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关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实践与研究

2014-09-15 02:27戴振军
关键词:学生素质体育教学

戴振军

[摘要]体育教学具有促进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作用,也是学校教育中培养社会型人才的题中之义。因而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作用于学生身体的“生物功效”上,应将体育教学视为普遍意义上的教育,视为配合、巩固其他教学的重要方面,努力弘扬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其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功效,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 社会适应性 学生素质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是: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表明健康实质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我国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知识和技术,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反方面的水平。新的课程标准也明明确确的提出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光要注重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综合性素质人才,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1.家庭环境因素导致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自理能力,平时父母的过分呵护、照顾形成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极强的依赖性,表现出极怕吃苦的性格,往往心理上也表现的更为脆弱,承受能力也更低;被娇惯成“小皇帝”、“小公主”的他们习惯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这些都将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障碍。

2.年龄因素导致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学生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尚不具备健全的世界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远远低于成人。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美好愿望的憧憬和向往,但是心理准备又不足,常常害怕竞争中的失败。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提高学生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社会适应性的关联

(一)社会适应性概述

所谓社会适应性主要是指人与社会的关联。狭义地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而又生活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中,在每个人的活动范围之内,区域内都有特定的需求因素,这需要生活在这一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有能够满足区域需求因素的技能或优势;广义的说,社会适应性是指人们对社会现状的适应程度,并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加强自身的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性的标准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是否适应社会所公认的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这可能无关乎对错,即不能以社会的评价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是绝对错误的;二是以人们一贯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为依据,如由原本适应向不适应转化,这很可能是由于个人受某些因素影响从而导致了病态心理。

(二)关联分析

思想与行为作为评价人们的唯一标准,是连通体育教学目标与社会适应性的主要桥梁。严格来说,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即是达成德智体美劳五个总体教育目标,即:通过教学开发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体魄、审美观以及勤劳朴实的个性,通过上述各项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

(一)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大过于一切。一方面,是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教师要投入较大的精力与耐心去关注所有学生的行为表现,实施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技术与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重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与价值观,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帮助学生树立起体育意识、合作意识,使体育教学向着最终目标前行,首先促进学生的体育课程适应性,进而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注重强化学生的集体适应性

人类社会是由不同规模的集体组成,而校园、班级甚至班级内的每个学习小组,都是一个集体。集体是由多名不同个性的学生组成,要加强集体的凝聚力,必须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集体适应性。

(三)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当前,有些体育教师片面的认为体育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增强学生体魄。然而,体育教学事实上具有多重教育功效,而关键则在于教师的发掘,及其自身素质的发挥。如德育,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感受我国健儿在各项体育赛事中的拼搏精神,从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智育,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注重动作创新、方式创新,重视学生的建议,以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又如美育,通过实践体育课向学生们展示运动的美感,使学生感受不一样的运动魅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加强学生对美的深刻认识等等。

(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

1.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通过相互交往建立的。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具有单纯性、规范性、频繁性、直接性等,它有利于有目的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竞争在体育教学中是无时不存在,有句话说:“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善于利用比赛,创造形成一个良好竞争机制,有意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协作精神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持奋斗到底的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对促进个体社会化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

4.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精神

有位哲人说过“吃苦是成人的门坎”迈过这道门坎,才能尝到承受成熟的果实。如果成长过程中缺了这一课,就容易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中摔跟斗,甚至要用更多的教训“补课”。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的安排一些环境因素,培养学生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当代教育的主旨事实上已由传统的递增学生知识而向着两个方面转化,其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我国教育实施的一贯目标;其二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即不仅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满足我国社会建设的需要。因此,当代体育教学应对更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将所获得的能力迁徙到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适应社会,让学生感到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快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雷锋小学)

猜你喜欢
学生素质体育教学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个性化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学生素质提升工作现状及策略探究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对初中作文写作评价的思考与创新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