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Band压迫器在减少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研究

2014-08-31 01:24秦淑辉王碧莹陈静陈柯
河北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止血器鞘管径路

秦淑辉 王碧莹 陈静 陈柯

·论著·

TR Band压迫器在减少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研究

秦淑辉 王碧莹 陈静 陈柯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后,TR Band止血器压迫止血适宜的压迫时间,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300例患者按压迫止血时间不同随机分成A、B、C组,每组100例。观察3组术后压迫止血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止血效果优于A组,并发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止血效果好(P>0.05),并发症少于C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后,TR Band压迫止血,2 h后开始放气减压,每次放气2 ml,共放3次气,8 h后解除压迫器,止血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冠脉介入治疗;桡动脉;压迫器;止血

随着介入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倾向采用经桡动脉径路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与股动脉穿刺相比,桡动脉穿刺具有创伤小、局部包扎方便、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1]。但由于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前、术中、术后均需要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对穿刺处止血措施仍有很多要求。早期采用绷带局部加压包扎止血,对操作者而言,需要徒手压迫20~30 min再加压包扎,费时费力;对患者而言易出现包扎远端手部麻木、肿胀、局部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不易被发现[2]。应运而生的新型TR Band桡动脉压迫器广泛应用于临床。做为桡动脉创口止血工具,其具有应用方便,易于观察等优点。但如果压迫时间及护理不当,会影响止血效果及出现并发症。目前,没有统一使用标准。本研究通过对TR Band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开始减压放气时间、放气减压量、解除压迫的适宜时间的观察分析,寻找一种止血效果好且并发症少的使用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00例。入选标准:术前Allen试验均为阴性,说明桡动脉与尺动脉形成的掌深弓与掌浅弓通畅;既往无经桡动脉行PCI史;均无凝血功能障碍;术前、术中抗凝措施一致;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术中均用6F桡动脉鞘,术后即刻拔除鞘管。应用TR Band压迫止血装置(TERUMO医疗公司,日本)对桡动脉穿刺部位压迫止血。按开始减压放气时间、放气减压量、解除压迫的时间不同分为A、B、C 3组,每组100例。A组:男52例,女48例;年龄(58±12)岁;合并高血压15例,糖尿病18例。B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56±15)岁;合并高血压20例,糖尿病16例。C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58±13)岁;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20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基础疾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术毕先退出动脉鞘管3~4 cm,使位于止血装置压缩球囊中心的绿色标记对准穿刺点近端约0.5 cm处。并把可调节的粘带子固定在手腕上,松紧适度。确保泰尔茂商标靠近尺侧,用配套的专用注射器通过Air的附带导管注入13~15 ml空气使气囊膨胀(标准空气容积13 ml,最大容积18 ml),嘱患者深吸气,同时拔出全部鞘管,观察是否出血,如有出血再注入少量气体,直至不再出血为准。腕部周径大者,为防止腕带崩开,可在腕带外用胶布加固。

1.2.2 减压方法:A组:术后压迫2 h开始减压,每隔2 h放气2 ml,共3次,若出现出血再回注少量气体至止血为准,6 h后撤出压迫止血器。B组:术后压迫2 h开始减压,每隔2 h放气2 ml,共3次,若出现出血再回注少量气体至止血为准,8 h后撤出压迫止血器。C组:术后压迫1 h开始减压,每隔1 h减压放气1 ml,共6次,若出现出血再回注少量气体至止血为准,12 h后撤除压迫止血器。3组撤除压迫止血器后,均消毒穿刺点,待干后,用无菌输液贴覆盖。嘱患者勿用力。

1.3 观察指标 术后24 h内观察、记录患者有无肢端肿胀、麻木、发绀,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瘀斑,桡动脉有无闭塞,皮肤有无水泡。

2 结果

肢端肿胀、麻木、发绀、水泡、桡动脉闭塞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瘀斑比较,A组明显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A、C组比较,A组出血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组肿胀、麻木、水泡、桡动脉闭塞发生率高于A组(P<0.05);B、C组比较,肿胀、麻木、水泡、桡动脉闭塞C组多于B组(P<0.01),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瘀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3)。见表1。

表1 3组术后穿刺点并发症比较 n=100,例(%)

