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经》中生态文化的英译策略

2014-09-01 14:26汪艳,姜欣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5期
关键词:英译策略茶经生态文化

汪艳,姜欣

摘要:文化具有地域性,语言与文化又相依相存。由于源语与目的语所处的地域不同,其生态环境造就的自然物种及其文化含义就会不尽一致,构成翻译中的一个难点。中华典籍《茶经》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意义词句较多,亦有典型意义。本文将运用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理论,结合实例探索《茶经》的英译中对于生态文化的翻译处理办法,为时空远距离相隔的中华典籍英译提供制定策略的例证。

关键词:生态文化;《茶经》;英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43-02

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文化构成多样化的世界文化生态圈。奈达的生态文化与翻译是指各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态条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动物、植物、气候、地形面貌等方面,而生态条件也必然影响到各民族的文化,使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因此,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形容同一事物时会采用不同的词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经》是茶文化典籍中的典型代表。其中充满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内涵,其中众多关于生态文化的生态描写更是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民族性。比如:

原文: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茶经》一之源)

英译:In general,tea plant looks like ilex latifolia thunb in its overall appearance,though a close watch will reveal that it seems to have gardenias leaves,white rosettes flowers,palm trees seeds,cloves stalks and walnuts roots.[Note:Ilex latifolia thunb is a botanical species in Guangzhou area resemblent to tea,but its leaves taste rather bitter.…]

译者采用的拉丁学名ilex latifolia thumb 作为瓜芦的对应词,但其中文释义是大叶冬青,别名苦丁茶,是一种常绿乔木,并有药效。迄今为止,“苦丁茶”至少已经有2000多年的饮用历史了,学者们爬罗剔抉,在东汉《桐君录》里终于找到这样的记载——“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通夜不眠……”。据说解放后有学者在广西大新、广东大埔等地实地考证后,从气候、土壤、湿度等自然条件分析,认定当地村民称之为“苦丁”的常绿大乔木,就是古书中所记载的“瓜芦木”。所以译者采用ilex latifolia thunb这种归化手段来处理是完全合理的。

在很多文献中苦丁茶都被翻译成kudingcha,而译者却没有。究其原因,是译者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为了照顾读者的感受。中国的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而西方国家却不然,一旦译者采用kudingcha,许多之前没有接触到中国茶叶知识的读者就会不知其所以然,但把瓜芦木翻译成ilex latifolia thumb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就会更容易接受,也会更容易联想到瓜芦木的大概情况。再比如:

原文:置墆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茶经》四之器)

英译:To support a tea wok on the stove,three grids are set inside the hearth chamber with a divining image cast on each,incorporating the Bagua,the Eight Trigram formerly used in divination:One is a phoenix,a legendary bird of wonder renewed from ashes,symbolizing fire;The second is a tiger,a scudding beast,representing wind;The third is a fish,an aquatic creature,embodying water. Likewise,the corresponding divinary Trigram positional pictures of Bagua are also drawn with the above animated icons:Li for fire,Xun for wind and Kan for water. The interrelation among them is thus shown:wind brings up fire,and fire in turn heats water.

原文“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中的风、火、水显而易见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中的存在,而是五行八卦中的其中之三。

道家的阴阳五行来自先秦的阴阳家,是分析世间有形有质的一切事相而后分类归纳。《易经》中乾卦的“天行健”,其中“行”是代表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最大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金、木、水、火、土就是动能的五种代表。五行,八卦,其中的行和卦都是一种传统符号,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比如,金并不是黄金,水也不是杯中喝的水。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其中“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风是巽卦,是属木的。“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endprint

虽然五行八卦代表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些物质,但是此三卦用在《茶经》第四章器具这里,尤其“风能助火旺,火能烧开水”这句就明显限制了风火水的引申意义。翻译永远不可能在真空里产生,也永远不可能在真空里被接受;翻译的产生与接受都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所以译者把风火水对应翻译成wind,fire,water也无可厚非。

文化翻译观要求译文的读者能够适应文化差别,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了解异国风情、异国文化。由于文化翻译观主张文化因子不可直接翻译,只能移植或是传递,翻译策略上则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语言结构形式会使得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而这些独特的语言又深深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那么翻译时就应该采用异化的方式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原文既然提到风火水的相互关系,而且文中也详细描写了五行八卦中的三卦,笔者认为简短地介绍下中国古代的五行八卦也是可以的。

不同语言存在差异不容否定,各自的文化选择及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译者在处理文化个性时,妥协就会变得在所难免,各种补偿手段也是势在必行的。英汉语中,某些词语、句子或篇章的表层意义相当抽象或具体,实则它们具有浓重的文化内涵,反映各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或内容。译者既要尽量再现源语的文化信息,又得保证译语的可读性,照顾读者的感受。实际操作时可进行虚实互化的处理,即使具体的抽象化,使抽象的具体化。

译者在处理这里时,采取的就是虚实互化的使抽象具体化的手段。由于五行八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传统,现代目的语读者很可能从来都没有机会接触过。若译者完整地解释一遍五行八卦,读者因缺乏对中国古代足够的了解可能也不会明白其中的含义。再如:

原文: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

英译:As decorations,lotus,datura,flowing water and checked patterns are grav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stove.

这里的莲花、藤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其自己的寓意。《维摩经·佛国品》曰:“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寂行。”《诸经要解》说:“故十方诸佛,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俱坐于莲台之上。”可见,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说明它生于淤泥,绽开于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层内涵。佛祖就是出于淤泥间挺然而出,证得正觉,得大自在。而英语中的lotus恰好也有这层比喻意。

两千多年前,释迦摩尼在《佛说比喻经》中,以其著名的比喻向人们开示“人生究竟是什么”。其中藤蔓比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自我安慰的心态。而英语中的datura是曼陀罗的意思,在圣经里是代表邪恶的植物,之后也因为曼陀罗这种植物的致幻药性引申为占卜预言之类。所以无论是汉语中的藤蔓还是英语的datura代表的都不是积极意义,从某一角度看,又都有不切实际但还抱有幻想的含义。所以译者在翻译藤蔓时采用了归化的处理办法,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接受。

本文通过分析茶经的生态文化提出几种翻译中国典籍的策略手段。翻译的目的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深入地理解原文是首要条件,同时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其文化背景和内涵也是必不可少的,译者应通过翻译凸显不同文化独有的魅力,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真正实现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Third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姜欣,姜怡.大中华文库茶经续茶经[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曾凡奎.易如反掌活用五行的思维方式[M].广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张万防.奈达的文化分类机其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2,(6).endprint

猜你喜欢
英译策略茶经生态文化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中国文化特色词误译及其英译策略探析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汉语新词英译探析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