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鄂东状元陈沆关于赤壁的“一赋二诗”

2014-08-15 00:45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长流嘉鱼浩浩

刘 飖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陈沆是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的状元,也是清朝湖北省仅有的三名状元之一。他是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状元村人。陈沆才气过人,能诗善赋。“以诗文雄海内”[1]。他在求学以及仕宦期间,在湖南、湖北之间往来频繁。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陈沆对两地的名山大川、历史文化古迹都曾经游历过。他到过湖南的汨罗江、五岳之一的衡山、洞庭湖等,游历过湖北的黄鹤楼、东坡赤壁、嘉鱼赤壁、鄂州西山等地。在游历过程中,陈沆都写有诗或文,抒发咏史怀古的情怀。在这些名胜古迹之中,陈沆对“赤壁”古迹显得尤其情深,留下了关于赤壁的二诗一文。在文学史上,苏轼的关于黄州赤壁的“一词二赋”已是家喻户晓,他的“一词二赋”也让“东坡赤壁”名闻天下,声誉鹊起。陈沆关于赤壁的“一赋二诗”也是赤壁文学、赤壁文化中的不容漏掉的杰出篇章。惜乎以前的关于赤壁文史的书籍中,只是提及陈沆的一首《赤壁》(玉局仙翁不可寻),对于另外的一首《赤壁》诗(浩浩长流去不回)和赋作《东坡赤壁赋》鲜少提及 。这对于赤壁文学以及赤壁文化建设来说,无疑是一种缺失。有鉴于此,笔者在陈沆留存的全部诗文中,拈出其关于赤壁的“一赋二诗”,厘定其写作时间并加以评赏,以求对湖北地方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陈沆关于赤壁的“一赋二诗”的成就,也是为了更好地叙述下文,本文对陈沆的关于赤壁“一赋二诗”①,全文录下,以供参阅。

赤壁

浩浩长流去不回,阿瞒于此挫雄才。

一江战伐三分国,千古功名几劫灰。

华月纷纷乌鹊断,去帆叶叶暮鸿催。

斜阳半壁烟中紫,输与渔翁作钓台。

赤壁

玉局仙翁不可寻,秋来吾辈复登临。

孤峰尚藉文章力,百谪难迁水月心。

载酒嬉游如梦幻,投戈事业总销沉。

解衣枕石一长啸,江上清风无古今。

东坡赤壁赋

以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为韵

楚北之有赤壁兮,在嘉鱼之急泷。黄州之有赤鼻兮,乃游客之停艭。方子瞻之小谪兮,屈卑官于此邦。因兹山之同色兮,改令名而得双。恍曹公之遗迹兮,屹然而起乎大江。

昔魏兵之窥吴也,将士则如风之驰,舳舻则顺流而放。听乌鹊之南飞,瞻星斗之北向。赋诗则吐气皆豪,酾酒则衔杯益壮。乃一炬之为灾兮,竞千舟之莫抗!失大计于军中兮,起悲风于马上。

若髯翁之登陟兮,乃旷抱之间行。望美人兮怀渺渺,咏明月兮思盈盈。浩浩乎凭虚之想,飘飘乎遗世之情。借英雄之盛概兮,发感愤之吟声。此地遂为东坡兮,而曹公不得争其名。伤干戈之自困兮,乐天地之至清。

其前之泛舟于赤壁也,清波不动,白露方融。唱扣舷之歌兮,托幽兴于孤篷。闻洞箫之吹兮,起寒音于归鸿。观物我之无尽兮,悟水月之无穷。心如浥乎仙泉兮,身若御乎长风。

其后之独上乎赤壁也,披蒙茸,履孱颜。俯眠龙之深窟,披栖鹘之烟鬟。忽长啸乎绝磴兮,乍涌浪于潺湲。惊木叶之尽脱兮,笑孤筇之独攀。曾几何之日月兮,茫然不识其江山。清夜将半,轻舟自还。望樊口之曲涧,过龟渚之碧湾。忽孤鹤之东飞兮,接小舟而西环。独戛然而长鸣兮,身虽劳而意闲。梦羽衣于临皋之宅兮,问乐游于赤壁之间。彼定惠之古寺,与雪堂之嘉名。馆横江而境净,池洗墨而痕轻。皆闲居之峻赏,宛浃洽于平生。孰若兹山之胜兮,屡来美酒之倾。人影之横波兮,尽纳山林之秀。水光之上石兮,倍添楼阁之明。

