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思考

2014-08-15 00:54马勇饶平周健生陈航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3期
关键词:社会学纲要人文

马勇 饶平 周健生 陈航

(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 湖南衡阳 421002)

20世纪20至30年代,在我国高校开设《体育原理》或《体育概论》课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开设体育理论的课程。1996年体育学作为一级学科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一级学科,标志着体育人文社会学正式确立了自己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1]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概念。[2]在这个学科群中包括了体育概论在内的等近20门分支学科。2003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7号)中的主干课程中之一的课程领域就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类”。[3]2005年开始实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后简称《指导纲要》)提出:“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是以体育运动中人的社会活动和心理活动为对象,揭示体育运动的本质,阐明体育运动的社会作用、个人价值以及体育运动运行与发展理论,促进体育运动更有意义、更有效率地发展的课程。这类课程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4]

体育科学包括人体科学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和运动技术学科3个部分。[5]体育院系的课程开设也基本按照这3个学科进行。由于每个学科分属于不同的学科性质,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基本属性尚未统一、理论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在《指导纲要》的情况下完成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目标,对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尤为重要。

1 对《指导纲要》的思考

1.1 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目标是对受教育者在学习体育人文社会学类相关课程之后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根据《指导纲要》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目标的表述为:“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4]人才培养目标回答的是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以及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的根本性问题。根据国家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3]

课程是现代教育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是组织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6]《指导纲要》中规定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有: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根据各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果把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论指向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学校教育、教学”、体育社会学指向“社会体育指导”的话,那么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训练与竞赛、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所涉及到的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体育科研方法以及体育管理学也应能成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设立的标准与依据还较为模糊,不能很好地完成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2 教材选用参差不一,教学内容陈旧、重复

教材是向学习者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材料,狭义的教材也即教科书。它是以直线式或者螺旋式的排列方式对相关学科基本内容及原理直接呈献给学习者。教材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7]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薄到繁荣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之前,翻译和学习苏联的《体育原理》《体育概论》等教科书被认为是最早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随着教育主管部分对于教材建设的重视以及体育学科的不断壮大发展,尤其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作为二级学科进入到体育科学之中,在近短短20年的时间里,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教材的跨越式发展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其一,教材选用参差不齐。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材选用流程是: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把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等相关信息以院(系)为单位报送给学校教材科,然后由教材科统一采购,发放给学生。由于现在教材选择余地较大,高等教育出版社不再是教材选择的唯一出版社,同一教材可能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版本,上课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喜好来选择教材。甚至出现用任课教师“自产自销”的教材。为评职称所编写的“学术著作”其学术水平、学术价值当然有待商榷。

其二,教材内容陈旧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教材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人文学和社会学与体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知识更新周期较之于其他自然学科本身就要短。《指导纲要》对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从时代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当代的学术成果与实践经验,并能结合我国体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吸收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理论和新方法。”[4]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所选用的教材大都是在近10年前出版的,如杨文轩、杨霆主编的《体育概论》2005年7月出版;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学校体育学》2005年7月第一版,2008年第二版;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2000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第二版只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修修补补,甚至还不如第一版。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学校体育学》第二版较之于第一版在某些章节上进行了删补,增加第六章体育教学,但是增加的体育教学中的内容与《体育教学论》完全重复。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教材的编写都是由各院校专家分别对具体章节进行撰写,最后由主编统一校对合并。这样难免出现各章节逻辑层次的脱节。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在第14章项群理论中提出了项群理论的新发展,但是在其他各章节中出现新旧理论同时出现的情况。教材内容的重复还体现在不同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前面提到的《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学论》之间内容的重复、《体育学概论》与《体育社会学》内容的重复等。

1.3 教学基本要求空洞乏力

体育院系学生理论课教学效果差已是不争之事实。对于知识抽象、操作性不强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来说,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虽然现象出现由来已久,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套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试问一节课当中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在听课,做笔记。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处于隐形逃课的状态。只怕是那些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教学的老师最有发言权。难以想象如果不是在学分制的前提下,有多少学生可以自愿到教室来听课。学分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教师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强卖强买”的现实面前,《指导纲要》中所规定的“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集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等教学基本要求显得那么空洞无力。

1.4 学习评价名不副实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的学习评价是在完成具体相关课程学习之后,对学生掌握该类课程的整体情况而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它是检验学生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常见、有效手段,与学生的学分直接挂钩。《指导纲要》中规定,“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评价,又要重视学习态度与能力的评价”。在学科知识传授断裂的前提下,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学习态度(上课出勤率)上面来,至于学科知识无非是在考试之前给学生划一划考试的重点。学生也心领神会地淡漠学习过程,而重视重点的突击。至于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学习评价丧失评价的真正意义,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主要症结之一。

1.5 教学基本条件难以满足

对于师资力量而言,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是教师队伍的主力,而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生现如今均较难进入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一个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任课教师同时身兼好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疲于在各门丧失活力与热情的教学中,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多媒体教学在一些条件有限的地方师范院校配备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缺少师资力量与条件的前提下,“创编网络教学课件”更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而要成立体育人文社会学实验室,配套体育人文社会学各门课程相关的试验设备,恐怕在很多重点师范大学里都较为少见。

2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1 以课程群的观点改革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内容

《指导纲要》所规定的5门主干课程,过于强调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期望学生学习相关课程之后是一套线性结构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宏观把握。对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外在的相关性以及内在的逻辑性,把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群,以便在统一框架统领之下,规划、互补各门课程,形成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体系。

2.2 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

实践研究证明,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充教学内容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采取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灌输—接受式”教学方式是不理想的。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身,为“枯燥、乏味”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添加了“生气”。

2.3 提倡“小班化”教学

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形式一般采取大班化教学,一个教学班好几个专业班做组成,人数少则40~50人,多则上百人。一个任课教师既要上课又要管理近百人的课堂纪律,其教学难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实践表明,实施“小班化”教学,对规避学生隐形逃课、体现学生之间的“帮、带”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2.4 严格规范考核环节

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重点、难点知识深入讲解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平时积累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而不是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

[1]毕红星,丁月兰.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科建设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7,29(2):12-13.

[2]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

[3]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6/201001/xxgk_80793.html,2003-06-19.

[4]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446/201001/xxgk_80791.html,2004-09-29.

[5]田野,王清,李国平,等.中国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2006-2007)[J].体育科学,2007,27(4):3-14.

[6]韩和鸣.课程目标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1):62-64.

[7]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0-83.

猜你喜欢
社会学纲要人文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意外遇见社会学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