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辽宁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2014-08-15 00:51张震斌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33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导向人才

◆赵 光 孙 婷 张震斌 贾 兰

(辽宁工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一、引言

进入21 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已成为驱动人类发展的第一要素,而人才的培养则是提升国家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曾指出,拥有最优秀工程人才的国家将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近年来,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首位。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约占高校人才培养总数的一半,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对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工程人才重大需求背景下,大量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却面临着失业或就业难的实际情况。国家出台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工程教育将自己定位为要面向工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工程创新人才,使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是目前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刚性指标,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因此,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对于充分发挥高校职能在“政—产—学—研—用”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辽宁工业大学是一所省属普通高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环境工程结合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注重实践教学与创新型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尤其在全国高校扩大招生的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最突出的矛盾是与社会就业需求的错位,甚至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与工程实践脱节

传统的环境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尤其是教育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很多教师仍停留在注重基本理论教学,以“一本教材,数年不变”的教学方法反复授课。例如,很多国内外已取得理论性突破并已工程化应用的工艺与技术,并不能展现于课堂教学环节。在高等教育与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这种教育体系使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产生“就业困惑”,致使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无法满足环境工程领域对于工程实践人才的渴求。此外,实践教学环节占整个教学环节的比重低,学生根本无法将理论学习结合到实际应用中,即实现由基础理论学习到实际工程应用的全线贯通。

2.“双能型”师资队伍薄弱,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服务于社会环保产业发展为目标。因此,要求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要具备过硬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很多教师从高等院校博士毕业即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优点是年轻、奋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国内外研究热点与专业发展动态。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在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急需加快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深入理论研究、轻工程应用的思想转变。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积极参与企业横向项目研究,打造一支高素质、双能型的教师队伍,真正做到科学问题源于企业技术需求,科学研究促进实践教学,提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实验教学平台资源匮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薄弱

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落后于实践教学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实验教学设备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理论验证型实验、综合创新性实验以现有实验平台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如一些新工艺的模拟实验,构造及运行工艺的创新性改进等。另外,缺少必要的大型精密检测仪器,使学生不能对一些先进的检测技术与方法有直观的了解及掌握。致使学生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并且极易淡化,根本不能学以致用。此外,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建设不足。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积极建设了中石油石化六场、锦州北控水务集团及锦州垃圾处理厂等3 家校外实习基地,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企业间的合作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实习效果并不理想。首要问题是没有形成健全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这种平台建设的内涵实际上是建立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而在实际联合培养过程中,多数企业是被动参与,因此很难健全培养体系、保障制度及评价方式等。此外,由于学校的实习经费有限,很难使学生深入企业学习、参与企业运行与管理等工作,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环境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

针对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急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出新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在当前社会经济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认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总体原则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创新课程体系—单元实训—企业实习—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就业推荐”全方位、立体化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扎实有力地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现“以创新课程体系促基础能力培养”、以校外企业实训促实践能力提升”“以社会就业导向促培养体系健全”的环境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1.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环境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根据当前环境工程专业社会就业的人才需求,针对辽宁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重构,构建以突出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发展与技术应用现状,重点改革与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革新教学大纲,删替陈旧的课程内容,将重基本理论教学,轻理论与工程应用并进的教学方式,即理论教学中紧跟实际工程典型应用案例,教学方法上多引入三维仿真图例,形成两者有机相辅相成。

2.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环境工程课程实训与实习运行模式

针对社会环境领域就业反映出的学生创新能力薄弱、动手能力差等问题,以培养学生实践工程创新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突出环保工程设计、运行与管理能力、环境影响评价能力的培养。完善课程单元实训体系,一方面,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的力度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实验室的各类课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课题的选题均来源于工程实践出现的各类实际问题。探索长效、稳定、全面的高校-企业联合培养的实习运行模式,学校利用企业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导向作用,为企业自身储备专业人才,甚至实行“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

环境工程理论课考核方法改革。依据教学改革的目标及要求,对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进行改革,考试内容上由考核硬性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部分转型为运用一个或多个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或分析源于工程实践的实际问题,即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要隐伏与解决分析实际问题当中。考核方法上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方式,不再采取“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法,总成绩引入创新能力考核方式、单元实训考核方式,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考核方式等。针对各考核指标与重点掌握内容建立计算机考试题库,按一定比例与要求抽取试题。

4.创立以就业为导向环境工程科研基地与中心

依靠大学科研优势吸引外部投资,充分利用当地政府科技、金融、土地等各项优惠政策,共同创立科研基地与中心,购置一批大型精密检测仪器,全方位开展新工艺的模拟实验,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大力拓宽科研市场合作渠道,尝试“把需要工作的人转变成工作需要的人”的途径,经过科研项目攻关,培训专业技能,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达到科研投资双赢的目标。

四、结语

如何培养环境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有效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地方高校应以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发展契机,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对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与实践探索,以社会就业导向和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建立地方高校培养环境工程创新人才的特色道路,创建立体化、多元化专业培养平台,打造专业知识扎实、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与系统化的培养机制,使我校培养的环境工程人才以其过硬的专业工程素质得到社会与行业的认可。

[1]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6 -119.

[2]张晓东.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53 -57.

[3]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2006,8(4):292 -296.

[4]王志伟,邹超英.应用型理工类本科人才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26 -127.

[5]曾永卫,刘国繁.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浅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9,(9):53 -54.

[6]钱国英,白非,徐立清.注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探索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7,(8):20 -22.

[7]卢丽君.创新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财经类专业全程仿真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4).

[8]刘义伦,刘铁雄.在改革工程教育中力促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1,(6):22 -24.

[9]徐向棋,张金标,王泾文.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研促教的一些认识与实践[J].华章,2012,(23):095.

[10]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 -174.

[11]王松涛,朱志良.师资队伍建设与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之间的关系初探[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2):46 -51.

[12]李娜,解建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3(4):191 -193.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导向人才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人才云
装备环境工程
“偏向”不是好导向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