是知古迹荒凉,高名突兀。问此地之岹峣,是谁家之屹崪。盈虚之莫消长兮,任取之而不禁;造物之无尽藏兮,听用之而不竭。以之归曹公兮,则慷慨乎山川;以之归苏公兮,则流连乎风月。

一、陈沆的“一赋二诗”写作年代考证

陈沆留下的著作,《清史稿·艺文志四》著录有《简学斋诗文钞》十二卷,未见行世。今存《简学斋诗》共有《诗存》《诗删》各四卷、《馆课赋存》《馆课赋续钞》《馆课试律存》《馆课试律续钞》各一卷,共计也是十二卷,为咸丰二年刻本。《清史稿》所著录,可能是指此而言。

《赤壁》(浩浩长流去不回)出自《简学斋诗删》卷一。今存的《简学斋诗存》是陈沆按年编次的,可以确切知道其中每首诗的创作年代。《简学斋诗删》没有编年,但是将两本书互相对照,可知,《简学斋诗》的《诗存》《诗删》原是一个编年的整体,《诗存》抽出后,仍保持原来的编年。《诗删》就未再编年,但仍保留和《诗存》同样的先后次序。依照这样的编选顺序,可以对陈沆的两首出自《简学斋诗删》的没有系年的《赤壁》诗,大致确定其创作时间。在《赤壁》诗(浩浩长流去不回)之前有《岳阳楼》诗。在《赤壁》诗(浩浩长流去不回)之后有《泊宝塔洲》诗。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宝塔洲在湖北嘉鱼县西长江中,靠近北岸。北与沔阳县(今仙桃市)互界,东西长九里,南北长五里。再结合《诗存》卷一中写于嘉庆己巳年(1809)的《舟行偶作》《到家》等诗作,可以确定《赤壁》(浩浩长流去不回)当是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年)初冬,陈沆自湖南返回湖北,途经湖北嘉鱼赤壁时所作。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年)初冬,陈沆自湖南,经湘阴、岳阳,游历岳阳楼。北上,经过湖北嘉鱼,游嘉鱼赤壁,过长江,归蕲水,岁暮到家。

《赤壁》(玉局仙翁不可寻)出自《简学斋诗删》卷四。结合《诗存》中卷三嘉庆乙亥年(1815)写有诗歌《中秋后一日偕剑峰为黄州之行》,《雪堂拜东坡笠屐像》(注:雪堂在黄州)和《林泉寺》(注:林泉寺在今湖北鄂州市西山东麓,是三国时吴王孙权避暑宫殿的故址)等诗歌,以及《赤壁》(玉局仙翁不可寻)的诗意,可大致确定《赤壁》(玉局仙翁不可寻)当是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中秋后,陈沆偕同友人游览黄州赤壁时所作。嘉庆乙亥年(1815)七月,陈沆在武昌燕支山(即今天的武昌胭脂山),写有《秋斋读书杂感》八首[2]。中秋后,偕同友人顾剑峰有黄州之行,访东坡雪堂,游东坡赤壁,渡江游览鄂州西山的林泉寺等处。

《东坡赤壁赋》出自《馆课赋续钞》。《馆课赋存》和《馆课赋续钞》都没有系年。据“馆课赋”命名可大略推测这两册赋集中的作品是陈沆在翰林院任修撰一职时,为准备“散馆,翰詹大考”等考试所作的赋作。又据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中有《陈秋舫属题秋斋饯别图》诗:“婉娩十年契,先看上苑花。文章真报国,词赋早名家。(君刻《简学斋诗赋》,皆家君所命题也)珍重寄书券,间关运水车。高斋离别意,一卷得秋奢。”[3]诗中何绍基自注:陈沆曾刊刻过的《简学斋诗赋》,诗赋的题目都是何绍基的父亲何仙槎所出。现存的《馆课赋存》和《馆课赋续钞》中还存有身为翰林院教习的何仙槎评点文字。何绍基的这首诗写于道光二年(1822)。依据以上两个理由,可推断《馆课赋存》和《馆课赋续钞》为陈沆在翰林院时的赋作。陈沆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四月任翰林院任修撰。《简学斋诗赋》最迟刊刻于道光二年(1822)。因此,可推断《馆课赋存》和《馆课赋续钞》中的赋作写作时间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四月至道光二年壬午年间(1822)这段时间。

