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生学习、发展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2014-08-15 00:51孙永波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33期
关键词:高职生人格心理健康

◆孙永波

(淄博职业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在校高职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大约30%~40%,其中较严重者约占总数的10%。这说明众多诱因导致高职生成为心理健康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缺陷已成为一个社会话题。

当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大五人格”缺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缺乏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自我封闭,缺乏同情心,不愿交往和人际关系不够融洽等,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症状、偏执最为突出,直接影响着高职生学习与发展的质量。从整体上看,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认识和具体操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纳入学校的总体教育体系之中,特别在学习、发展与心理适应的探索方面存在缺陷,从而制约了高职院校整体教育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堪称“四座大山”的学习与发展问题、学习与交往问题、学习与情感问题和学习与贫困问题,是干扰当代高职生心理稳定进而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因素。其中学习与发展问题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最基本因素。

普通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发展固然可以归结为被动跟进、主动适应、主动拓展、深化升华和毕业前的社会心理准备等5 个序列阶段,并且这5 个层次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的一系列过程,大学生在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学习心理特征和要求,对其学习与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高职生由于在校学习年限短,加上生源素质所限,其很难平稳地经历上述5 个学习与发展阶段。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除被动跟进阶段外,高职生在主动适应、主动拓展、深化升华和毕业前的社会心理准备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比较突出,直接困扰着其学习与发展的水平。

二、学习目的、学习认识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习目的是多元化的框架,其随学习的需要不断地发展与调整。某些高职生往往对学习目的理解性不强,对其具体含义解读不深。当今,高职生的学习目的已经包容了心理因素问题,其内涵更加复杂化,与学习及其发展息息相关,故可将其综合概括为:通过相应的学习手段,不断完善自身学习状态及其学习环境,克服学习困难,逆转不良学习心态,稳定、维持和促进学习氛围,舒适并保持一定强度的持续学习境界,与学习、发展相适应,以保持理想学习动态的心理愿望。明确学习目的,对高职生心理活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阻抑其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也就是说,学习目的从学习、发展的角度对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有良性牵制作用。

学习认识是对当前学习行为和学习体系的认识,包括对学习与发展的诸多实施因素的明确认识,即对学习困难的存在、学习深度的进行性增加、学习干扰因素存在、解决干扰因素的紧迫性和有效性、学习潜力和学习迁移对应性等确切的认识。凡学习认识都必须以保护学习动机、保持学习有效感、克服学习困难和提高学习实效为目的。

高职生,特别是来自农区的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面对诸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学习目的的客观性原则认知不清,在学习与发展认识问题上估计不足,心理上的“元认知”出现偏差,显现明显的被动跟进特征。其突出表现为学习没有主攻方向或目标,只是按照课程表的安排,跟随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进度,被动地跟进学习。在学习内容和结果上特别关注教师的要点要求,对课程考试成绩特别敏感。一旦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学习困难和学习挫折接踵而至,易产生学习焦虑情绪并且心理波动较大。这些学生同时对就业出路、专升本、学习节奏和学习迁移等学习与发展方面的问题顾虑太多,如不及时矫正,心理困惑或心理恐惧的阴影不断滋生,若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咨询,久之,必然出现心理障碍。

三、学习意图属性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笔者认为,高职生在学习与发展问题上,能够保持学习状态的稳定的要件是主观学习意图与客观学习行为的的统一。其包括学习意图、学习对象、学习时间、学习强度和教师教学有效感。

学习意图是指高职生对正在进行的学习体系要有明确的认识,并希望以良好的学习手段达到适当的学习境界,保持旺盛的、持续发展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认识、学习目的和学习有效感三个方面的属性,对高职生的学习与发展有导向作用。一般情而言,在学习意图的调控下,赋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强度和教师的教学有效感,高职生面对学习对象,能够逐步克服学习困难和稳定学习心态,促进学习与发展,充分遨游知识的海洋。若学习意图属性不能有效调控高职生学习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会出现对学习事实、学习对象和学习与发展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使学习有效感走低,不能有效克服学习困难,产生学习盲动、挫折和心理困惑,不能稳定学习心理境界,加之不能及时校正,必然出现或加重其心理障碍。