注: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近年来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成形已成为一种很有价值的选择[3]。但无论是哪种径路方法,穿刺点止血都是冠脉介入术后重要内容,关系到整个手术质量。传统的经股动脉径路患者需严格卧床24 h,忍受腰痛、排尿困难等痛苦,极大影响了患者的休息及心理,并且术后需监测ACT或APTT值,在要求范围内才可拔出动脉鞘管。而经桡动脉途径,不管术中术后是否应用肝素或者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也不管鞘管大小如何,术后都能即刻拔出鞘管,而且也容易止血[4],并且避免了以上缺点。特别是新型的桡动脉止血装置的应用使得经桡动脉介入术后的鞘管拔除变得更加简单和容易[5,6]。TR Band压迫止血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心脏介入中心。与传统包扎法相比有如下优点:(1)操作方法简便,无需长时间人工加压,节约时间,节省人力,减轻患者痛苦;(2)止血安全有效,材质柔软透明,便于观察局部情况[7];(3)球囊的着力点可选择性压迫穿刺部位,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不影响对远端组织的血运;(4)加压充分,能够量化压力,可以随情况及时改变压迫力度;(5)其独特设计的环绕支撑板,无弹性,不压迫尺动脉和静脉。

虽然桡动脉气囊压迫装置有诸多优点,根据文献报道[8,9],经桡动脉穿刺技术也可能导致血管及其它并发症,因此应注意:(1)做好术前宣教工作,给患者讲解手术大致过程及注意事项,解答患者疑问,做好交流、沟通,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使患者获得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避免因精神紧张而出现的桡动脉痉挛,影响穿刺成功率及避免穿刺并发症。(2)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患者的不适症状、穿刺部位止血情况及术侧桡动脉搏动情况,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可及时发现介入术后并发症及穿刺局部引起的桡动脉痉挛和桡动脉闭塞,并做及时处理。(3)加压压力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及过短,过短达不到满意的止血效果,过长会出现各种并发症。(4)穿刺点位置不要太低,否则压迫器不易压住穿刺点,可导致穿刺点渗血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皮下血肿[8]。本研究中有2例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就是穿刺点位置太低,以至于桡动脉压迫器不能平坦地放于穿刺肢体,压力不均造成出血。(5)勿给与穿刺肢体压力,避免在术侧肢体测量血压,输入液体。

本研究中有2例发生了桡动脉急性闭塞并发症,这可能是由于在短时间内给的压力过大且未及时减压造成。桡动脉血流恢复越早,狭窄和闭塞发生率越低。8例发生水泡,是由于压迫时间长而引发的张力性水泡,由于及时发现处理,伤口无感染,痊愈出院。发生出血、血肿、瘀斑情况最多,主要是过早减压放气、过早撤除压迫器、抗凝药物的应用、压迫位置不准确、穿刺损伤引起,给予重新压迫避免继续出血。肢端麻木、肿胀、发绀是由于压迫压力太大引起血液回流不畅造成,适当减压可减轻此症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B组相比A组,出血率要低很多,与C组相比,患者不适症状(麻木、肿胀)、水泡、桡动脉闭塞并发症要少很多。而A组、C组在其他方面与B组相当,因此B组即:2 h后开始放气减压,每次放气2 ml,放3次气,8 h后解除压迫器,是理想的压迫器减压方法,不但有效止血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1 邓少娟.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处包扎止血方法的循证护理.护理学报,2009,16:30-32.

2 苑翠珍,尚少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封堵器和常规加压止血效果比较.护理研究,2006,20:2975-2976.

3 Rathore S,Hakeem A,Pauriah M,et al.comparison of the transradial and the transtemoral approch in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percutaneous coronay intervention.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9,73:883-887.

4 De Carlo M,Borelli G,Gistri R,et al.Effectiveness of the transradial approach to reducebleeding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urgent conory angioplasty with GPⅡb/Ⅲa inhibitors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9,74:408-415.

5 Chatelain P,Arceo D,Rombaut E,et al.New device for compression of the radial artery after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oll cardial procedures.Cathet Cardiovasc Diagn,1997,40:297.

6 Ochiai M,Sakai H,Takeshite S,et al.Efficacy of a new hemostatic device,Adapty,after 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J Invasive Cardiol,2000,12:618.

7 朱中生,陈绍良,叶飞,等.两种桡动脉止血装置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72-73.

8 Molinari G,Nicoletti I,De Benedictis M,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percutaneous 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angioplasty in the elderly.J Invasive Cardiol,2005,17:651-653.

9 Bagger H,Kristensen JH,Christensen PD,et al.Routine 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unselected patients.J Invasive Cardiol,2005,17:139.

10.3969/j.issn.1002-7386.2014.11.029

050051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R 605.972

A

1002-7386(2014)11-1673-03

2013-12-11)

猜你喜欢
止血器鞘管径路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减压方案的评价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出现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夹心式包扎法联合桡动脉止血器在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
经右侧成角狭窄的头臂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一例
改良桡动脉止血器在老年ACS患者动脉穿刺后压迫止血中的效果史
探讨气囊式和旋压式止血器在冠脉造影护理上的应用
LKJ径路数据校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自制简易肌腱引导器修复手部肌腱损伤的临床应用
一种SDN架构下业务属性相关的多径路由算法
经皮经肝胆道硬镜联合鞘管治疗肝胆管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