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编制高校招生计划影响因素的思考

2014-08-15 00:51◆袁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33期
关键词:计划编制办学条件生源

◆袁 祥

(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

高校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是指具有统招资格的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结合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各地生源情况,调整自身招生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自主合理编排本校生源计划的工作。

招生计划是高校招生和开展教学的基础。招生计划编制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招生任务能否完成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还间接影响着高校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作为一项政策性强、科学性高的工作,合理编制招生计划有利于及时调整生源布局,优化师资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科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因此,做好高校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意义深远。

一、当前情形

1.招生规模总量趋于稳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中期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的制定,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大规模扩招政策正式叫停。2014 年,全国高等教育698 万的招生总规模只比2013 年多4 万,增幅仅为0.58%。因此,稳定招生规模,加强内涵建设的成为高校发展的主流思想。

2.招生计划出现倒挂现象

随着计划生育对高考人数影响的显现以及在就业、留学等多重选择助推下的弃考潮持续升温,很多省份招生计划开始倒挂。生源大省河南,近3年分别有14 万、7 万和6.5 万个招生计划未完成,其中专科计划完成率仅75%。山东省2011~2013 也连续3 年未能完成招生计划,2013 年未完成计划占总计划的12%。另外,上海2014 年高考报名人数仅5.2 万,若非及时压缩招生计划,将不可避免地面临零分上大学的尴尬。

3.计划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很多高校编制招生计划时考虑因素不够全面,只凭主观意识,不分析生源结构、招生政策变化和就业形势、就业质量,一味追求招生类别、区域、专业及区域招生规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盲目对热门专业倾斜,缺乏交流沟通,使得整个招生计划编制不够科学合理,缺乏灵活性和预见性。

二、影响因素

高校编制招生计划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招生专业、科类、人数和区域的最优组合,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影响或制约的系统工作。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市场需求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有用人才是高校办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市场需求对高校招生计划的制定具有导向作用。编制时,一方面,应依据本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情况,分析各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进而对各专业的市场需求作出预测;另一方面,应加强与政府部门联系,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实情,进而确定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招生计划编制才是富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

2.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是高校生存发展基础,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只求经济效益,不顾自身办学条件,一再扩招,济济一堂的大班课成为常态,实验实践环节大幅缩水,学生在校生活条件欠佳,教师疲于应付超负荷工作,学生激增与生均教育资源减少间的矛盾突出,以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人才培养难以保证,高校发展受到制约。因此,编制招生计划务必保持清醒认识,正确处理招生规模与办学条件关系,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及发展规划,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实现招生规模与高校发展的良性循环。

3.区域实情

地域差异是影响招生计划完成好坏的基本因素。西部地区高校在东南沿海地区招生,往往因为交通、治安、生活和发展潜力等实情的不同而招不好。同样,南方考生一般不愿报北方高校,也是受生活习惯、气候差异等因素制约。因此,在编制招生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地域差异,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投其所好”,尽可能多地将热门专业、好专业安排到该区域,来增大吸引力,确保招生任务的顺利完成。

4.近年数据

招生计划编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招生走势。高校招生计划编制人员应根据近年各地招生计划安排情况,通过对分专业录取报到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尽可能准确把握考生、家长填报志愿心理,有针对性的分配招生计划来加以引导,才能抑制各招生区域大小年现象,实现稳定生源的目标。

5.招生政策

各地招生政策不尽相同,若能充分吃透招生政策,会使所编制的招生计划发挥更大功效。例如,各省对招生批次的设置规定有所不同,根据实情选择符合本校利益的招录批次,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学校生源走势。再如,部分省份同批次艺术类和普通类按先艺术后文理顺序招录,且艺术类未完成计划可转入到普通类继续使用。那么在安排该省招生计划时,可适当放大艺术类招生规模,这样更有利于招生计划的完成。

6.生源结构

生源结构的变化,对高校招生成效具有直接影响。地区生源总量增加,招生计划完成就有保障;生源总量减少,招生空间就随之被压缩。单个地区内部各科类生源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时,高校应及时调整该地区不同科类中招生计划的投放比例。否则,当年该地区的招生必定会因偏科而无法顺利完成。

三、结论

总之,编制高校招生计划不是一个孤立过程,而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办学条件定招生规模,通过收集分析相关资料,预判招生就业趋势,并在反复研讨、综合平衡基础上最终确定。这样编制出来的,才是招生专业、科类、人数和地区科学合理的最优组合。

[1]张振中.高校招生计划编制基本原则探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2):119 -121.

[2]郑庆华.普通高校分省招生计划编制方案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2):33 -37.

[3]于金龙.编制高校招生计划的理论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0,(17):123 -124.

[4]张凤琴.浅析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89 -90.

[5]郑超美.浅论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的科学编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6):131 -133.

猜你喜欢
计划编制办学条件生源
油气勘探开发三年滚动计划编制的思考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证研究
跨省生源调控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在标准化学校建设中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的举措
城市轨道交通车底运用计划编制优化模型求解的混合列生成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