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逍遥人生谈其对物欲的超越

2014-08-26 10:41胡珊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物欲超越庄子

胡珊

摘要:庄子对人生哲学中许多重大问题都作了深刻的阐释,对人生问题的揭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庄子这种不受任何条件制约的、“绝对自由”的漫游,这一人生理想

,给予了在自然与社会之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美妙的向往,对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庄子;逍遥;物欲;超越

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追求自我心灵的形上超越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脉络。在这个以心灵超越为旨归的思想体系中,心灵的自我超越则是庄子哲学的内在核心。

一、庄子人生哲学的时代背景

庄子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力图在乱世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他一直都在思考关于人生的种种困惑。那么在庄子看来人生在世为什么不自由,或者说又有着哪些束缚?

首先从庄子所处的时代来看。庄子大体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时,一方面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之中,诸侯战争,道义被暴力代替。另一方面正值百家蜂起的黄金年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阶

层大量出现。庄子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愤怒与无奈,他选择了“无用”与贫困。同时,当时的政治统治严刑峻法也压制着个人自由。这种束缚是外在的。

其次束缚人不自由的最主要的方面是人的精神方面。仁义道德本身是社会文化政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产物。但庄子比常人更具远大目光,他看到了当仁义道德被推向极端的时候对人心灵的束缚。于

是庄子把仁义是非比作严刑峻法,强调了道德理性和教条对个人自由的约束。

最后是世俗功利目标对个人自由的拖累。我们需要物质,但是有的时候也会反过来走向另一个极端异化,为了外在的东西不择手段,没有摆正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将其位置颠倒。由此就会出现人的心灵

不自由。

二、逍遥人生中体现的对物欲的超越

“逍遥游”并不是指形体上的自由,而是指心灵上的自在;同时,“逍遥游”不是指纵情任性,而是要通过心理上不断的修养才能达到的。因此,可以说对心灵超越的追求才是庄子哲学的核心。

(一)对名誉的超越

名誉,它体现着社会对人的尊重以及个人的自尊。而庄子追求的是“无名”的目标,也就是忘记荣辱,褒贬由人,庄子认为名誉的称谓得到了,却丧失了自己真正的人格。

庄子垂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曰:“愿以境内累矣。”但见庄子“持竿不顾”,并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借“尧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不为天下之名所动,不越俎代庖,表达

“名者,实之宾也”;更有藐姑射之神人,磅礴万物,不以物之功为事。庄子认为声名荣誉并不只是外在的一种称谓,更有它最实质的内容。古今多少人为了得到那所谓的显赫声名,不惜丧失自己的人

格,有以物资贿赂之,更甚者不管外在的是好的名声还是差的名声,不择手段后终归是声名远扬了。庄子所谓“鹪鹩巢林,不过一枝”说的也就是人存在的知足常乐的心态,并不是说绝对地摒弃一切的

荣饰,而要去追求的是实在的名誉,以及一种满足的状态。

(二)对功利的超越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变的大舞台,其中很多人陷入物欲的迷茫中不可自拔,不仅看不到自己存在的周边环境,甚至也逐渐迷失了内心的本原面目。《庄子·山木》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见得而忘其

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说的也就是仅仅看见眼前的利益,而不知后患会随之而来。同时在追求功利的过程中,反而会觉得会受其所累,“小人则以身殉利”。①而“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②批判的也就是利用不正当手段来获得利益。庄子“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③并且认为颜回是知足的,所以他“无累”,表达的也就是对贪得无厌,不知收敛的世人的摒弃。

“无功”也就是不讲功名利禄,不一味的追求外物。对于那些以“无耻”换来的荣华的深恶痛绝,希望挣脱名利的束缚,正是对“无功”的反应。

(三)对财富的超越

庄子的人生际遇中的一点特质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关于庄子的“穷”。庄子所谓的“是贫穷而不是潦倒”在人生哲学中有很大的意义。“君子穷而不倒”,由此穷正是庄子的本色,亦是庄子功夫的起

点。“穷亦乐,通亦乐”,不是因为贫困与通达而快乐,而是因为他领悟了这其中的“道”。庄子并不是说财富是完全不必追求的,他也曾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做过漆园吏之类的小官。但他更注重的是个

人的精神修养,“不利货财,不近贵富”,④“不荣通,不丑穷”,⑤要去追求的是自己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相吻合,顺应社会发展,从而保全自身。庄子蔑视权势利禄,追求独立自由人格和逍遥自

适生命境界的精神,使得中国文人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有了另外一种生命追求。

在庄子看来,列子有待于风而行,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真正的逍遥是“无所待”的心灵大自由。由此,在心与物的关系上,庄子高举弘扬心之主宰性的大旗,他呼吁“物物而不物于物”,认为人应

该在物的面前保持自我心灵的主宰性。庄子认为,一旦人的心灵摆脱了世俗的困扰,超越了自我,而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就实现了心灵与道的融洽如一,就达到了最高的自由。

三、物欲超越的现实启迪

对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谈到庄子,一般除了强调其浪漫的想象和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外,往往还会补充诸如“庄子的这种绝对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也显得消极”之类的评价。其实,

我们完全可以在不绝对夸大其思想的消极方面的基础上,找到更多的积极因素,从而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和体悟。

在庄子的文学著作中,庄子教会我们对事物、甚至生命自身有了更本质的认识。就像陈鼓应先生所言:庄子的逍遥并不是出世的,而是寄沉痛于悠闲之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庄子思想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

。单从表面现象来看,庄子的逍遥思想确实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让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但实质上,庄子的逍遥不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而是对独立人格的执著追求,他轻视功名利禄,这种人生态

度在今天更是难能可贵。庄子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因为他提到“顺物”,只有“顺物”,把握了客观必然,才能赋予自由以现实内容。而“游心”则是打破知性的遮蔽,认识事物的必然。庄子并

没有舍弃这个世界本身,而是追求心灵的超越。

从庄子哲学中,我们也能够理性地看待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当行动受限制时,我们可以在思想上到达发挥想象力,获得精神的自由;从思想方面来说,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虽然说行动与思想不是一

个层面,但却是关联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庄子的思想从现实层面来说,有很多值得去批判的方面,这在现实层面是苍白无力的,没有特别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精神层面来说,庄子的逍遥哲学启

示我们不必为荣华富贵而存心任性,不应当因为穷困而趋从世俗。不为外物所烦扰,要超越世俗和名利的羁绊,保持淳朴的本性,而不随波逐流。正如崔大华在《庄学研究》一书中说:“贫穷常给人的神以两

种完全不同的影响: 它是一种沉重的压力,使人的精神萎靡,颓废下去;它可能是一种净化、激化剂,使人的精神高洁、超脱起来。庄子显然是属于后一种情况。”⑥

参考文献:

[1]吴怡:《逍遥的庄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陈引驰:《庄子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崔大华:《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傅佩荣:《庄子心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

[5]王德有:《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注解

①曹础基:《庄子浅注·骈拇》,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25页。

②曹础基:《庄子浅注·列御寇》,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83页。

③曹础基:《庄子浅注·天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3页。

④曹础基:《庄子浅注·天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3页。

⑤曹础基:《庄子浅注·天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3页。

⑥崔大华:《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猜你喜欢
物欲超越庄子
章金宇
《庄子说》(二十二)
跨界与超越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庄子说》(二十)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庄子说》(十五)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