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背景下散文和小说阅读应考策略

2014-08-15 00:51鞠景祥绘图郑怡
中国西部 2014年33期
关键词:文学类试题维度

文/鞠景祥 绘图/郑怡

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包括散文和小说)是语文应考的重头戏,历来备受重视,有的师生还总结出“兵法式”的答题模式,但得分一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恰恰是过于关注解决不同模式题型的技术,忽视了对文学类文本的固有特征即文学性、人文性、生活性的关注。通过对江苏省特级教师董旭午提出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教学生从根本上读懂作品、解决问题的三个方面。

引导学生深入对接作者生活

高考试卷上经常会出现“文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文中这几句话有怎样的特殊含义”“在文本中找出流露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词语”之类的试题。对此,教师要教学生学会走进作者生活,用生命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所谓的作者生活,一般包括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意图、创作主张等。当前,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的成绩之所以总是不够理想,是因为很多考生只是死盯着文本自身,不能深入作者生活,而且相关的文化素养还很薄弱。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教学生坚实地走好两步:

在教学生学习课本的过程中主动培养他们必备的好习惯。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首先要了解朱自清先生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本文的。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到处都是血腥的白色恐怖。作为有良知和爱心的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既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对现实很不满,又无法找到独立、自由、中和、宁静的心灵家园。为此,朱先生“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难以入眠,忽然想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他就走出家门,到这幽僻的荷塘边去暂时平息心中的“不平静”。不了解这一基本背景,我们就很难理解作者在文本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

当然,仅仅只走进作者生活还无法深刻、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还需要深入“文本生活”,即深入文本的语境、情境、意境、情节等,与作者或文本里主人公进行心灵对话,以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把试题解答得更完美。如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是《这是你的战争》,节选自宗璞长篇纪实小说《西征记》。作者十岁时就因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不得不随家人南迁到昆明,先后在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读过书。如果考生对这段作者生活很熟悉,那就不难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满腔爱国激情;如果了解西南联大办学的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其实,作者宗璞就是在用这部小说来为当年那些勇赴国难、为国捐躯的青年学子立碑。该文本拟设的第二道题“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答案就围绕着“对学生爱国无法表达的赞赏”“对学生的爱护”“自己激动的心情”以及“自己爱国的心情”来展开的。第三道题“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慰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的答案也是从文本生活出发,挖掘出这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以专心搞学术为名,逃避战争,怯懦怕死的软蛋;另一个则是宁愿放下心爱的学术而弃笔从戎的爱国青年。而第四道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的“深刻寓意”更是离不开对社会背景的认识。该文本阅读共命制了四道题,其中就有三道题可以从“作者生活”和“文本生活”去发掘和提炼答案。可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活对解答高考散文和小说类文本阅读试题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赏析训练中,也要重视走进作者生活。教师要教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强化、巩固这个好习惯,直至真地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古人云:“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比如,当代社会中人们道德滑坡、信念迷失、尊严与人格跌份,社会缺乏清明与平等、公平与正义,环境遭破坏、不可持续,食品不安全、图财害命,文物被摧毁、乡村被过度开发等现象比较普遍,这不能不引起一些有社会良知的文人的高度关注。也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生命独立自由、人格尊严捍卫、生存环境安全、传统文物保护等怀抱美好愿望的散文诞生了。而要想在平时赏析训练时就取得理想成绩,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活,关注并思考文本所诞生的社会背景,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读懂文本,比较合理、准确地把握住其思想主旨。

引导学生依据生活常理确定思维角度

首先,对“某文题、某语句、某几句或某部分有何作用?请探究”“某文或某段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何作用?请简析”之类的试题,我们不妨认真想想作者想要写文章而且还想要把文章写好所必须遵循的生活常理。

文章都是作者生的“蛋”,没有一位作者是随便生“蛋”的,他们都是有自己的写作意图的,也一定会考虑到写给什么样的读者又该怎么来写等问题的。鉴于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首先想到“文章自身”“作者思想情感”和“读者情感(或心理)”这三个维度,也就是首先要着眼于这三个维度来深入思考。再从“文本自身”这个维度来考察,又可以再细分出内容、主旨、结构、技法、语言等一些角度。这也就等于说,一旦遇到这类试题,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着眼于文本的主题、内容、结构、技法以及作者思想情感和读者情感等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思辨,看看其在这七个角度(或其中几个角度)到底有什么作用。

