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哲学的三种形态及其启示

2014-09-07 02:44徐朝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哲学教育教师

徐朝阳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当代教育哲学依然是立足于对当代教育问题进行哲学性的思考,不但关注教育中的“根本问题”,如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价值和教育目的等,同时还审视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如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教育权利的保障和维护、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等。当今时代,教育哲学理论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同时,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更为密切,它对个人或公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例如,20世纪后期兴起的全民教育思潮和全纳教育思潮,倡导教育民主化和普及化,强调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要惠及每一个人,以及教育要满足所有人享有优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些思潮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关注当代世界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不但改变着全世界的大多数人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教育哲学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国际性,其价值正在被人们重新审视。

一、三种形态的教育哲学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乔纳斯·F·索尔蒂斯(Jonas F.Soltis),作为“后分析教育哲学”[1]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深入分析和考察了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之后,提出了三种形态的教育哲学,即专业教育哲学、公众教育哲学和个人教育哲学。

(一)专业教育哲学(profession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是指专业的哲学家的教育观或者是专业的教育哲学家的教育哲学观。“专业的教育哲学家的主要任务在于提供对各种教育问题进行分析、考察、反省的武器和方法论,由此促进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力和洞察力,而不是仅仅提供有关教育问题现成的答案或行动方案。”[2]专业的教育哲学有着比较鲜明的哲学立场以及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旨在构建较为完整的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对教育改革提供指导性的意见。

(二)公众教育哲学或公共教育哲学(public philosophy of education)是指能够影响大众的教育意识、大众的教育观转变,并改进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哲学观。没有被大众普遍认可或接受的教育哲学理论,只能停留在书斋里,也不会带来教育实践的变革。例如,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终身教育思潮,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强调人的一生都要坚持学习和教育,并且把这种理念推广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至今还依然对当代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

(三)个人教育哲学(person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主要是指每个人自己的教育哲学观。教育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观念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或相似之处,这样每个人基于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而形成了各自的教育哲学观。比如,教师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观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教师倾向于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多采用讲授法教学;有的教师倾向于鼓励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多采用探究发现的方法教学。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有的教师主张师道尊严,学生遵从老师;有的教师主张对话与合作,老师尊重学生。此外,个人的教育哲学既可以是较为严谨的、系统化的思想理论,也可以是较为自由的、零散的教育认识。

二、三种形态的教育哲学之间的联系

这三种形态的教育哲学,各自既有独特性,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和层次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图1 三种教育哲学之间的关系

(一)从内在联系来看,教育问题和教育实践活动,是这三种教育哲学的研究基础和共同的聚焦点。无论哪种形态的教育哲学,都与某个教育问题相关,该问题既是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聚焦点。此外,无论哪种形态的教育哲学,都与教育实践活动有着某种联系,很少有那种脱离教育实际的空洞的教育理论。比如,从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来看,教师借助已有的哲学观、教育观对某一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应用、检验和修正,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

(二)从外部发展过程来看,教育哲学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从个人到专业再到公众、最后再到个人的过程。个人教育哲学是专业教育哲学和公众教育哲学的实践起点。“严格说来,所谓专业的教育哲学或公众的教育哲学,也不过是个人的教育哲学观念的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或普及化。”[3]它是对个人教育信仰的表达,“支配着个人的教育实践”,[4]在此基础上经过抽象化、系统性提炼、概括和加工,提升为专业的教育哲学。专业教育哲学家的教育理论或者教育哲学家们所形成的某种教育思潮,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普及,转化为公众教育哲学。公众教育哲学不仅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且还会影响到大众的教育意识及个人教育哲学的重构。

(三)从理论研究的专门化和系统化的程度上看,个人的教育哲学理论性较弱,然后是公众的教育哲学,而专业的教育哲学理论性更强。从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密切度来看,专业的教育哲学较弱,公众的教育哲学次之,而个人的教育哲学更强。如果说专业教育哲学偏重于教育理论,公众教育哲学偏重于教育影响,个人教育哲学偏重于教育实践的话,那么这三种形态的教育哲学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结点就在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所谓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做到理论要联系实际,而且实际也需要联系理论。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活动,离开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只能束之高阁;离开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又会陷入盲目尝试。任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割裂开来的倾向都无助于形成对教育活动的正确认识,那样的教育哲学也很难被人们接受。

三、三种形态的教育哲学的启示

鉴于对三种形态的教育哲学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我们需要明晰三种形态的教育哲学对当前和今后的教育改革有哪些启示。

(一)走出教育哲学的认识误区

过去我们有很多人普遍认为,教育哲学如同哲学一样,也是一门高深、难学甚至是枯燥乏味的学问。还有人认为教育哲学理论性太强、太抽象、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其实,这都是对教育哲学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第一,教育哲学虽然出自于哲学的母体,但是从它产生开始,就与一般哲学不太一样。教育哲学不是封闭的哲学,而是开放的哲学;不是少数人的哲学,而是大众的哲学。无论是专业的教育哲学家、社会公众,乃至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类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观。只要每个人能够深入教育生活之中,多观察、多体验、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那么对教育哲学的理解就不再感到困难。第二,教育哲学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它不但要求在理论上做到有深度地反思和批判,而且它本身又与教育实践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它既强调教育理论工作者要从教育实际出发,加强理论研究,对教育的“根本问题”或“具体问题”进行系统性、抽象化的概括,也强调教育实践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

