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直小通道内弹状流气弹长度的计算模型

2014-08-08 06:27闫超星阎昌琪孙立成张小宁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4年7期
关键词:液膜关系式矩形

闫超星,阎昌琪,孙立成,王 洋,张小宁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鉴于紧凑式换热器的发展需求,小通道内部的两相流动特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弹状流内部气弹和液弹互相尾随交替出现,造成了通道内很大的密度差和流体的可压缩性,易产生流动不稳定性,因此,针对弹状流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3]。

对以往的研究总结发现,学者们大都关注气弹上升速度,且提出了较为准确的计算模型,但针对气弹长度的研究仅给出了实验现象和其影响因素,关于气弹长度的计算模型还十分有限,且不完善。气弹长度关系着气液相的分布情况,进而影响传热和阻力特性,此外气弹长度与两相流型间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小通道内气弹长度的计算模型,为今后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1 实验系统

1.1 实验装置及实验内容

实验以空气和水为工质,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实验过程中空气和水均保持在20~22 ℃。图1为实验回路示意图。整个实验装置由供水系统、供气系统、实验段、数据采集系统和高速摄像系统5部分组成。实验段为有机玻璃矩形通道,截面尺寸为3.25 mm×43 mm,总长2 m。实验数据测量和采集系统详见文献[4]。高速摄像系统由高速摄像仪、光源和计算机组成。实验中采用Photron公司的FASTCAM SA5型高速摄像仪垂直于实验段宽边进行拍摄,以漫射的背光为光源。图像拍摄处位置距通道入口986 mm,流动已充分发展。

气液流量均通过调节阀来调节,两相混合物流经实验段后,进入气水分离器,在其内部依靠重力自然分离。实验过程中,固定水流量,气流量由小到大依次调节,待每个工况稳定后,记录实验数据,完成1个循环;然后再改变水流量,进行下组实验。

图1 实验回路示意图

1.2 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前首先确定标度因子γ。实验段宽边尺寸已知,可通过计算其图像像素点的方式确定γ:

(1)

图像处理过程示于图2。图2a、b和c分别代表n1帧、n2帧和n3帧对应的图像。由图2a、b得到气弹上升速度,再由图2a、c确定的时间间隔得到气弹长度Lb:

Lb=γΔx(n3-n1)/(n2-n1)

(2)

图2 实验图像处理过程

式中,Δx为n2帧与n1帧图像气弹头部界面沿轴向的位移。需指出,窄矩形通道内弹状流的气弹长度具有很大随机性,即使同一流动工况下,流过的气弹长度也会有差异,这体现了两相弹状流的流动不稳定性。为减小主观测量误差,每个气弹重复测量10次,对每个工况下15个气弹进行处理后取平均值。

2 气弹长度模型

竖直通道内弹状流物理模型示于图3。图3中,h为距气弹头部的距离,α(h)和αb分别为距气弹头部h处和气弹尾部的局部空泡份额,ub为气弹上升速度,j为两相折算速度,ufb为液膜末端的平均流速,wb和w分别为气弹宽度(或直径)和通道宽度(或直径)。

图3 竖直通道内弹状流物理模型

Mishima等[5]针对圆形通道内弹状流应用伯努利方程,得到距气弹头部h处的α(h):

(3)

Xu等[6]和Hibiki等[7]将式(3)应用于矩形通道,其中分布参数C0和漂移速度Vgj分别采用下式计算:

(4)

(5)

式中:ρg、ρf和Δρ分别为气、液相密度和两相密度差;s和w分别为通道窄边和宽边尺寸。

Hibiki等[7]认为距气弹头部某一位置处,气弹周围液膜所受的重力与其受到的壁面剪切力相等,此时液膜的流动已充分发展。在此位置以下,向下流动的液膜与向上流动的液弹混合,液膜减速直至不再向下流动,液相搅混剧烈导致此处液膜不稳定,气液界面的扰动将会打断气弹。矩形通道内,贴近宽边处的液膜很薄,与窄边处的液膜厚度相比可忽略,但宽边处的液膜同样受到壁面剪切力的作用;圆形通道内,气弹周向液膜均匀分布。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内液膜的简化模型示于图4。假设同一横截面上气弹周围液膜速度相等,本文以矩形通道为例进行推导。

