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

2014-08-26 10:41付梦璐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宁夏花儿

付梦璐

摘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的加大,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走入校园,利用学生这一特殊而又庞大的群体进行传承工作。本文主要以宁夏

回族自治区银川地区的“花儿”教学为例,浅析传统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后的优点与不足。

关键词:宁夏“花儿”;传统音乐;“花儿”教学;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花儿”这种艺术形式是回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回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保存下来的口头“文明遗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宁夏“花儿”,与许多其他的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无人继

承,濒临失传的尴尬。因此,在“花儿”研究学者武宇林博士的建议与倡导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自 2007 年起,在银川地区的部分中小学和“花儿”流传地区的部分回族学校实施

了“花儿进校园”活动。

自活动开办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已有20多所学校开设 “花儿”课①。虽然对于刚起步的“花儿进校园”活动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可观的数字。但是,对于宁夏千余所中小学,以及其他各类高校来说,

这又是一个十分渺小的数字。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笔者认为,需要“活态传承”与“博物馆”式传承双管齐下。在“博物馆”式尽可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同时,还要坚持口耳相传的“活态

传承”。即要求“花儿”的原生态性得到良好的保护,不能因为政府的干预而导致原生态民歌走向“学院化”道路。力求有专人用文字、视频、音像等方式对民间未被记录的民歌进行收录、整理,尽可

能的保存其原汁原味。与此同时,传承人要寻找自己的接班人,以及对正在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中小学学生们进行知识普及。

在传承过程中,首先要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材料,包括书面材料,视频材料,音频材料等;其次是需要有教唱“花儿”的老师。只有教材没有老师,学生只能干瞪眼、看“天书”;只有老师没有教材,

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教师与教材缺一不可。

笔者从没有开设“花儿”课程的学校中了解到,之所以有很多学校没有开设“花儿”课程,大致可分为两个原因:一是部分学校的老师很想为学生们带来有关“花儿”的新知识,但是校方领导却认为这

些不是国家规定教材,课程开设与否都无关紧要,重心是在基础必修课程的完成,并且对“花儿”教学活动的相关事宜不提供任何的资金支持。包括教师自我知识的补充和提升,以及使用课本的来源。

二是部分学校无论是领导阶层还是一线教师,都对“花儿”这门传统艺术不感兴趣。基于此,即便是学生对“花儿”知识很感兴趣,想了解“花儿”的相关知识,也无法从学校的课程及老师的讲授中获

得。

在宁夏,山区和川区均有学校开展“花儿”进校园活动,但笔者此次的调查对象主要针对于银川地区的两所学校:

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一小,是17所“宁夏回族‘花儿传承基地”之一。自挂牌以来,学校中对于“花儿”教学的相关事宜主要是由杨娟和康冬青两位老师负责。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直接教学方面,

都是由这两位老师负责。她们并不是专业的“花儿”歌手,却对“花儿”有着一腔热情。两位老师都是有着十几年音乐课程教学经验的优秀老师,其中康冬青老师参加过2007年7月举办的“宁夏回族自治

区骨干音乐教师‘花儿培训班”。学校是将“花儿”教学混在日常音乐教学中,一个月随机开展一至两节“花儿”课。尽管如此,课程的反响还是十分不错的。为了让学生们更易于理解,老师们编写

了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校本教材。由于“花儿”民歌使用宁夏方言演唱,有调门高、情歌内容等特点,老师们在编写教材时,专门搜集了一些音域较窄、歌词具有童真童趣、学生易于理解、旋律朗朗上

口的歌曲。在2010年,学校举办了校园“花儿”艺术节,活动期间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围绕着宁夏“花儿”开展的,包括器乐、舞蹈、合唱等,让学生们从多个角度了解“花儿”知识。

银川市回民中学初级中学,全校共设32个班级,“花儿”课已开设了三年。最初开设了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后来由于课程设置等相关问题,在笔者调查时,仅对初一学生开设“花儿”课程。教授“花

儿”的唐祥老师是地地道道的“花儿”歌手,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是“花儿”领域的专业人士。“花儿”课在课程设置并没有与学校的音乐课混在一起,它是独立的。每

两周一节,全年共完成20个课时。学校设有专门的花儿教室,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如电视、音响、投影、DVD机、电脑等现代教学设备。在教室的墙壁上,贴有“花儿”歌词和“花儿”知识的展板,

