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力”与“美”交融的语文课堂

2014-08-15 00:49孙长春
中学语文 2014年12期
关键词:美感语文课堂美的

孙长春

语文新课改已历时十年有余。在新课改的舞台上各种新名词、新术语、新思想、新理念“你方唱罢我登场”,这让语文新课改的舞台十分热闹,也备受关注。十年的岁月淘去的是虚华和浮躁,留下的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本色本真的关注。

语文的本真,应该是紧扣文本,美读、美感、美思、美悟;语文的本真,应该是重视过程,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语文的本真,应该是师生和谐,增强吸引力、发挥想象力、体现生命力、提高创造力。简言之:挖掘语文本真,打造“力”与“美”交融的语文课堂。

一、从“美读”切入,让语文课堂充满吸引力

“美读”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操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课堂美读,区别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费时读,亦不同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广泛读,课堂美读,是带着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与文本作者心灵相通的情感朗读。

教一篇散文,特别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美读”是最佳的教学手段。教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就可以大胆进行“美读”的尝试。

首先是请一名朗读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配着音乐给全班“美读”全文,这样可以带着全班进入课文优美的意境,并体味作者蕴藏其中的情感,这样的美读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大家去感受美。其次是“美读”课文第三段。第三段是议论性的文字,作者语言幽默而且富于意蕴,通过美读,激发疑问,开展辩论,这样的美读一石激起千层浪,吸引着大家去欣赏美。再次,“美读”课文第四段,第四段为情景交融的文字,是作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优美体现,这样的美读充分调动了全班学生的感官体验,吸引着大家去探索发现一个情与理的世界。最后,全班共同“美读”文章最后一段,感悟“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的力量,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意蕴。

课堂“美读”实际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美读文章,让学生逐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读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吸引着全体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感悟美的过程。

二、以“美感”贯穿始终,创造充满想象力的课堂

“美感”就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具体感受,它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一种特殊创造。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画面进行拓展思维,进行再创造性想象,使无声的铅字变为栩栩如生的景观,无形的画面变为活灵活现的人物、亭台楼榭、奇山怪石。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枯燥的知识为形象的景观,使自己身临其境,更深的体味作者的感情轨迹,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学生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美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它应该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而想象力是获得“美感”的关键途径。

在平常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名家作品,这些作品的每个毛孔都透露着美感,因此在进行这些作品的课堂教学时,美感体验和想象再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苏轼的《赤壁赋》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

《赤壁赋》是苏轼在中国古典文学长廊中创作的一篇经典美文。在这样的文章中,美感素材随处可见,美感教育应充满课堂,我们通过轻轻吟诵、细细品读、慢慢咀嚼,更重要的是想象再现,从而去发现文中饱含着的俊逸的绘画美、浓郁的音乐美和深邃的哲理美。开篇的秋江夜色图和扣舷而歌图,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再现赤壁之下秋江之上的场景,从而感悟作者的洒脱与飘逸。歌声,箫声,对话声,同样需要通过“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想象去体味歌声的明快悠扬,箫声的婉转低回,对话声的哀伤与从容。“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样深邃的哲理美如果不充分联想到苏轼的不幸人生遭遇,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是无法去充分体味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同样是一份现代散文的大餐。意境之美、绘画之美、语言之美历来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荷塘月色》之“三美”。全文朦胧、优美而又带点感伤的意境美是要纵观全篇,整体感知的;而文章在重点写景段落中采用的通感手法,同样是让我们体现文章意境美的关键之处,“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在审美活动中,运用通感的心理功能可以使人产生新鲜隽永的意象。《荷塘月色》中的绘画美有三种:静态美、动态美、诗意美,分析绘画美的方法是从字词理解入手,进而体会或静或动,或传神或充满联想性的画面之美之妙。语言美,也可说是音乐美,比喻、排比、拟人、通感的修辞,美丽的色彩、和谐的音调、鲜明的节奏,叠词、整散句结合的用词造句手法,无一不可作为美感分析的材料。

美感是作品本身的,同时又是读者的直观感受,而搭建作者意图和读者理解之间的桥梁便是读者的想象力。一个语文老师最大的责任是要教会学生懂得运用他的想象力,去理解文本,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

