生职业的问题。妇女在失去土地后,耕作活动的消失以及空闲时间的增加意味着妇女的“失业”。虽然耕种土地并不完全是为了获取收入,很多地区的种植作物都是农民自己补贴家用的,农民种地不赚钱其实意味着通过投入自己的人力成本解决了全家人的吃饭问题。农业(包括副业)生产对于农民并不只是一种获取食物与经济收入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民来说意味着某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妇女失去土地后,性别因素在年龄、教育水平、职业技能的作用下更为明显,它不仅直接影响妇女的职业获得、收入和地位获得,而且使妇女就业比男性更难,她们已不大可能像男性一样成为农业产业化当中的产业工人。在城镇化过程中,非正规就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2008年城镇就业分布中,非正规就业的比重达到31.5%,这一数字随着劳动就业形式的变化可能会更高[10]。进入城市打工,失地妇女必然被排斥在正规就业体系之外。即使在非正规就业领域,她们也聚集在底端,更有可能陷入贫困境地。调查中发现,失地妇女只能从事一些短期性工作。

LGQ女士说:“俺就会种地,其他也干不了别的。现在还有点体力,就只能替别人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什么的。”

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经济地位直接相关。女性就业的发展体现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群体价值。没有固定的就业和保障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在劳动力市场上,失地妇女所从事的是最不稳定和最没有保障的工作,她们始终处于附属地位,就业的边缘化特征明显。

(二)家务空间

家务空间指特定社会群体家务行为的空间表现。家务劳动尽管看似与社会无关,但其本质是社会性的。家务劳动体现了两性在情感和生理上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利益关系。家务劳动不仅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形式,还包括家的环境氛围以及亲情在内的附属产品的生产。家务劳动附属产品在当今社会的意义甚至超出了其主要产品的地位。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2/3以上,相比于城镇,农村老龄化程度更高。“六普”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有老人的家庭占36.85%,其中老人数超过1个的比例达15.03%(根据“六普”1%抽样数据计算获得)。宅基地复垦前,老人仍能从事零散的农业生产活动,如种蔬菜和水果解决家里的副食品问题,但进入新型农村社区后,由于土地流转、社区环境要求等原因,老人从事零散生产活动几乎不可能,他们可能完全依赖子女赡养,这无形中加重了失地妇女家庭的负担。土地流转后,新型社区中的男性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打工,留在社区中的以失地妇女、老人和儿童居多。对于受就业市场排斥的失地妇女来说,照顾老人、病人和年龄小的孩子以及做家务,成了她们的无奈,但似乎也是这些家庭经过理性权衡后的选择。

XZX女士说:“我婆婆身体不行,什么都不能干,他(丈夫)在外打工,还有孩子,里里外外、洗衣服做饭,家里这一大摊子全是我的。”

社会性别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社会和文化根据生物性别不同而强加给人们的不同意义和角色,是人类社会建构秩序、分配资源、组织社会地位和结构的重要方式。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是导致家庭时间和空间配置性别化的根源[11]。女性的时间和空间配置被规范在家庭内部,家庭劳动被规范成为女性的责任[12]。

(三)社会交往空间

社会交往空间一般指特定社会群体从事社会交往活动时所涉及的空间范围,本文指的是交往对象圈子的大小。我国传统农村的居住方式是以自然村落为依托,而新型农村社区建立后,村民从自然分散的敞开式居住向人为集中化的公寓式居住变迁。居住方式改变使得农村传统社会网络发生变化,产生出新的格局。这种新格局既不是城市小区的居住方式,也不是介于城市与农村的新的共同体,而仍是农村的居住方式。这种新格局将导致原来村落中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农村礼俗以及社区公共空间发生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但会给村民的家庭财产关系、宗族关系、社会关系带来巨大影响,也会带来农村公共生活重组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居住方式的改变使社区邻里关系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了失地妇女的社会交往空间。

endprint

LZ女士说:“原来在村里,谁都认识,几代都住在一起。现在这儿都是从不同村、大队来的,也不太认识,没有原来方便,来往也不多了。”

