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仰成就光辉人生——记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解黎明

2014-08-15 00:51
支部建设 2014年2期
关键词:临汾黎明资助

■本刊记者 郭 静

坚定信仰成就光辉人生
——记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解黎明

■本刊记者 郭 静

作为一个国家干部、共产党员,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竭尽全力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

——解黎明

解黎明,女,汉族,1925年7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电网山西临汾供电公司离休干部。这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耄耋老人,整整十五年,将自己近一半退休金拿出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捐资达13.7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50名,贫困家庭33户。她将助人为乐、奉献社会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她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都对她进行了深度报道。解黎明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山西省第二届公德模范人物评选十大“公益事业功臣”、“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15年来,她所获得的各类荣誉多达30余项。2013年9月26日,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名单正式公布,解黎明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接见。

现在,“解黎明”这三个字已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是代表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光辉和伟大。

绽放生命光辉

1985年,解黎明从原山西省临汾地区电业局(现临汾供电公司)工会副主席的岗位上离休,开始了颐养天年的晚年生活。如果没有一个叫程玮的北京知青出现,解黎明的晚年生活也许会一直平静下去。程玮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来山西临汾大宁县扶贫支教,用自筹的20万元搞扶贫开发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解黎明,她从程玮的事迹报道中第一次知道了志愿者这个称谓。为了帮助程玮将扶贫支教事业进行下去,1998年5月18日,解黎明跟老伴寇志清商量后凑足1万元,让儿子专程送到程玮手中。那年,程玮用1万元钱解决了19名儿童的上学问题。以程玮为榜样,解黎明这位离休13年、时年73岁的老共产党员,开始投身于捐资助学。

“孩子们想上学,就伸把手帮帮他们。”解黎明助学的理由,就是这么朴素。

2000年7月1日,解黎明和老伴向临汾市尧都区委、区政府和所在单位临汾供电分公司党委以书面形式郑重承诺:“在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我俩每人拿出一千元(共两千元)捐助贫困学生,表示一点爱心。这份爱心延续时间直至我俩离开人世。”

以生命为限,郑重承诺。

尧都区刘村中学139班的张杰云成为这份承诺的第一个受益者。

当年,张杰云以539分的优异成绩考上天津商学院,但她的父亲半身不遂常年卧床,母亲耳聋多病,弟弟还在念初中,全家人都为学费愁眉不展。眼看着大学的大门正慢慢地关闭,解黎明闻讯后,亲自将2000元钱、三大包衣服与学习用品送到张杰云家中,帮助她如愿上学。

2001年,解黎明直接把2000元捐款送到临汾市最偏远的永和县南坡头村,这里是她离休单位的扶贫点。

2002年6月26日,与解黎明相濡以沫58个春秋的老伴因病去世,解黎明格外悲痛。7月1日那天,她压抑着丧夫的悲痛,仍按时把2000元送到临汾供电公司机关党总支书记手中。

一晃就是5年,南坡头小学每年都有十位学生,享受解黎明夫妇的2000元助学金。2006年,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小学生的学杂费全免。

随后,解黎明将捐助对象换成了贫困大学生。2006年,她将2000元捐款一下子翻了5倍,增加到1万元。此后,解黎明每年在临汾市各县区寻找5名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向每人捐助2000元。

2011年春天,解黎明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我省还有276万名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

算了算自己的工资,解黎明觉得还能再挤出一些来。2011年4月18日,她再次向党组织郑重承诺:除了每年向贫困大学生捐款1万元以外,每年再拿出1万元捐助十户贫困家庭。

2012年3月,解黎明参加完山西省十大感动人物颁奖典礼,在返回的途中,路过家乡平遥县香乐乡大羌村时,带头捐资1万元,用于家乡水利建设,美化家乡生态环境。

从1998年至2013年,解黎明15年的执着从未改变;从2000元到2万元,解黎明15年的奉献从未间断。

解黎明说,民富国强,关键是人民素质的提高。而素质的提高又必须从小抓起,让更多的孩子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以实际行动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我们的伟大民族。“作为共产党员就要为此而奋斗。”解黎明说,“有生之年,我愿意看到更多的孩子能学业有成,为国家工作奉献,为他们自己争光。”

诠释党员本色

多年来,解黎明先后获得各种荣誉称号达30多次。记者问她:“这些荣誉称号中您最看重哪个称号?”解黎明毫不犹豫地回答:“优秀共产党员。做到这个就知足了,这就把什么都包括了。”

解黎明说:“我是举过拳头宣过誓的党员,老百姓的困难不能不管,力所能及做点事吧!”离休后,她和老伴经常在一起讨论的是:虽然不在一线工作了,但是党员的本色不能褪,继续为党工作的意志不能退。还能再为党的事业做点什么?1998年以后,他们就和捐资助学结下了缘。

解黎明平日的生活十分简朴,她居住的还是老伴单位的宿舍,最拥挤时全家五口老小三代人挤住在36平方米的房里。

解黎明常对儿女们说:“生活上要和普通人看齐,工作上要向先进者看齐。”而她资助的孩子到家里来看望时,她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我不用你们报答,你们学习好、工作好,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好好报效祖国就行。”