三、对文本细节的“美思”,使语文课堂更富生命力

对文本细节的“美思”,就是抓住文本中充满美感的细节之处,进行赏析、思考、借鉴,从而形成具有独特意味的理解和思考。“美思”是“美感”的进一步升华,它超越感知、理解层面而走向思考、对照、借鉴的层面。文本中的很多精彩的细节,可能是作者妙手偶得的灵感,也可能是苦心经营的精制加工,更可能是天才与勤奋的结合,它是文章的精华,在实际教学中决不能放过,而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自我比照和借鉴,从而获得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独特感悟,并由此而增强课堂的立体感和生命力。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有许多精彩而耐人寻味的细节需要“美思”。

归有光的散文多取材身边琐碎事娓娓道来,并没有唐宋大家的纵横捭阖,桐城文派的缜密净利,但是却自成一格,情致悠长醇厚,行文朴实无华中蕴藉风流。“前辟四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你看,一间“陋室”在作者笔下显现出何等的风致。日影,月光,兰桂,竹木,雨泽,微风,动和静,有声和无声融为一体,给人以柔和静谧、和谐、愉悦的美感。而文章更动人的细节是情感细节。“儿寒乎,欲食乎?”是一位慈母的舐犊之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是一位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期望之情;“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是一位妻子和丈夫新婚燕尔、娇憨呢喃的恩爱之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飞鸿雪泥,从前种种留不住了,项脊轩还在,却也只落得物是人非,只有那枇杷树静静伫立,作者看尽世事变迁,深味人间离合悲凉,却于无一字悲、无一笔伤中有了“多可喜,亦多可悲”的艺术效果,有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力量。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是看似平静,实则惊天动地的细节,这样的细节展现出人格的魅力,亲情的力量,爱情的珍贵,富含生命力,只有通过“美思”才能深深体味。

对文章细节的“美思”,可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进行,比如采用聚焦放大法、咬文嚼字法、切换对比法、链接联系法等。“美思法”不仅增强了课堂的深度,而且让学生更多地去感悟生命,思考人生,这样的课堂是更有生命力的课堂。

四、用“美悟”点睛,让创造力成为语文课堂的豹尾

“悟”者外觉、内省也。“悟”的初级境界是表达,中级境界是传播,最高境界是实践。而“美悟”就是感受美、表达美、传播美乃至实践美。语文教学的“美悟”当然最终要落实到创新实践上来,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美悟”应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通过外觉刺激内省,具有自主、独立的特点;二、从接受到实践,具有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特点。

高中语文教材里有欧阳修的《秋声赋》和林清玄《可以预约的雪》,这两篇文章的教学可以尝试用“美悟”点睛,让学生积极创造实践的收尾方法。

《秋声赋》是一篇与众不同的悲秋文字。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作者虽然在文章的前半篇极写自然界的秋声凄切悲凉,秋景肃杀寂寥,但其目的不是宣传悲秋,而是通过层层转折,引出无声之秋对人的戕害,从而叫人们不要忧心劳形,自我戕贼,宣扬的却是一种“自足自安”的思想。故与一般的悲秋作品不同。

《秋声赋》的创新写法可以作为课堂“美悟”的一个重要抓手,首先我们要读懂文章真正的思想,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作者的创新性写法,从而可模仿本文进行练笔,采用“和而不同”的方法写一篇同题或同类作文,将作者的独特写法化为己用。

《可以预约的雪》这篇文章是从友人相约去看菅芒花开始,由花及人,从一件生活小事中帮我们理清了人生中“变”与“常”之间的关系,“常”是表面的、理想的,而“变”是本质的、现实的,在面对现实的“变”时,我们可以通过永远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积极地看待人生中无法回避的“变”,那么,我们的人生将由不可把握、不可预约变成可以把握、可以预约。

林清玄的文章清而不玄,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深邃的人生哲理,这样的创作方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当然我们不仅是借鉴文章的形式,更要懂得如何去挖掘自己的人生,挖掘的生命的内涵。因此对《可以预约的雪》的课堂结尾采用模拟借鉴的方式是相当有效而且必要的。

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美的熏陶、感受和体验,而且要让学生深刻思考美、独特感悟美并最终创造实践美。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现美,辨别美,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是挖掘语文本真,打造“力”与“美”交融的语文课堂的终结目标。

猜你喜欢
美感语文课堂美的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