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际法为主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56例

2014-08-15 00:45胡珺华于滨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年7期
关键词:鱼际斜颈胸锁

胡珺华 于滨

(江西省南昌市按摩医院 南昌330006)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因为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而引起患儿头颈向一侧偏斜的病症,若不及时治疗会影响颈部和颜面部的发育,甚至出现代偿性的胸椎侧凸,因此必须尽早治疗本病。笔者近些年来收治了不少这样的患儿,总结其中的手法处方,认为以小鱼际法为主的推拿手法是最佳的治疗方法,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斜颈患儿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均在8个月以内,11 d~5个月患儿54例,7个月、8个月患儿各1例;发病部位在右侧33例,左侧23例;病变形态呈条索状16例,呈结节状40例。

1.2 临床表现 (1)小儿头颈歪斜,出生后发现头颈部向患侧倾斜而颜面部转向健侧;(2)小儿一侧胸锁乳突肌有肿块,质硬如骨;或一侧胸锁乳突肌呈条索状;(3)小儿颈部向患侧旋转受限。

1.3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采用以小鱼际法为主要推拿手法治疗。手法操作:患儿仰卧位,不用枕头,将患儿头旋向健侧,以充分暴露胸锁乳突肌,医者用滑石粉涂于患处。先用小鱼际在小儿患侧做大面积的轻柔地法5 min;用食、中、无名指指腹置于硬节或条索状处施指揉法约3 min;然后拇、食二指拿捏胸锁乳突肌约2 min;以拇指指端在患侧胸锁乳突肌作弧形运推2 min;而后再在胸锁乳突肌上施行小鱼际法;手法要轻柔、缓和、深透。最后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使颈部轻轻牵拉旋转,并使头部向健侧肩部倾斜,以活动患儿颈部,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1次/d,20次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痊愈:胸锁乳突肌肿块或条索状消失,检查触及两侧胸锁乳突肌直径、质地均对等,无明显差异;头颈歪斜纠正,颈部活动正常。好转:治疗后虽有改善(如:头颈歪斜纠正,颈部活动正常),但检查触及两侧胸锁乳突肌不对等。无效:经过10个疗程的治疗未见明显改善者。

1.5 治疗结果 本组56例中,痊愈54例(占96.43%),好转1例(占1.78%),无效1例(占1.78%)。治愈最快3个疗程,最慢10个疗程。

1.6 典型病例 张某,女,2个月,患儿头偏向右侧,经人介绍来我院治疗。查体:患儿头歪向右侧,下颌转向左侧,口眼正常不歪斜,左侧胸锁乳突肌下端可触及约2 cm×2 cm的硬结,无粘连,诊断为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经小鱼际法3个疗程治疗后,硬结消失,颈部活动自如,偏斜消除。随访1年颈部发育正常。

2 讨论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挛缩所致头部向患侧偏斜,并随患者年龄增长而逐渐引起面部及头颅畸形的一种常见病。它的病理机制是患侧胸锁乳突肌纤维细胞增生和变形,最后全部为结缔组织所代替,致使纤维化和挛缩。其发病原因,众说纷纭,目前认为是由于分娩时产伤引起胸锁乳突肌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而致;或胎位不正,使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缺血性改变所致;有些遗传因素也可造成本病的发生。笔者认为是肌肉的血循环障碍为直接的发病原因,即在胎儿时期因胎儿本身体位不正或受到外力作用(如受孕妈妈的坐姿不正确、分娩时受产道或产钳挤压等)而形成斜颈。而且患儿治愈所需的时间与在胎儿时期血液循环障碍的时间成正比,血液循环障碍时间越长治疗的时间也越长,所以越早治疗疗效就越好。

除了积极推拿治疗外,家长还应注意患儿平时的生活习惯,如抱患儿的姿势,喂奶时的姿势,睡眠的枕垫,或用玩具逗引小孩等等,都要考虑采用与头颈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来矫正。笔者认为这样才能有效地配合治疗,使患儿尽早康复。本病临床并不少见,如果能在早期得到治疗,治愈率是很高的。

猜你喜欢
鱼际斜颈胸锁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按压小鱼际治腹泻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两步缓解颈肩痛
慢性咽炎久不愈,常按鱼际穴有效
对搓大鱼际防感冒
胸锁关节脱位治疗的研究发展
先天性斜颈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及其临床意义
手掌小鱼际皮瓣逆行移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