在土地流转前的传统村落中,有血缘关系的农户一般住得较近,在日常生活以及农业生产中可互相照顾。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立,打乱了原有的居住格局。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一般通过抽签方式分配住房,这样邻里关系的结成就成了一种随机结果。特别是在多村混居小区,原本居住在不同行政村、相互并无交往的居民现在比邻而居。由于新型社区公共生活较少,比邻而居的“陌生人”之间很难建立起传统村落中那种稳定,甚至亲密的邻里关系。因此,居住方式改变必然影响失地妇女原有人际关系及交往对象圈子的大小。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空间结构是社会结构的隐喻,是由特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失地妇女社会空间的形成同样由社会结构所决定,不仅受生产关系的影响,而且与性别关系和文化制度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刘娟.中国NEET族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J].青年探索,2006,(5).

[2]孙良媛,等.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妇女就业及其影响因素[J].管理世界,2007,(1).

[3]肖文,等.失地农村妇女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5,(5).

[4]杨永芳.宁夏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村妇女可持续发展探析——以银川市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08,(2).

[5]Adair Vivyan C.Branded with infamy:Inscriptions of poverty and classes in the United states,Signs,Chicago:Winter,2002,(2).

[6]夏建中.城市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50.

[7]Johnston R.J.Derek Gregory,Geraldine Pratt and Michael watts(eds.),2000.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Blackwell Publishing: Oxford.

[8]Gotham K.F.,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ity of Urban Poverty: the Urban Poor as Spatial Ac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3,(3).

[9]曼纽尔·卡斯泰尔,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7.

[11]李敏.资源视角:贫困女性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J].长白学刊,2010,(5).

[12]许艳丽,谭琳.论性别化的时间配置与女性职业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 (12).

Research on the Landless Women珡 Social Spac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ase Study of X Town

LI Min

(China Women珡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Landless women are a new group of disadvantaged femal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refore, through the in擠攀瀀琀栀 analysis of their daily life,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capture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space in their cognition, reveals the features of these women in employment space, housework spa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space and analyzes the mechanism and laws governing the formation of their social space.

Key words:urbanization; landless women; social space

(上接164页)为zong zi (glutinous rice wrapped to form a pyramid using bamboo or reed leaves)。

4.文化类比

景点介绍常常涉及到一些重要人物、事件、成语、习语、典故、神话等。我们在翻译时应增加相关的文化背景,进行解释说明。但是,注解和增译难免烦琐,如果可以借用外国游客熟悉的西方文化中的同类事物来比拟,就可以使他们更快地理解和接受,产生文化认同感。比如:把青岛称为“Switzerland of the Orient”,把苏州称为“Venice of the Orient”,把三亚比作美国的夏威夷。

三、结语

景点观光旅游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景点翻译就尤为重要。好的译文可以吸引游客注意,使游客从内心产生文化认同和文化接受,从而提高旅游地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弘扬中国文化。作为译者,要具备丰富的跨文化知识,酌情考虑,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准确传达出原文信息和文化内涵,使外国游客乐于其中,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林玉华.从文化角度看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2]秦毅.翻译等值理论探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3).

[3]贾文波.旅游翻译不可忽视民族审美差异[J].上海科技翻译,2003,(1).

[4]贾文波.旅游翻译不可忽视民族审美差异[J].上海科技翻译,2003,(1).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Introduction of Scenic Spo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YU Chun櫠椀攀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Le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eshan 614000, China)

Abstract: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scenic spo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Some principles for translation of scenic spots are pointed out and the comm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re summarized with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promoting the tourist spot image,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and making the word better learn about China.

Key words:tourism; culture; scenic spots; translation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家乡的城镇化
且看,堆沟港的城镇化之路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不能搞让农民拔根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须走出三个误区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