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卢龙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探索

2014-08-18 13:39李文利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农民专业

李文利

河北省卢龙县职教中心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面向农村,始终坚持办原汁原味的农村职业教育,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力求做大、做强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等传统涉农专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更多的现代农民,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持。学校设置长短结合的学制,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并重,满足了不同层面求学者的需求。

背?景

“送教下乡”是时代的召唤。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正面临着重新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业不仅应该是立国之本,更应该是强国之路。我国农业的发展与强盛呼唤着数以千万计的现代新型农民出现。对目前中国农村科技创业人才进行培训是培养现代农民比较切实可行的途径。

“送教下乡”是政策指引,也是民心所向。“送教下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 “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技术人才,使其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送教下乡”是职业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通过办学模式的创新,加强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历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复转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进行学历教育,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保证了自身的发展。

实?践

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送教下乡”的前提和基础,是“送教下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认识到,在当今情况下,要实施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工作,必须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在实施“送教下乡”工作中,学校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工作措施,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学校认真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和社会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努力把握新时期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规律,及时提出相应对策。学校认真分析当前办好中等职业学校难点问题的症结所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不断改进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理念,运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丰富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将知识和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将课堂搬到农牧场。

学校始终把“服务与发展同行,学校与社会共赢”作为学校办学的主导思想和目标。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送教下乡”就是服务“三农”的最直接体现。学校高站位,树立大职教观念,明确发展规划,拓宽发展新思路,将服务理念从初高中学生向农村、农民延伸,提升职教服务职能。学校深入到农村,了解农业,走访农民,倾听农民心声,根据农民需求开设涉农专业,招收农民学员,实现培养“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和科技致富带头人”的目标。

专业设置贴近产业

专业设置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与经济社会的第一个“接口”,专业设置不仅决定着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和产业方向,而且关系着学生将来的事业。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只有融入社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自身实际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学校才有生存价值。学校依据当地政府“稳定食薯、做强畜牧、扩大蔬菜、优化林果、突出特色”的农业产业布局,以及“引导优势农产品向特色区域集中,突出搞好畜牧养殖、酒葡萄、核桃、甘薯、蔬菜五大基地建设,促进专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确定开设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蔬菜、果树、花卉方向)和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养猪方向、养羊方向、养牛方向)。同时,科学设立教学点,就近招生。在行政村、乡镇所在地、科技示范点设立基层授课点,以教学点方圆2.5公里为招生范围,实施学生教学点就近招生。

开设适合的课程

学校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三大类课程设置和选择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学习需要的课程,也允许各地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或增开其他课程。

公共基础课是为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掌握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科技、文化和农业基础知识,为其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并提供支持的课程,适用于各专业类。

专业核心课是为使学生了解、掌握和应用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基本知识及专项技术技能而设置的课程。学校在学生入学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测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选择性地学习专业核心课。

其他各专业类的专业核心课都可以作为本专业的能力拓展课,目的是突破专业制约,满足农业产业综合化需要,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执业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总学时数不少于2720学时(170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不少于320(20学分)学时,专业核心课不少于1040(65学分)学时,同时能力拓展课占一定学时数。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学习时数不设上限。

各专业类设置了一定数量的专业核心课供学生选择学习:其中必修的专业基础课4门500~600学时左右,专业方向课2~8门,每个学生应在完成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2门以上本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的基础上,选择学习其他专业核心课。

能力拓展课没有具体学时要求,学生可以在一定数量的公共基础课和本专业类的专业核心课学习之余自由选学其他专业的核心课。

采取灵活多样的理论教学方式

学校理论教学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了解、掌握农业生产经营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打好理论基础。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课堂教学。授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教学点进行授课。提倡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

二是远程教学。授课教师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方式授课,组织学生在线或实时学习相关课程。

三是根据学生生产经营实际和农时季节特点组织教学,上课作息时间符合农民生产生活规律,教学进度与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同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农忙时多实践指导生产,农闲时多安排理论教学。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性、衔接性和整体性,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并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连贯性。

学习方式分为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集中学习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集中进行学习。在集中组织教学过程中,灵活采取课堂讲授、现场演示、分组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分散学习是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教材、网络辅导资源或教学包等自主学习。分散学习时,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自身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辅导和答疑。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扩展和深化。构建符合农民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教学形式分四种。一是实验实习。根据课程学习需要组织学生验证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技能,以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为主要形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二是专业见习。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场等地进行考察、交流,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三是技能实训。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地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通过职业岗位实务训练,掌握关键环节操作技能,巩固加深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获得专项操作技能的实际工作经验。四是岗位实践。学生结合本职工作岗位进行生产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

实践教学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实践教学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实验实习、专业见识和技能实训一般采取集中方式进行。分散实践教学由学生在本职岗位上,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实习和岗位实践。

成?效

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实际问题。自“送教下乡”开班授课以来,学校“送教下乡”教师往返于12个乡镇39个教学点为农民朋友送课。授课形式为上午讲授公共课和专业课,下午到农场、养殖场等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指导,让广大农民边学习边实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得到了学员的高度认可。

涌现出一批创业致富的典型。蛤泊乡南街村学员刘昊雨、汪振清、刘伟等转变农业经营观念,充分利用股份制经营的优点,合伙建养殖场,年收入达40余万元,是全乡农业经营方式改革示范典型。陈官屯乡陈官屯村李永红,建有肉鸡养殖舍三栋,年出栏6万只,收入达十多万元。石门镇东阚村贾伯晨积极参加送教下乡果树专业技术学习,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核桃栽培管理中,在他的带领下,如今80多户村民栽种果树140余亩,他本人已经成为石门镇“科技致富小名人”。

学校办学经验得到推广。“送教下乡”开展以来,引起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和各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河北经济日报》《秦皇岛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对学校“送教下乡”工作进行了宣传与报道,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职教中心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农民专业
耕牛和农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农民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自治区近年将建65所标准化中职学校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