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在这个方面堪称典范。1904年至1930年,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哲学教授期间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其中包括著名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等,这是最为全面和系统地表述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1928年,杜威担任进步教育协会的名誉主席,获得了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这也使得杜威的教育哲学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传播。随着杜威在全世界各地广泛讲学,他的教育哲学被很多国家的人们认可和接受,甚至被有的国家直接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性纲领。杜威的教育哲学正是经历了由个人的教育哲学到专业的教育哲学,再到公众的教育哲学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杜威曾经指出,“‘教育哲学’并非把现成的的观念从外面应用于起源与目的根本不同的实践体系;教育哲学不过是就当代社会的种种困难,明确地表述培养正确的、理智的和道德的习惯的问题。”[5]杜威所理解的教育哲学是与现实的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相联系的实践性的教育哲学,同时它还要通过研究来回答教育中的一些本质问题。尽管在现在看来,杜威的教育哲学观也存在一些片面性,但是他的教育哲学至今还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他在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方面所体现出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也必将被人们继承下去。因此,教育哲学既是一种理论哲学,也是一种实践哲学。当代教育哲学正是在理论和实践的一次次碰撞与融合中,在不断地“批判”和“反思”中开辟着一个个新的发展空间。

(二)教师需要建构适切的个人教育哲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正在走向深化,教育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教师主动建构适切的个人教育哲学就很有必要。所谓“适切”,就是指这种个人的教育哲学不是盲目的、随意的、笼统的、混乱的,而是立足于个人已有的教育观念和对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以及当前的教育问题和教育实践活动。

教师需要努力建构个人的教育哲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提高职业化、专业化的同时,还要注意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情操。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观念方面,如教育目的观、教学与课程观、知识观、发展观、学生观、师生观、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评价观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活动。第二,师德素养方面,如教师的人格修养、道德品行、职业操守、个人魅力、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等,这对提升教师的个人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教师自我发展方面,包括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接受在职培训、总结与反思教育经验、从事学术研究、开展自我教育等,这是通过教育实践来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对于教师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或者促进自身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对教书育人的认识,我们的教师持不同的看法。有的教师认为教书和育人完全是两码事,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专心教书,于是就有了“只教书不育人”的情况。还有的教师认为教书也是育人,教师只要把教书做好了,育人也就实现了。这样的认识在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存在,究其原因,恐怕还是教师个人对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实际上教书和育人是不能被随意割裂或直接等同的两个概念,两者有主次之分,也有内在关联。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只教书不育人”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此外,教书不完全等于育人,虽然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含有一定的育人成分,但是教书只是作为实现育人的一种手段或方式,除了教书,还有别的育人手段。

(三)创建教育共同体,发挥公众教育哲学的影响力

当前的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仅仅着眼于教育系统的内部要素的调适,外部的其他因素,如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因素等都需要加以考虑和权衡。然而,无论是从终身教育思想,还是从我国建设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来看,教育与每个社会成员都分不开,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教育获得发展。我们有必要创建教育共同体,让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士都来关注教育、共同参与教育活动;让学校、家庭和社区都成为教育的良好场所;让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20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以“学校重建运动”为主题的“第四次改革浪潮”,[6]提出建设诸如特许学校、家庭学校和虚拟学校等新型学校模式。在这次改革浪潮中,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E.L.波伊尔(Boyer E.L)在他的著作《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社区的大家庭》中提出了基础学校的构想,即“学校应成为社区大家庭。基础学校有一个共识和明确的目标,是一个明确目标的场所。基础学校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地方。校长和教师应成为领导者,家长成为合作伙伴”。[7]波伊尔主张让基础学校成为“社区大家庭”,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共同体,大家一起用共识、爱心、纪律和合作来建好这个“大家庭”。

波伊尔的教育构想使我们意识到,单个人或单个团体、组织或机构都不足以改变教育的现状或发展进程。要办好教育,就需要多方参与、群策群力,而要形成这样的教育意识,就需要发挥公众教育哲学的影响力。公众教育哲学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代表着当代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之一。公众的教育哲学就是要向大众开放,让大众能够亲身参与到各种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之中,通过对话和讨论来促进思想上的交流和观念上的转变。此外,公众的教育哲学还体现在国家和学校制定的诸多教育政策中,通过这些教育政策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哲学的影响力。例如,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政府于2001年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目前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新课程改革吸收了当代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哲学思想,如人本主义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后现代主义师生观、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多元评价观等等,不仅促进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革新,而且还对整个教育观念的更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10多年来,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虽然避免不了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它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更加鲜活的气息。由此可见,这三种形态的教育哲学,无论任何一种教育哲学如果仅仅停留在个人观念或学术著作之中,如果不能联系教育实际,不能影响大众的教育意识,不能引起大众对教育问题的理性反思,那么这种教育哲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2][4]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23.224-225. 224.

[3]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9.

[5][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34.

[6]陈晓端,闫福甜.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7.

[7]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四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1-36.

猜你喜欢
哲学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菱的哲学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