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养再思考

2014-08-15 00:51宋金蒿何春岐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33期
关键词:医德医务医学院校

◆宋金蒿 何春岐

(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医学院校的学生作为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未来,同时也是医疗卫生行业未来的主力军和新鲜血液,一方面,需要牢固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具有较高的医德素养。而医德素养培养对良好医德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们的医德素质培养现状值得再思考,对医德素质培养提出新的对策值得重视。

一、医德素质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

1.社会上存在破坏医患和谐关系的帮凶

(1)随着医疗体制以及医院的改革,患者对于医院的要求亦随着提高,而对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又缺乏了解,一旦出现医疗纠纷不相信专业机构鉴定,不愿意走法律程序,而是企求非医学专业人员以此获得巨额经济补偿,“医闹组织”应运而生,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

(2)医院的号贩子,习惯以他们有特殊资源可优先看病等理由,告知急需挂号的患者以此获得病人的经济利益。这样久而久之,增加了患者对于医院医生的偏见与仇视。

(3)缺乏职业道德的新闻媒体记者,一味博人眼球,忽视专业职守,或者片面陈述、选择性遗忘,甚至为博取关注、提高知名度,故意歪曲事实。这些潜伏在医患之间“医闹组织”“号贩子”“无公德的新闻记者”,破坏了医患的信任,激化了医患的矛盾,影响着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相互态度,继而影响着将成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们对于医患关系的不全面认知,从而影响了他们医德素养。

2.教育系统方面不够完善

(1)学校医德素质培养职能分配偏移及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大多医学院校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培养,注重引进雄厚师资力量而轻视医德素质培养以致专业人士匮乏。

(2)医德素质培养理论教学系统性不够强,经调查统计,目前大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医德素质培养的理论教育,主要方式是通过医学伦理课程进行,偶有穿插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尚未建立系统的医德素养培养计划和目标,不能够使学生系统地培养医德素养,因而不能充分理解掌握医德素养的内涵。

(3)医学生进入医院后,重点集中在积累临床经验,其医德素质的培养主要来自于周围医务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但由于医院工作量的繁重,有些带教老师对实习生进行医德方面的教育几乎没有,可见实习过程中的医德素养培养与学生医德素养的需求存在巨大矛盾,对医德素质培养重视不够。

3.医学院校学生自身问题

随着“产妇羊水栓塞”“医生护士被砍”“医生被迫游街、下跪”等负面事件的频繁报道,心灵受到重创,对一直坚持的“医学誓词”“救死扶伤”等产生动摇,甚或愤愤不平,以致对医德素养的培养不再重视,影响自身医德素养。另外医德素养必须从理论付诸实践,从意识层面提升到行为层面,而许多医学院校学生缺乏实践,人际沟通能力欠佳,缺少体现医德素养的能动性。

二、对策

1.提升全民素养

随着市场化经济竞争的确立,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价值观也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悄悄扭曲,人们对医院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多数患者视自己为顾客,视医疗卫生服务为商品,把自己医院的医生关系与商场卖家和顾客的关系视为同等,同时多数患者医学常识匮乏,对病情没有全面的认知,一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或是复发就引发医疗纠纷,这些必然会影响医德素养的养成。因此应该普及医学常识,开设社区医学服务站,非医学专业设立生活医学常识课程,缩小医生与患者的专业差距。同时,对于一些以金钱、名利利益为目的“医闹组织”“号贩子”“没有公德的新闻记者”,患者要自觉抵触,按照医院规章制度看病,万一发生医疗纠纷,相信医学专业机构鉴定,走法律程序,对无良的媒体的报道有所取舍,并坚决抵制不实,无形之中自觉提升自身素养。

2.加强医学教育对医德素养培养

在医学院校医德素养培养现状下,需要提升现实经验,需要升华和更新理论,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素养的培养,使医德素养的培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要求,是提生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的有效措施,对完善医学院校医德素养的培养,促进医德素养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医学院校在医德素养培养设立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同时,还应在医学专业教学中融入和渗透医德素养教育,通过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医德素养教育设计,有规划有层次地设置医德素养培养课程,同时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医学生的思想、心理、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养,促进医学生医德素养的良好养成,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养培养的实效性。

3.促进医学生医德素养提升

医学生的成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良好的医德素养。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医务工作者的医德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医德素养内化与医德行为外化是医德素养形成过程中2个不同阶段:(1)从社会意识内化到个体道德意识的发展阶段;(2)从个体意识到道德行为实践的飞跃,只有经过这两个阶段,医德素养才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事业的主力军,要首先学会正确看待社会上的各种负面报道事件,不受媒体、社会歪曲价值的侵袭,经常阅览榜样的奋斗历程,在被感染、被鼓舞的同时,更深刻的实现医德素质的内化。另外,学会换位思考患者的心理感受,从理论付诸实践,利用空闲时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洞察社会道德及医德素养现状,逐渐提升自身医德修养。但是,医学生要形成自觉、自愿承担社会责任,自由、自主选择良好的医德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

[1]曹璞,曹励民.陕西医学生医德素质调查及培养分析[J].理工农医博览,2014,(4):60-61.

[2]王滨有.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内化与外化运行机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4,12(1):1-4.

猜你喜欢
医德医务医学院校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