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的土地伦理

2014-08-26 10:41谭天奇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伦理共同体道路

谭天奇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

——梭罗

利奥波德是如此诗性,如此美好,如此警醒的写出了这个世界的魅力与残酷。书中的前两部分有喧宾夺主之嫌,优美的散文诗般的语言,一桩桩一件件与自然相关的故事和感悟,让人的出离之心油然而生。其实,利奥波德真正的精华和目的全在第三部分土地伦理的解析上。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后面的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里我有几点想法试着总结讨论一下。

首先,在经历与天斗、与地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丛林阶段之后,大工业背景下的人类又将资源按其经济利用价值,粗暴地分为“有用”和“无用”,并推导出有用者存之、无用者去之的简单利用模式。这种极端实用主义的观点贯彻在近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看看现在国内的环保产业,环保监督和测评,人们的环保教育及其连带的环保意识,大家不难看出我们再也不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和乡村社会所能概括的了。我们不可避免的走上了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社会的道路了。利奥波德在批判上述实用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生态美学,认为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同体”之外,同样也存在着一个人与土地(包含其附着物:土壤、水、动植物等等)相互协调、竞争共存的“共同体”,诸多看似“无用”的物事,与人类一道在这个“共同体”内起着功能不一而又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也包含着人类应当更加公平的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仅是自然之友,更是自然之子。说白了,就是放低身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丢掉傲慢的假面回归真我,向往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利奥波德用诗化的语言提出的“共同体”这个概念提出的非常有说服力,人与自然同在体系之中,彼此不是割裂的,分别的,而是联系的,一体的。这不就是用美来阐释美吗?

之后,利奥波德给他的土地伦理概括出一个定义:“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所谓和谐,是指这个共同体的完整和复杂即保留至今尚存的一切生物;所谓稳定,则是土地的完好无损即维持生物链的复杂结构,以使其能具有发挥功能和自我更新的作用;美丽,则是伦理上的动力即不仅要着眼于经济,还要从更高的价值观上去看问题。和谐、稳定和美丽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他为这个共同体做出了精彩的描绘,俨然一派伊甸园景象:一棵橡树代表了一段自洪荒年代以来的历史,一条鳟鱼装满的并非鱼篓,而是“我的记忆”,群鸟歌会、空中舞蹈、河水绘出诗意的画面,则是值得通宵守候的享受。即使是荒野,人寓于其中,亦自有一种犹如水墨画般天人合一的意境。事情要是真这么美好就不会有现在还没解决的历史悠久的问题了。

现实是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过那样的日子,利奥波德提出的妥协方案在城市中利用空地或者闲置的土地种养植物,维持最低限度的人与土地“共同体”的正常循环,在国外有相关的尝试,中国也有些民间野路子,就是利用屋顶或者地下室种绿色植物,蔬菜之类的。但是只是尝试,快节奏的,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和高度机械化的农村(国外),要寻求这种“共同体”显得过于奢侈。利奥波德所描述的恬静的田园,幽邃的森林,青翠的草场,奔腾的河流是无法代替现代化的社会生活的。国内的现实是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绝不是普通人能够逾越的,贪恋现代化的生活自然就要舍弃一些东西,每天抱怨城市大气污染,但是相比农村的旱厕还是可以忍受的。因此,路途依旧漫漫,如何肩负起责任和义务,要算的不只是经济账还有人心账。

再有,还是要强调一下土地伦理。所谓土地伦理,正如作者于第四部分的《土地伦理》一文中所讲述的,是一种能规范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道德伦理体系。人类文明的进步使如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已日益清晰,有些规范获得普世认同,有的甚至写入了法律,最终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奥德赛因为怀疑女奴有不轨行为而绞死了她,是因为当时他与女奴间不存在伦理关系,她只是他可支配的财产。最终,这种人与人间的财产关系已被现代文明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所替代。远在成书的20世纪40年代,作者就提出了人与土地之间需要这样一种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不仅仅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在当时已是非常超前的这样一种土地伦理思想,即使在今日,仍会有许多重商主义者,或物质主义者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习惯了商品社会的我们,早已把土地和土地上所生长的一切当成财富,并想当然地把人类自己视为这些财富的主人。就像我们买个房子,这个房子是我的,这个房子附属的东西也都是我的,我拥有绝对支配的权力,没人会想到自己还会对这个房子拥有什么责任和义务,但是这个房子是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如果我们不爱护它,糟蹋它,随意污染它,只要不妨碍到别人都是我的自由,从法理上没有什么说不通的,毕竟的确是自己的财产,但是从伦理上,或者说从道德上就真的没有问题吗?或者说从美学上就真的没有问题吗?因为你如此对待你的房子会让你的房子污秽不堪,不在适宜居住,还会影响心情,最终遭殃是是自己啊。而道德上基本原则在于勿要伤人,包括自己。这也算是一般的社会常识,物化社会导致常识退化,人们的情感变得不再敏感,再也体会不到真善美的东西,全部都拿实用主义的观点的话,最终人类必然面临退化而非进步。心不古导致人们的道德和审美能力的退化导致人与自然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丧失。遗憾的是,六十多年前李奥帕德的呼喊,今天我们依然没有践行,甚至都没能理解,所谓的土地伦理依然虚无缥缈,我们依然在一意孤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我们会逐渐忘记曾经是土地而不是机器为我们生产衣食,会逐渐忘记曾经是月光而不是霓虹照亮夜归的路,会逐渐忘记曾经是绿树而不是摩天楼充斥我们的窗口,会逐渐忘记曾经人类是大自然的成员而不是主人,会逐渐忘记,曾经是那片纯净的蓝天……用利奥波德的话来说“人们总是毁了自己所爱的事物,所以,我们这些拓荒者毁了我们的野地。有人说,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尽管如此,我很高兴能够在野地度过年轻的日子。要是地图上看不见任何空白处,就算有四十大自由,又有什么用”振聋发聩的诘问扣动我们的心弦,不得不认真静下来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而这才是我们今天真正缺乏的,我们活的都太累太忙太现实,停下脚步来思考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诗化的生活更是无从谈起。

最后,我们要走的道路是一条孤寂之路,就像利奥波德说的“修筑一条道路比思考此地真正的需要简单多了。对于那些帝国的建造者而言,一个没有排水的沼泽是没有价值的;同样的,对于各类的自然资源保护论者而言,一个没有道路的沼泽也是没有价值的。孤寂是这些人尚未拥有的一个自然资源,到目前为止,惟有鸟类学者和鹤认知孤寂的价值。”利奥波德的这种孤寂之路,通过在自然中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思考,诗意的写作而得以完成。由此可见这条道路同时也是美学的道路。沿着利奥波德为我们开辟的伦理和美学的道路前进并致力于保存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感,强调自然是打造文明的原料,也是文明的包容物与合作者。树立人是自然的一份子,生命,包括人类在内,就像一粒粒原子的奥德赛之旅,在自然的怀抱里,周而复始飘流不息,支撑了自然界的平衡运行这样的观念。“一只燕子造就不了一个夏天,但是当一群雁冲破三月雪融的阴郁时,春天就降临了。”相信美好的春天终会来临,人与土地欣欣向荣。

猜你喜欢
伦理共同体道路
爱的共同体
道听途说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