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

2014-08-15 00:51姬晓露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3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目标情境

◆姬晓露

(荆州教育学院)

一、目标系统,含总目标、层次目标、年龄目标和单元目标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是幼儿心理教育的总目标,这一总目标还可以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

1.层次目标

从心理成分上分析,幼儿心理教育的目标应包括:①认知目标,如了解某些心理教育的知识,发展感知、记忆、思维与想象的认知能力等。②情感态度目标,如培养幼儿对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悦纳自己,养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等。③动作机能目标,如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社会交往的礼仪与技巧,培养幼儿勤劳的习惯等。

2.年龄目标

依据幼儿心理教育的总目标,并考虑幼儿年龄发展的特点,分别提出每个年龄班的教育目标。小班幼儿要养成在幼儿园生活与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习自己照顾自己,发展注意力与观察力等;中班幼儿要发展记忆力与想象力,培养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认识自己的身体、心理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特点等;大班的幼儿要发展思维与创造能力,较好地认识自己,愉悦接纳自己,培养自信心,发展承受挫折的能力,懂得关心别人与某些社会技能等。

3.单元目标

心理教育是通过各项具体的心理教育活动来进行的,而每一活动都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心理教育活动的目标根据教育的总目标与教育内容,可以是一次活动要完成的任务,也可能是要通过若干次教育活动或主题系列活动实现的目标。

二、内容系统,主要是编排心理教育课程的序列和设计活动方案

编排心理教育课程活动序列的依据是单元目标,同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定出反映目标思想的活动名称,一系列活动名称就组成了心理教育课程的序列。心理教育活动方案有三个因素构成:一是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即矫正与预防幼儿何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培养幼儿何种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开发幼儿何种心理潜能,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二是具体情景内容,通过筛选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符合目标要求的内容,把它们设计成有明确主题的、有感染力的情境;三是教师的启发引导,即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进入情境,如何调节幼儿的需要、预期和认知评价,如何启发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教学中采用主题系列单元设计的方式,先确立几个主题,然后围绕同一个主题设计几个不同的单元,循序渐进。根据目标,可设计四个主题:①提高思维能力。②激发学习兴趣。③培养合作性和责任感。④发展自我意识。每个主题安排了3~4 个教学单元。如“培养合作性和责任感”这个主题中,可安排4 个单元:小动物抬水比赛、小拖鞋制造厂、哪种做法对、吃了糖果之后。这四个单元分别从意识和行为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性与责任感。

三、组织系统,主要含心理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和主要方法

1.组织形式分为集中培养和分散培养两种形式

集中性培养的组织形式有两种:①心理教育活动。它是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开展的专门性的心理教育培养活动,每周1 次~2 次。心理教育活动的基本设计思想是以幼儿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为主要方向,其操作原则是创设情境、强化体验。②阶段综合主题活动。它是以心理教育内容为主题,结合其他领域目标进行的阶段性活动,一般每月一次。

分散性培养的组织形式有三种:①游戏和其他学习性活动。主要是强化这些活动目标中的心理因素。游戏活动一般可以通过增设表演性角色、指导情节发展、加强心理体验等方式来强化心理教育目标。学习性活动是从两方面来加强心理教育:一是以健康—快乐为活动的主导目标,二是充分展示学习性活动内容本身的心理教育因素。②日常活动。对这一类活动除了在单元目标思想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外,更要结合偶发事件,加强心理教育的随机培养。③隐性途径。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氛围,渗透心理教育。

2.教育方法共有认知法、操作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几大类

(1)讲解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的讲述,使幼儿明白一些道理。如在“合作性训练”中,在演示了“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之后,老师用讲解法使学生明白合作性的重要性。(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不同种类的游戏可起到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如竞赛性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非竞赛性游戏可以减轻紧张或焦虑,获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3)讨论法。讨论法可以沟通思想和感情,激发儿童参与的热情,加深儿童的认识,因此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此法可应用于创造力训练、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等课程之中。(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它是让幼儿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表演出自己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作用。

四、评价系统。

根据心理教育的特点,评价的方式主要采用情境观察法(自然情境和创设情境),观察指标是幼儿的表情、言语和行为评价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日常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心理教育活动中的观察环节和日常活动中的自然观察,对班集体进行整体性的定量评价,对典型事例进行个别性的定性描述。(2)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一学期一次的教师主观评价和两年一次的测试性评价,都是对幼儿个体作评价。前者是教师根据日常积累的观察记录和印象,对每个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作等第评价。后者是按照目标思想设计情境,确定测试指标和评分标准,测试时,根据幼儿在情境中反应作出评定。

在当今日趋开放的和多样化的社会中,在强调素质培养和人格发展的教育体制下,要培养出能经受住社会风吹雨打的参天大树,幼儿园心理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1]唐艳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3).

[2]吴海丹.如何培养幼儿心理健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3]明玉君.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S1).

[4]周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与幼儿教师职责[J].教育导刊,1998,(S1).

[5]李善英.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目标情境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感悟三角形的高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