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高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4-08-15 00:51王惠婷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33期
关键词:专业统计学教学

◆杨 林 王惠婷

(许昌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教育部将制定出台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综合改革试点的框架性方案,对新建、升格或更名的本科层次院校提出了转型发展的要求,我校属于新建本科层次院校,是河南省五个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在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到要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促进中高等教育有机衔接;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试点高校的主要任务。

统计学是研究随机现象中大量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现象的数量规律性,以便为社会经济管理、工程技术、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等领域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在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和咨询机构面临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展示、解释、推断、预测等,这些工作正是统计学的基本范畴,统计学已成为国家宏观管理与决策、企业内部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等的重要理论工具和实用方法。

一、统计学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统计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金融和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市场研究、质量控制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研究、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近年来我校统计学科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人才市场调查发现,社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是很旺盛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无论是经济预测分析、金融风险分析、运筹决策、管理科学、生物医学、气象预报、通讯工程、计算机科学、可靠性与质量控制等许多领域都离不开统计方法理论来研究具体的实际问题,统计学已成为其它许多应用学科领域必不可少的分析、判断、决策工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需要大批统计方面的人才服务于各行各业。目前,在就业形势普遍严峻的情况下,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统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有着迫切需求,因而就业前景将持续看好。

二、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两极化严重

有些高等院校将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过于专业化,导致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过于狭窄,影响统计专业学生的对统计实务工作的适应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另外一些高校专业定位覆盖面太广,不具特色。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另一方面,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结合地区、学校实际。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统计学作为横向性学科,要注重学科交叉。然而,在本科阶段开设满足各领域需求的课程是不实际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统计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要么熟悉经济基础等交叉学科理论,但现代化的统计调查、分析、预测方法却很薄弱;要么熟悉各种统计方法,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使课程设置步入误区;另一方面,对于统计学专业教育的认识欠缺。

3.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教学思想严重。目前许多高校统计教学仍然采取“粉笔+书”的教学模式,即使有多媒体也仅仅是摆设,碰到实际问题只对学生纸上谈兵。另外,除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要么没有要么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缺失;另一方面,在于统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单一。

三、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作为河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许昌学院统计学本科专业于2007 年招生,迄今已有四届毕业生,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在此构建了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良好的统计学、经济学、数学素养以及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及金融、保险、证券等机构,从事市场调查、预测咨询、投资决策、风险分析与控制、信息管理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结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意见的提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方法与背景结合,课内与课外互补。为了达到此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课程体系设置

新模式下的课程体系主要是由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集中实践环节四个模块组成。

一方面,专业基础课主要在1~5 学期开设,涉及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抽样调查、统计预测与决策、非参数统计等。

另一方面,专业方向课主要是在6~7 学期开设,目前是投资决策分析方向、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方向,涉及证券投资学、风险理论、质量管理、市场调查与分析等。

最后,集中实践环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计算机技术、统计软件类实践,这属于课内实践,它要与专业基础课相应,故也在1~5 学期开设,涉及计算机基础、C 语言程序设计、Excel 在统计中的应用、SPSS、SAS、R、Eviews,因为不同的统计软件有其各自优势,所以应该让学生知道,比如Excel 使用方便,可用来处理简单问题,特别是用于表格类方面很强大;SPSS 是社会统计类常用软件,窗口操作简单;SAS 是医学统计中常用软件;R 是免费的个性化很强的统计软件;Eviews 主要用于时间序列分析。其二,是统计方法与实际结合类的实践,这属于课外实践,它要求有一定的统计学基础,所以在5~8 学期开设,涉及社会调查及分析、社会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另外,因为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对统计工作非常重视,为了与国际接轨,应选择部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2)教学方法改革

要适应各领域的需求,就要牢固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就要增加统计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真正的统计学者或统计师。归根结底是课程教学如何来处理的问题。如何达到一定的广度,结合统计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可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组建课程兴趣小组和讨论班;加强网络教学,建立课程网站,而增加统计学专业课程的深度就要从基础理论谈起,采用项目驱动式讨论,鼓励学生关注和参加一些前沿科学研究。

(3)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统计学专业的教师更应该是复合型的高级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传授方法,还要精通计算机和各种统计软件,并且还需具备与统计学应用领域相关的实践背景。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会议交流,以完善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其次,按期组织软件设计讲座和培训,以提高教师统计软件使用水平。另外,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安排教师挂职锻炼,邀请专家讲学、横向项目推动等多种措施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增加教师的社会实践背景,避免教学中的纸上谈兵。

(4)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从课堂教学,校内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实习三方面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争取建立理论教育平台、实践演练平台、创新研究平台相结合的专业建设体系。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问题驱动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在集中实践环节,在双师型教师或者外聘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分组完成相应统计实践工作。另外,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平台建设创新研究平台,加强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一些前沿科学研究课题和一些社会横向项目。

总之,高校的转型发展,促使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新形势。理论与实践并重,方法与背景结合,课内与课外互补的培养模式是当前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这样的模式能培养出服务于本地和区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1]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4 -6.

[2]魏传华,徐世英,徐赐文,何伟.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22(1):72 -74.

[3]陈树良.统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2,14(6):132 -134.

[4]罗良清,郭露.新专业目录下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5):29 -32.

[5]袁卫.我国统计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统计研究,2001,(1):45 -50.

[6]席雪红.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培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32(3):176 -178.

猜你喜欢
专业统计学教学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