二、陈沆“一赋二诗”的历史地理文化意义

赤壁古战场的历史地理位置到底在哪里?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陈沆关于赤壁的“一赋二诗”也涉及到赤壁古战场的位置问题。陈沆认为,黄州赤壁因苏东坡而闻名遐迩,是东坡赤壁,也称“文赤壁”。赤壁古战场在嘉鱼,也称“武赤壁”。《赤壁》(浩浩长流去不回)是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年)初冬,陈沆自湘返鄂,途经湖北嘉鱼赤壁时所作。此诗中陈沆明确写有“浩浩长流去不回,阿瞒于此挫雄才”,在嘉鱼赤壁这里,雄才大略的曹操失败了。陈沆认为“一江战伐三分国”的战争发生在嘉鱼赤壁。另一首《赤壁》(玉局仙翁不可寻)是陈沆在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中秋后,游览黄州赤壁时所作。在“孤峰尚藉文章力,百谪难迁水月心”一联中,陈沆指出黄州赤壁天下闻名,乃是与苏东坡的关于赤壁的“一词二赋”诗文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密不可分。在赋作《东坡赤壁赋》中,陈沆更是明确指出赤壁之战发生在嘉鱼。赋云:“楚北之有赤壁兮,在嘉鱼之急泷;黄州之有赤鼻兮,乃游客之停艭。方子瞻之小谪兮,屈卑官于此邦;因兹山之同色兮,改令名而得双。恍曹公之遗迹兮,屹然而起乎大江。”黄州赤壁,《水经注》称之为“赤鼻山”。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初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时间。苏东坡因为赤鼻山为赤色,所以改“赤鼻”为“赤壁”。读音虽然相同,但是后者“赤壁”的意味,却远胜前者“赤鼻”。《大明一统志》云:赤鼻山“屹立江滨,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亦称赤壁”。赋作中的“恍曹公之遗迹兮”,一“恍”字进一步表明陈沆认为黄州赤壁非赤壁之战的发生地,赤壁之战发生在嘉鱼。陈沆关于赤壁的“一赋二诗”透漏出的“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信息,可以体现出“一赋二诗”的历史地理文化意义之所在。