图4 弹状流液膜简化模型

对液膜受力分析可知[6]:

Δρgws(1-αb)dz

(6)

其中:dz为选取液膜微元段沿轴向的长度;f为壁面摩擦系数,其计算式如下:

(7)

其中:De为通道的当量直径;υf为液相运动黏度;层流区n=1,湍流区n=0.25。Mishima等[5]提出,由于液膜内部存在小气泡,且该处液膜紧靠气弹尾部,液相搅混剧烈,因此该处液膜的流动用湍流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本文暂取n=0.25。

Shah等[8]提出了计算矩形通道内单相层流区摩阻系数的关系式:

λ=CflRe-1=96(1-1.355 3ε+1.946 7ε2-

1.701 2ε3+0.956 4ε4-0.253 7ε5)

(8)

其中:λ为单相摩阻系数;ε为矩形通道横截面的窄边与宽边之比,即s/w。

Sadatomi等[9]提出了考虑通道几何形状的湍流摩阻系数关系式:

Cft=Cft0[(0.015 4Cfl/Cfl0-0.012)1/3+0.85]

(9)

式中,Cfl0=16和Cft0=0.079分别为圆管内层流区和湍流区的摩阻系数。通过式(8)及(9)计算矩形通道内层流区和湍流区单相摩阻系数。将式(7)代入式(6)得到气弹尾部液膜的平均速度:

(10)

此外,ufb还与αb存在以下关系[5]:

ufb=(αbub-j)/(1-αb)

(11)

又由漂移流模型可知:

ub=C0j+Vgj

(12)

结合式(10)~(12)可得:

(13)

观察式(13)可发现,该式为计算αb的1个迭代关系式,并不能直接得到计算αb的表达式,因此,需对等式右边1-αb的指数形式进行简化处理,即:

≈β(1-αb)

(14)

图5 简化关系式验证

当n=0.25、β分别取0.25和0.45时,式(14)两侧计算结果的逼近情况如图5所示。实验获得的气弹宽度与通道宽度的比值大多位于0.6~0.75范围内,窄矩形通道内可近似认为αb等同于气弹宽度与通道宽度的比值,因此,只要保证式(14)左右两边关系式在αb处于0.6~0.75范围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可。通过Mishima等[10]的实验观察和Wilmarth等[11]基于电导探针对液膜厚度的实验研究,发现宽边处的液膜与窄边处相比可忽略,Hibiki等[7]得出当窄边宽度小于2.4 mm时宽边处液膜可忽略。随矩形通道窄边宽度的减小,气弹受到壁面挤压作用越明显,气弹宽度占通道宽度的比例增大。以窄边尺寸2.4 mm为界,当s≥2.4 mm时,β=0.45;当s<2.4 mm时,β=0.25。

将式(14)代入式(13)可得:

αb=(j+β((De/υf)-nCfρf(w+s)/

(15)

根据式(3)可得,距气弹头部Lb处的局部空泡份额αb为:

(16)

结合式(15)和(16)可得:

(17)

从而得到气弹长度的关系式为:

(18)

其中:n=0.25;s≥2.4 mm时,β=0.45;s<2.4 mm时,β=0.25。

圆形通道与矩形通道的机理相同,本文简化推导过程,得到圆形通道计算关系式:

(19)

式(18)和(19)适用于竖直条件下常温绝热空气-水两相弹状流动。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气弹长度的影响因素

观察式(18)和(19)发现,对于给定的流体物性参数,气弹长度仅与通道尺寸和流动状况(j、Cf)相关,实验条件下Cf变化十分有限。因此,本文仅讨论通道尺寸和两相折算速度对气弹长度的影响。以矩形通道为例,图6示出不同高宽比ε时气弹长度随两相折算速度j的变化趋势。由图6可知,气弹长度随高宽比及两相折算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3.2 计算模型的验证

为验证计算模型的实用性,将本文及Mishima等[10]和Cheng等[2]的实验数据与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示于图7。所采用的实验数据列于表1,实验工质均为水和空气,包括矩形和圆形通道。平均绝对误差(MAE)定义为:

