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4-08-15 00:46孙玉霞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品德课导学学案

孙玉霞

(延吉市第四中学,吉林 延吉133000)

一、对“学案导学”的理解

一般来说,“学案导学”就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引领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授课模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学案的编写

一份好的导学案是上好一节课的导航仪。它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引领下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认知,明理导行,较好的达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一)、编写学案应明确两个目的。

一方面,利用学案把教材中散乱的知识条理化和体系化,使学生初步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感知,发现自己学习的疑难。另一方面,学案设计粗略规划学生学习流程,学生能够按照这个流程轻车熟路、渐入佳境,减少学习误区,增强学习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最终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案的编写要把握好三点。

首先,学案的编写要致力于学生的探究与创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案在问题设置、素材提供上,应关注引起了学生多少新问题,并以此来检验学案的成败。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问难,可以将课本同生活相联系,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以致用;也可以将内容打乱重新编排整合,激起学生创新意识。

其次,学案的编写应有层级性。

学案的编写从内容到形式上要体现出层级性。学案的框架大体为三部分:第一步,自主学习,知识梳理。采用填空或简答形式,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尤其是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增强自信心、成就感。在此基础上,可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根据填空题设计问题或将学案中遗漏的问题补全,既可以促进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又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迎接挑战的热情,快速思考,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第二步,知识深化理解。通过选择、辨析、简答的形式将本课中难点、易错易混的知识点显示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释疑,共克难关。第三步,合作探究,拓展提升。这部分学案的设计要特别强调启发性、引导性和趣味性,也要有一定层次梯度,以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有发挥合作讨论的空间,能从多角度思考解答,又能引领学生归纳掌握某类题型的答法。让每一位学生从知识层面到情感态度都有一定的提升,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最后,学案编写应注重简约性。

(7)事中绩效监控没落实,事后绩效评价没应用。很多高校关注的是专项资金如何分配,分配完之后,就处于放任的状态,不注重过程的监管,事中绩效监控没真正落实,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导致贻误时机。很多高校按政府要求对专项资金进行事后绩效评价,可是评价结果并没得到应用,对专项资金执行进度没完成的部门没追责,执行好执行坏一个样,不能形成正确导向。

思想品德课学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方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流程图,而不是教师教案的翻版和对教材的简单复制。因此,学案的设计应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三、学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学案的发放时间要因内容而定。

思想品德课留前置性作业是不现实的,一般是当堂发放学案,只有某课内容多时才提前发放让学生预习。如进行八下第七课《财产留给谁》等内容学习时,就应提前发学案预习,否则会出现课堂上走马观花或虎头蛇尾现象,难以当堂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案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电子的。

课题研究之初,主要是采用文本学案,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由新奇、兴奋归于平淡,千篇一律的文字形式让学生厌倦,而且造成学校印刷任务繁重资源浪费。教师可尝试在内容少的课,采用电子学案,现代化工具比较吸引学生的眼球,加上视频图画等的辅助,学生兴致高涨,能收到意想不到效果。

(三)推动学案导学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是分组合作,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团队,组员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组长一定是优秀的学生,有能力释疑解难,帮扶后进生。一般性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的交流争论中得到解决。小组探究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由老师辅导点拨。

(四)构建学习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有奖励才会有动力”,因此,在学习中尤其是小组合作,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通过各种竞赛、小组加减分等形式进行奖励。对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开拓解决问题渠道的能力,让学生在愉悦、进取、力争上游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运用学案达高效。

利用学案导学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五个环节。

1、精心导入,明确目标。

上课伊始,运用故事、材料、音频或视频文件创设情境,引出内容主题。如八下第八课《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时,播放小品《打工一族》,引出现实生活中存在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现象,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三维目标。

2、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学习要求直接打印在学案上,学生自学后,进行展示时,采用竞赛、抢答或板书演示等方式交流自学成果,并将个人成绩记录到本人和小组总分中,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可以使学生快速熟悉课文内容,进行自学解答疑问,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粗略的框架。

3、深化理解,释疑解难。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学中的疑惑,师生共同释疑。对学生未发现但需要掌握理解的问题,教师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如讲八下第六课《知识助我成长》时,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后,表示没有疑问了,教师可以趁机抛出六个问题给学生,①、师傅带徒弟,在街上做宣传,是教育吗?②、教育的作用体现哪几个方面?③、谁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物质帮助指什么?④、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谁的义务?⑤、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是什么?⑥、义务教育的公益性是指什么?举例说明。通过进一步深化质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既澄清并拓展了基础知识,同时达到了对本框内容通透理解的效果。

4、适时点拨,拓展提升。

这一部分的学案设计是知识向能力的转变,要围绕所学内容的重难点精心设策划。一般以时政热点、焦点方面的文字材料或视频为内容,给学生提供讨论、合作的契机。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的知识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形式主义草草了事。在此过程中,老师还应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学法指导,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教师的一句话往往会“点石成金”,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及时汇总,在精讲释疑环节中帮助学生解决。通过此环节提高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分析、理解、表达、运用的能力。

5、构建网络,清晰体系。

教学过程分设了几个环节。虽然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但整个过程看起来有些散乱,所以有必要在课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个环节对于后进生来说尤为重要。具体方式可采用语言表述,也可以用表格,图解图示等形式进行,要言简意赅,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便于学生掌握记忆。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不仅能重视教师组织、诱导、点拨、示范教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逐步接近和达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猜你喜欢
品德课导学学案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乡愁导学案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比例尺(一)”导学案
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摭谈
未雨绸缪 静等花开——基于“儿童立场”下的品德课前准备策略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