解黎明的二女儿寇晓玲说,母亲对别人总是“慷慨大方”,而对自己、对家人却总是“斤斤计较”。她说,母亲常常教育他们:“钱这个东西多少是个够?我们现在生活够好了,作为党员,不能忘记艰苦奋斗,更不能忘记老百姓。”母亲洗漱用的牙缸,杯底、杯口多处掉瓷;家里的塑料水果盘子、瓷壶盖子摔坏了,用胶带粘好了继续使用;废旧纸张拿来书写记事;广告纸片用来放垃圾……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做起,母亲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至今,她的衬衣、裤子,还有袜子,总是补了又补,衣服多是十几年二十几年前买的,时间最长的一件呢子大衣已经伴随她50多年。2011年10月,母亲膝部犯病,需要做半月板置换手术,公司想为她置换进口的半月板,但母亲嫌贵,死活不答应,硬是使用了国产的,给国家省下了3万多元的医疗费。

解黎明的二儿子寇永安说:“其实,母亲刚开始捐资助学时,我们也不理解。上世纪90年代一万元可不是小数,何况她的孙子辈那会儿都在读书,也需要花钱。我的儿子上学急需用钱时,母亲借给5000元,还让孙子打了张借条。你说这钱她都可以捐给外人,却不能给自己的孙子用,还要打借条,当时我真的想不明白。”

面对孩子们的不理解,解黎明说:“你们的困难不叫困难,只能说是用钱紧张。但农村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困难才是真正的困难。”

解黎明对个人的最大一笔捐款,是捐给了朔州应县的刘玉凤姐妹。

6年前,解黎明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应县一个贫困家庭的两姐妹,一个考上了博士,一个考上了硕士。而父母一年种地的收入仅有3000元,姐妹俩学业受阻。解黎明的心一下子就揪了起来。

解黎明委托临汾供电公司核实情况后,立即拿出5000元钱,让儿子寇永安送到刘玉凤姐妹手中。

拿到钱的刘玉凤姐妹在电话里哭着说,要来探望解奶奶。

“你不用惦记解奶奶。听说你在大学学环保,咱们山西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解奶奶资助你上学,对你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你学成之后回到山西,让咱们家乡的山更绿、水更清。”解黎明在电话里对刘玉凤说。

对很多受资助者,寇永安都已记不清了。但他对母亲资助刘玉凤姐妹的过程印象很深刻:“我记得清楚,是因为当时妈妈一时拿不出这些钱,这5000元是跟我妹妹借的。”

多次代解黎明为学生送去钱物的临汾供电公司原副总政工师杨勇说:“解老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积极为党和国家分忧,把捐资助学和扶贫助困作为人生的‘第二战场’。她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捐助的钱数也不多,但却折射出一个党员的坚定信念,体现出一个党员爱民为民的情怀,映衬出一个党员艰苦奋斗的作风,反映了一个党员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们树立了一面鲜艳的旗帜。”

临汾市文明办副主任亢烨说:“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捐过款,但有多少像解老这样持之以恒?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坚持这么久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党员谁能不服!”

一位群众在寄给临汾市精神文明办的信中写道:“解老是一名典型的共产主义者。她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和燃烧自己、关爱他人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解老是一面镜子,她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不足;解老也是榜样,她的精神将永远鼓舞我们前进。”

折射人格魅力

尽管获得了无数荣誉,也感动了很多人,但解黎明却一贯保持着处事低调、为人和蔼的本色。她说:“我做的那些事真的微不足道,只要能引起全社会对贫困家庭的关注就行了。”

正是在她高尚品德的感召下,临汾供电分公司成立了解黎明爱心基金,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两年时间捐助19.9万元,帮助83名贫困学生圆了求学梦。

解黎明说:“我自己的日子过得很好。我是在保证自己生活之外,用节省下来的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有帮助别人的能力,这让我感觉很愉快!”

目前,在解黎明资助的孩子们当中,有很大一批已经参加工作。曾受资助的乡宁县文科状元董亚红在来信中写道:“解奶奶,是您让我知道了善人很多,善良的人就在我身边。我会将您善的接力棒传递下去的。”

王雪茹也是解黎明资助的对象,她说:“解奶奶对我影响很大,让我看到了普通人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爱心为社会做很多事情,我要把这种精神、品质传递给下一代。”

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学院的古县女孩郭慧,也是受到解黎明资助的一名学生。2002年底到2003年初,郭慧的父母先后去世,16岁的她和18岁的哥哥转瞬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之前给父母治病的巨额费用,耗尽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几乎陷入绝境。从此,她和哥哥一边学习一边打工赚学费。2008年7月17日,郭慧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她收到了山西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她悲喜交加,喜的是终于考上了大学,悲的是3000多元的学杂费没有着落。就在这时,解黎明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她本以为即将黯淡的前途。在解黎明的资助下,郭慧顺利地跨进了大学的校园。郭慧说:“父母离世后,我就当解奶奶是自己的亲奶奶。我将会把解奶奶的爱心永远地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的温暖。”

杨勇是临汾供电分公司原副总政工师兼宣传部长,曾在解黎明身边工作,多年来一直追踪采访解黎明的先进事迹。杨勇说,他曾劝过解老:“您已近90高龄,要照顾好自己,不能光想着别人。”解黎明却满怀深情地说:“小杨啊,咱是城里人,再困难也比贫困山区的群众强得多。你说说,人民群众为啥相信党,铁了心地跟着党,因为咱们党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党,咱们不能忘了老百姓!”

解黎明就是这样,以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无私奉献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着周围的人。

一缕阳光,能让小草感受温暖;一片绿叶,能够唤醒整个春天。

“我崇拜的偶像,是那个种树的杨善洲。”解黎明说这话时,脸上露出了淳朴的笑容。生命在耄耋之年焕发出勃勃生机,解老用她作为共产党人的责任、信仰,种下了希望之树。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猜你喜欢
临汾黎明资助
风云三号E星——黎明星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东方黎明
黎明之光
临汾清廉地图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