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2014-09-01 10:54王淑艳,曹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王淑艳,曹敏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两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结合授课经验,就近现代史纲要所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做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56-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本科开设这门课的定位和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近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趋向;培养学生对近代历史基本问题及相关事件、人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如何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质量,如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已经成为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课程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有关专家指出:“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观念必须先‘行,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将走样、走味。”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观,可以根据唐代教育家韩愈的理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来推断。不难看出: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观是以“教师为中心”,它的另一个代名词便是“教书匠”,为了教书而教书,这样一个角色,只能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但绝做不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参与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创造活力,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师角色和观念迫切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2.教学评价模式的标准化、量化,导致了评价维度的单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评价模式上,往往只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准绳,而且从出题到阅卷给分这一流程完全由任课教师独自操作,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应该说这种评价模式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评价的结果与学生实际的学习存在出入。由于目的与手段相背离,教学评价就成为一种制裁、惩戒的手段,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教学方法上,以单一讲授法为主,教学氛围枯燥死板。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又称为“满堂灌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无疑不利于学生学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是否定单一讲授法而是希望能有所改进。

为了转变这种现象,必须集中精力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教师需要努力组建“参与式”课堂教学,把教师自身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以加强近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二、中国近现代史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学改革建议

1.在思想上,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破除教师在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起着绝对的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服从和机械地理解的做法,重视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首先,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不应该只是带着耳朵的盲从者,应该是身心俱在的参与者。针对具体问题,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积极参与教学。其次,学生的参与对授课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必须精心备课,熟知具体的历史知识以备给学生答疑解惑。最后,我们强调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要求学生对老师进行肆意的怀疑和轻视,它要求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参与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评价体系中,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首先,教学评价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强调评价指标的多样化,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而是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其次,用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除了期末考试的分数之外,还要对学生平时课堂讨论中的表现、整体的学习态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定。另一方面,试题要减少死记硬背试题的比重,增加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性试题的比重。最后,在评价体系中,要注意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由老师来完成,其实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利,体现相应的民主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好的、得当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近代史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突出以下环节:(1)课堂讨论。我们在教学中一般都会针对所讲授的内容设置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讨论中逐渐加深理解,接近事物的真相,使学生认识到在历史研究中真正做到客观公正是多么不易而又非常重要。比如,对于琦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物的评价,中国近代史的主线问题,中体西用问题,对义和团的评价问题等等,都可运用这一方法。当然,为了使讨论深入,课前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一些资料和论著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组织发言结束后进行讲评,肯定成绩,指出努力方向。讨论必须严格要求,防止流于形式。(2)项目教学。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作为一项研究课题交予学生独立完成,如从主题的设置、信息的收集、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直到完成后的评价等都由学生具体操作和负责,教师只起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项目教学法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与协调的工作能力,锻炼学生掌握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3)案例教学。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重要的案例,让他们自己分析,形成结论,培养分析和研究能力。或是针对一些观点先行、以论代史,以及史实有误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发现问题,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即独立思考,不盲从,不人云亦云;重视史料,重视客观事实,不说空话套话。案例分析可培养和发展学生决策的能力,同时可从丰富的资料中获取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与学习理解内容的能力,从而提高决策过程的思维能力。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我们对两个问题感受很深:其一,改革要突出特点,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不可再搞“一刀切”的统一模式。其二,课堂教学的改革应大体同步地进行,因为培养学生的素质是由多学科组成的培养体系来完成的,不是哪几位教师、哪几门课就能解决的。同时这也是一项投入精力多,成果回报晚的艰苦工作。但这一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可以造就出更为社会欢迎的人才,而且历史学这一老学科也会因此获得更大的社会价值,这也是历史学科面向现实、走向社会的一个途径。

作者简介:王淑艳(1978-),女,硕士研究生,山东梁山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