以及近年来区内外有关“花儿”的大型活动的海报,其中不乏唐祥老师演出的海报。同学们在学习时,不仅可以参照自己手中的校本教材,更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聆听、模仿及学习。学校现在

所采用的教材从《花儿综艺》中节选的,这本书是由北方民族大学武宇林教授带队,韩宏、唐祥、张爱琴三位老师共同编写的,不仅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大量乐谱收录其中。但由于学校安排的课

时较少、书中内容较多,唐老师等人又新编一部名为《花儿的浅释与赏析》的教程,之后会投入使用。

面对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花儿”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仍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花儿”教学中的师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花儿”教师还是十分欠缺的,有的音乐老师自己并不喜欢“花儿”,或者是对“花儿”不感兴趣,便不会对“花儿”知识进行额外的了

解和学习,更不会对学生进行“花儿”知识的教授和传播。而民间艺人或是“花儿”歌手,由于种种原因,也不能经常给学生们进行专业指导和知识普及。

第二,“花儿”教学中的资料问题。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的“花儿”教材都是各学校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各校之间的教材并不统一。在小学升入初中后,“花儿”课程没有衔接。或者在学习

的过程中,所学曲目有所不同,但是在歌曲的难度及演唱方法上并没有良好的衔接。由于并不是银川市各学校统一开设“花儿”课,所以有些小学时期学过的同学们,升入初中后,就没有机会再学习,

久而久之,对于之前学过的内容就不记得多少了。

第三,学校领导不支持。对于一些学校的音乐老师来说,“花儿”教学有心无力。没有了学校的资金支持,教师无法为自己“充电”,更无法对学生进行“充电”,“花儿”教学活动寸步难行。知识传

承的成果不会一蹴而就,这需要教师与学生们日积月累的努力,更需要校方领导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

第四,相关部门缺乏推广力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部门和各类媒体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将“花儿”教学列入正常的音乐课教学的范畴中,对“花儿”艺术

的推广和普及无疑是最快及最合理的方式。给学生教授“花儿”知识,并不是为了培养出大批的“花儿”歌手,而是为了传统文化不在我们手中消失。对于媒体来说,需要给 “花儿”传承人、“花儿”

學者以及“花儿”歌手更多的关注,给老百姓一个了解“花儿”的途径。

“花儿”教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无疑是最为合理的途径,通过学校的正规教育,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本土音乐,既学习知识,又陶冶情操,何乐而不为呢?对于目前的教学情况,笔

者有一下两点意见:

第一,贵在坚持。在“花儿”进课堂活动开展的伊始,无论是从教育系统的领导还是各学校内的负责人,又或是各方媒体,由于关注度极高,因此对于投入的精力和资金相对来说力度较大。

正如“罗马并不是一日建成的一样”,“花儿”的教学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各方的关注度逐渐下降,原本聘请民间“花儿”歌手教学生唱原汁原味的“花儿”课,变成了学校老师自行教学,使学生学习到的“花儿”大打折扣。

第二,加强对“花儿”教师的培训工作。由于大部分的“花儿”教师都是专职音乐教师而非“花儿”歌手。在这些教师当中,有些参加过宁夏回族自治区组织的教师培训,有些只是凭借自己对“花儿”的喜爱,自行收集材料、钻研学习,而后再进行“花儿”的教学传承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定期举办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演唱技能及教学方法,对有需求的老师敞开大门,让“花儿”学者、“花儿”传承人来提高音乐教师们的“花儿”专业技能。

将“花儿”这种原生态的艺术带入课堂,并不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创和独创,但这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科学地传承模式。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他们在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方面是极强的。当面对文化传承时,家乡每一个人肩上的责任都是等同且责无旁贷,这种责任是需要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同学们通过对“花儿”艺术的学习,不仅对“花儿”产生了热爱,更提高了对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希望奋战在教育一线的“花儿”教师们,能坚守住自己的阵地,奉献出宝贵的知识财富,将“花儿”艺术在校园中传承下去。我相信,只要坚持到底,宁夏“花儿”定会在校园中绽放出最美的花儿。

参考文献:

[1]唐祥.“花儿”进校园 塞上歌声甜——对宁夏“花儿”进校园教学活动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2,(07):9

注解:

①唐祥.“花儿”进校园 塞上歌声甜——对宁夏“花儿”进校园教学活动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2,(07):9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宁夏花儿
宁夏
宁夏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宁夏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