三、陈沆“一赋二诗”是赤壁文学中的杰作

“自唐宋以来,赤壁就是人们的旅游胜地。”无论是东坡赤壁,还是嘉鱼赤壁,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吟咏篇章,形成了影响甚大的“赤壁文学”[4]。陈沆的怀古诗文不多,但是陈沆吟咏赤壁的“一赋二诗”有其特色,都能在描述史事的基础上出以新意,不落前人窠臼,是赤壁文学中的杰作。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评陈沆“七律尤多神完气足之作”[5]。确实,陈沆的两首七律《赤壁》吊古诗,首尾贯穿,一气呵成,风格刚健雄浑,是赤壁怀古诗中的佳作。《赤壁》(浩浩长流去不回)一诗,首联由眼前所见长江浩浩荡荡东流入海之景,联想到赤壁之战中失败的曹操,中间两联吊古,尾联重新回到眼前之景,进一步抒发个体渺小、自然永恒的感叹。“借英雄之盛概兮,发感愤之吟声。”[6]《赤壁》(玉局仙翁不可寻)一首,首联叙述登临黄州赤壁的因由,颔联“孤峰尚藉文章力,百谪难迁水月心”,赞叹苏东坡的关于黄州赤壁“一词二赋”的伟大成就以及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尾联“解衣枕石一长啸,江上清风无古今”,又回到现实之中。总之,陈沆的两首《赤壁》诗,在怀古之中,对“赤壁”没有作纯客观的泛泛描绘,也不依仗过多的典故来曲折表达,而是在叙述或者描写时,融进自己的感受和情思,由今及故,又能出古及己,因此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东坡赤壁赋》是赋体文学中的律赋,也是一首馆阁赋。“馆阁赋,通常是采用考官出题,士子审题作文的形式,习惯成自然,即使不是在考试时,律赋作家一般也是采用限定题目,按题构思,结构成文的模式。”[7]因此之故,律赋作家以及赋论家,都非常重视律赋的审题与结构的分析。李调元《雨村赋话》中论审题就说“作赋贵相题立制”,侯心斋《律赋约言》中就说律赋“贵炼起手”。陈沆的《东坡赤壁赋》审题严谨,行文紧扣题旨,不枝不蔓。全赋限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为韵。《东坡赤壁赋》首韵“叙题原委,还清来历”,特别注意了题目中的“东坡”二字题眼,用简洁的文字辨明了此地是东坡赤壁,而非嘉鱼赤壁。随后六韵详写苏轼两次游览黄州赤壁的情景,可以说是对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的概括。尾韵在对“东坡赤壁”和“嘉鱼赤壁”作比较之中,抒发感叹,同时又紧扣题眼“东坡赤壁”。《东坡赤壁赋》开篇点题,中间层次分明,眉目清晰,结束时又首尾呼应,可谓是一篇应试律赋的典范之作。陈沆在翰林院的老师以及同时的士人对陈沆的馆课赋评价都很高。陈沆卒于道光六年(1826),在其离世之前,其馆课赋作就已经流布在广大的应试科举士子之中,成为科场中“度世之金针,亦名场之玉律”。道光二年(1822)夏天,吴川林联桂辑成《见星庐赋话》[8]。这是一部评论嘉庆后期馆阁赋的赋话著作。林联桂共五次引用陈沆的五篇律赋,引用次数和引用律赋的数量,相比较《见星庐赋话》中提及的其他翰林,是很多的。林联桂推许陈沆在作赋的方法技巧以及在不同主题的赋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余丙照于道光七年(1827)初辑成的《赋学指南》一书,其编此书目的是“示以作赋之法”。该书也是大量地引用陈沆律赋作为典范,来说明怎样写作馆课赋。(清)景其浚辑《四家赋钞》更是推重陈沆的律赋,直接称“顾、鲍、吴、陈”为律赋四家。景氏认为,四家赋的特点是“吴之雄、鲍之厚、顾之超、陈之隽”。

四、余论

陈沆的两首《赤壁》诗和一首《东坡赤壁赋》,用“一赋二诗”来进行概括,是首次提出,也是一种尝试。这一方面是模仿苏东坡的赤壁名作“一词二赋”的称法,希望藉此加强人们对陈沆关于赤壁文学的贡献的记忆,提高清朝鄂东状元陈沆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地方文化资源的整理和挖掘中,用数字化,简洁性的语言来突出文化特色是弘扬地方文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可取的策略。

注 释:

①陈沆的“一赋二诗”均见于黄冈市浠水县博物馆藏陈沆著作;“二诗”见于《简学斋诗删》,“一赋”见于《馆课赋续钞》[Z].

[1]周锡恩.陈修撰沆传.闵世昌辑.碑传集补(卷八)[M].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00 辑,1973.

[2]刘飖.清代鄂东状元陈沆与武昌胭脂山[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2-85.

[3]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卷九)[M].续修四库全书(第1529册),2002:215.

[4]丁永淮,吴闻章.东坡赤壁诗词选[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10:1.

[5]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六)中的钱仲联《梦苕庵诗话》[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2:382.

[6]见于陈沆的《东坡赤壁赋》一文[Z].

[7]詹杭伦.清代律赋新论[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2:23.

[8]林联桂.见星庐赋话.清光绪间《高凉耆旧遗集》本[Z].

猜你喜欢
长流嘉鱼浩浩
林浩浩《寒霜》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诗经》与湖北嘉鱼
我的爱就是长流的水
网开一面,再也不见
法治,让赤水河碧水长流
愿岁月简单爱长流
细水长流的感觉
小蚂蚁
马嘉鱼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