(20)

其中:m为实验数据点数;(Lb)pred和(Lb)exp分别为气弹长度预测值和实验值。

对于当前实验数据,计算模型的MAE为26.8%,而对Mishima等和Cheng等全部实验数据的MAE为34.9%,说明计算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模型对Mishima等的40 mm×1.07 mm通道的实验数据预测效果稍差,可能是模型中认为气弹周向液膜的流速相等引起,因窄边仅为1.07 mm的矩形通道内宽边液膜流动受到抑制,加剧了宽边与窄边液膜速度的不均匀程度,与模型假设存在一定偏差。模型的定性尺寸为表1列出的通道尺寸,需指出,小通道气弹长度的模型十分有限,对其他通道尺寸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只是提供分析气弹长度的一种方法。

图6 高宽比ε对气弹长度的影响

a——本文实验数据;b——公开发表文献的实验数据

表1 气弹长度实验数据

4 结论

通过对弹状流液膜的受力分析,结合漂移流模型建立了小通道内气弹长度的计算模型,并最终给出了气弹长度的计算关系式。通过可视化实验数据及公开发表文献中数据对计算方法进行了评价。计算模型对本实验段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6.8%,对Mishima等和Cheng等实验数据的平均绝对误差为34.9%;对于尺度为1 mm左右的小通道,模型的预测精度低于2 mm以上的通道。

参考文献:

[1] 夏国栋,周芳德,胡明胜. 倾斜上升弹状流中Taylor气泡运动速度研究[J]. 化学工程,1997,25(5):36-41.

XIA Guodong, ZHOU Fangde, HU Mingsheng. Study on the velocity of Taylor bubble in inclined upward slug flow[J]. Chemical Engineering, 1997, 25(5): 36-41(in Chinese).

[2] CHENG T W, LIN T L. Characteristics of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in small diameter inclined tubes[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1, 56(21-22): 6 393-6 398.

[3] BHUSAN S, GHOSH S, DAS G, et al. Rise of Taylor bubbles through narrow rectangular channels[J]. Chem Eng J, 2009, 155(1-2): 326-332.

[4] 王广飞,阎昌琪,孙立成,等. 窄矩形通道内两相流动压降特性研究[J]. 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45(12):1 331-1 336.

WANG Guangfei, YAN Changqi, SUN Licheng, et al.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wo-phase flow through narrow rectangular duct[J]. Atomic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45(12): 1 331-1 336(in Chinese).

[5] MISHIMA K, ISHII M. Flow regime transition criteria for upward two-phase flow in vertical tubes[J].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1984, 27(5): 727-737.

[6] XU J L, CHENG P, ZHAO T S.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regimes in rectangular channels with mini/micro gaps[J]. Int J Multiphase Flow, 1999, 25(3): 411-432.

[7] HIBIKI T, MISHIMA K. Flow regime transition criteria for upward two-phase flow in vertical narrow rectangular channels[J].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2001, 203(2-3): 117-131.

[8] SHAH R K, LONDON A L. Laminar flow forced convection in ducts: A source book for compact heat exchanger analytical data[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8.

[9] SADATOMI M, SATO Y, SARUWATARI S. Two-phase flow in vertical noncircular channels[J]. Int J Multiphase Flow, 1982, 8: 641-655.

[10] MISHIMA K, HIBIKI T, NISHIHARA H.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gas-liquid flow in narrow rectangular ducts[J]. Int J Multiphase Flow, 1993, 19(1): 115-124.

[11] WILMARTH T, ISHII M. Interfacial area concentration and void fraction of two-phase flow in narrow rectangular vertical channels[J]. J Fluids Eng, 1997, 119(4): 916-922.

猜你喜欢
液膜关系式矩形
考虑轴弯曲的水润滑轴承液膜建模方法
高空高速气流下平板液膜流动与破裂规律
例谈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液膜破裂对PCCS降膜的影响*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例谈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应用技巧
化归矩形证直角
速寻关系式巧解计算题
从矩形内一点说起
明确关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