例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溜索》第四道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答案就是从不同角度出发设计的。深刻意蕴: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勇敢无畏;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而“情感取向”就需要从“文章自身”“作者思想情感”“读者情感(或心理)”等三个维度去思考,答案才会完整全面。

其次,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类文章,其写法运用的道理也是基本相同的。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以小见大、悬念、伏笔、照应、铺垫、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环境烘托、对比、衬托、白描、拟人、视角变换、观察点变化、移步换景、虚实相生等。这也就告诉我们,要想解答好这类试题,只要看看“某文或某段文”写的是什么(人,事,景或物)就可以了。

例如,2006年江苏高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的是汤世杰的散文《一幅烟雨牛鹭图》,第一题是:“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参考答案是: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略)。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略)。这里直接考查了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修辞手法。如果考生不能熟练地掌握描写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修辞手法,那么面对这类题目恐怕就很难拿到高分了。

再次,高考语文试卷上还常有一类试题,让考生“探究某文的人文内涵”。解答这类试题,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依循生活的情理,深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还要走进作品主人公及主要人物的心灵,洞悉他们的精神世界。

比如,探究《品质》这篇小说的人文内涵,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生活,了解当时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人们都追求利益和享乐的社会现实,又要引导他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创作意图。当时的现代化工业大生产已经导致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虚假竞争肆意泛滥,质量和诚信严重下跌。作者就是要彻底揭露这大工业生产带来的社会弊端,高度关注被挤压到社会边缘、面临生存绝境的小手工业生产者的命运。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了这些,也就不难较好地完成这类探究题了。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进主人公格斯拉和“我”的心灵世界,进而把握格斯拉兄弟的思想性格和悲剧命运,理解“我”的行为和心理。

具体来讲,由写作背景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维度师生可以提炼出:大工业生产既推进了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享受,也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物欲和贪心,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甚至出现了诚信、人格、道德和质量危机。由主人公格斯拉兄弟思想性格的维度可以提炼出:人是应该坚守道德和诚信,但这种坚守要与时而化,要努力地、智慧地去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既使道德和诚信不再受伤害,又能够很道德诚信地生存下去;人的悲剧往往是性格的悲剧,固守自己认定的死理,不肯去思索出路,只能是死路一条。从“我”和读者的维度可以提炼出: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强大与扶贫济弱、造福他人、文明进步不应该是矛盾对立的。

引导学生依循表述逻辑确立答题模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表述试题答案也是要讲规矩的。比如,本文前面所谈到的三类试题的答案表述就都该如此。具体地讲,教师要教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和使用的基本“术语”。

简析作品特点类试题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指明特点。如,情景交融,细节描写,化典抒情……第二步:联系实际。联系具体文句、文段(提炼、概括、整理);第三步:作用或效果。综合性作用或效果包括内容(主人公性格刻画、情感表达)、主题、作者情感、读者情感与心理。

所依循的生活情理是:先要开门见山地讲明该怎么做,即一定先简明扼要、痛痛快快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亮出来;接着说说你的理由,表示你的观点和态度是有充分依据的;最后,往往还要谈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可见,简析作品特点类试题所依循的答题步骤就与这个生活情理很契合。

赏析语句或文段作用类试题的三个维度。包括文章自身维度、作者情感维度、读者情感(或心理)维度。具体表述术语有:文章自身维度——内容、主题、结构、语言;作者情感维度——突出、强化、曲折、隐晦、含蓄、深沉;读者情感或心理维度——情感:增强、强化、共鸣;认识:启发、深思、想象;感受: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绕梁三日、犹在耳际、不忍释卷、击节拍案、痛快淋漓等。

所依循的生活情理是:凡是文章都必须要有作者和读者,只有作者读的文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章,因为没有得到读者的品读;只有经过读者品读的文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章,这就如同产品不进入流通渠道买卖,没有消费者去购买就不能称其为商品是一个道理。所以,凡赏析语句或文段作用(好处)类试题的答题思路都必须着眼于这三个维度。

总之,散文和小说阅读应考策略,最佳途径恐怕就是回归生活,紧密联系生活情理,以生活眼光审视文学类文本,以生活逻辑理解作品的内容,以生活情理解决考试的问题。可见,生活化地指导学生做好散文和小说阅读应考应该是愿景广阔、大有作为的。

猜你喜欢
文学类试题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