四、学习形式、学习方法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范式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职生由于受中学阶段学习方式的影响,对当前职业教育大力倡导“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范式认识模糊,一时难以适应,被动跟进学习特征突出,在学习节奏、学习强度和学习有效感等方面同步效果较差。因为“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随机性大、灵活性强,强调活学活用,教师把握课堂的尺度也有较大的随机性、灵活性,使得高职生对“必须、够用”知识体系的灌输和专业技能传授难以融会贯通,甚至出现学习紧迫感。这些均使某些高职生学习压力增大,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易产生学习焦虑和心理浮躁情绪,诱发学习与发展的心理健康问题。

2.学习理念禁锢对高职生学习与发展的心理困扰

某些高职生“后高中生”式“应试教育”的学习观念和心态突出,学习观念禁锢,面对专业知识、技能体系的学习进程,不能有效形成具体的学习理念,时常感到学习困惑,同样增加学习心理负担。学习理念禁锢使得学生学习思路不够开阔,学习僵化进而产生学习心理压抑,久之成为学习与发展问题的“最短板”,其心理困扰作用十分突出。

3.虚拟学习过程引发的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倡导虚拟教学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希望基于学生的虚拟学习过程来提升工学结合教学效果。殊不知,高职生真正喜欢直接的、实物性直观教学,对实训课程渴望实物操作训练,他们不热衷虚拟教学、学习过程。频繁虚拟教学、学习过程会使这些学生产生反感和心理抵触,甚至滋生厌学心理,进而直接影响高职生的学习与发展。

4.知识底蕴与专业技能发展不平衡引发的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今高职教育改革往往忽视了高职生的知识底蕴与专业技能发展的平衡问题,特别是对服务专业的高职生的知识底蕴的建构基础不扎实,进而即使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注入了大量的学时和精力,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也很难令人满意,致使其在顶岗实习中遇到苛刻的批评或挫折,使学生毕业前的社会心理准备阶段出现问题。这说明高职生知识底蕴的缺陷已经成了高职生综合素质的短腿,其对高职生在学习与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推波助澜的效应。

5.学习落差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职业教学、学习环境,高职生有三大落差。一是被动跟进学习心态起主导作用;二是学习能力差,对高职院校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适应能力较差,难以有效摆脱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使其自学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自觉学习能力、批判性学习能力不强;三是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不能有效结合。上述三大落差,说明某些高职生不能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方法不完善,致使学习有效感和学习品位在低水平徘徊,必然在学习与发展环节上产生学习心理健康问题。

五、职场要求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职场苛刻要求与“就业难”并存,其与高职生在学习与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无关系,这主要是高职生的人格缺陷与社会不相适应所致。高职生的人格缺陷主要涉及以下几点:

(1)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缺乏职业责任感;(2)高估自我,缺乏职业情操和对他人的尊重;(3)情绪自控能力差,怨天尤人;(4)缺乏认真、专业、务实精神,工学结合能力较差,职业理性精神和职业成长性不强。以上人格缺陷,主要体现在职业人格和“大五人格”方面,使高职生感叹职场苛刻和“就业难”。所谓“大五人格”,就是包容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情绪性和开放性等五个维度的人格特征,是一种既符合职业人格也符合社会人格的人格标准。高职生常常忽略“大五人格”的养成,在职场要求和职场文化方面知之甚少,摆脱不了“就业难”的现实。于是,他们中有些人怨天尤人或无所作为,学习与发展的心理扭曲,心理健康问题随之而生。

[1]丁立平,姚树桥.“大五”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人格健全发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42 -43.

[2]丁立平.大学生的发展层次与学习心理特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8(2):1 -4.

[3]孙永波,何春娟.高职医学生心理障碍的制约因素[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31.

[4]孙永波,李俊.对医学职业生学习意图属性的几点解读[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22 -23.

[5]丁立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人格与社会不适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7(1):7 -11.

[6]刘玉凡,王二平.大五人格与职务绩效的关系[J].心理学动态,2000,(3):73 -80.

猜你喜欢
高职生人格心理健康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