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50例临床研究

2014-09-19 01:1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23期
关键词:藏医分型医药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佐盖多玛乡卫生院,甘肃 合作 747000

藏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50例临床研究

索南道吉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佐盖多玛乡卫生院,甘肃 合作 747000

目的: 观察藏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近2年来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统一采用常规中药制剂活血胶囊进行治疗,治疗组根据藏医“三因”分型采用藏医药实施辨证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2.147,P=0.014)。结论: 藏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其具体现代药理机制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

心血管疾病;藏医药;三因学说

随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逐渐加快,中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问题也日益突出,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均逐年升高,故提高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已刻不容缓[1]。与此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受益于当代医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民族民间医药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同时还彰显出了辨证论治与多靶点治疗的特点与优势[2]。近2年来,笔者采用藏医药对收治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显示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同时均排除合并有心肺功能不全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临床症状难以控制者。将100例患者进行抽签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50例患者包括男31例,女19例;年龄36~73岁,平均(57.4±9.6)岁;藏医“三因”辨证分型为龙偏盛者19例,培根偏盛者20例,赤巴偏盛者11例。对照组50例患者包括男30例,女20例;年龄37~72岁,平均(56.8±10.2)岁;藏医“三因”辨证分型为龙偏盛者20例,培根偏盛者18例,赤巴偏盛者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三因”分型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统一采用常规中药制剂活血胶囊进行治疗,2粒/次,2次/d。治疗组根据藏医“三因”分型采用藏医药实施辨证治疗,其中龙偏盛者以补气助阳为主要治则,主要选用十一味维命散、八味沉香散、二十五味沉香散以及十四味肉豆蔻散等性温药物进行治疗,2g/次,1次/d,均以水冲服;培根偏盛者以活血化瘀并理气除湿为主要治则,主要选用十七味红景天散、四味丹参汤、八味消喘散、珍宝如意散等性温热药物进行治疗,服用方法同上;赤巴偏盛者以清热凉血为主要治则,主要选用十五味大红汤散、安神降压散、十五味降香散、二十五味余甘子散等性凉药物进行治疗,服用方法同上。两组患者既定疗程均为15d。

1.3 疗效标准 本次疗效标准参考《心血管疾病诊疗指南》制定[3]。显效:患者病情获得控制,相关临床症状消失且无任何异状,停药2月后未见复发;有效:相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趋于好转,停药2月后部分患者病情表现有逆转;无效:病情未获得有效控制,甚至部分患者出现恶化。以前两者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0%,组间比较以治疗组更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在现代医学中被归属在循环系统疾病的范畴,其病因多是因为冠脉粥样化病变以及血管中脂质成分的沉积等原因所致,具体诱因不同患者个体有所差异,故临床症状也比较多样化。近年来的相关统计学资料显示,心血管临床患者的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且多集中在中老年人群,若不能给予行之有效治疗,其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比较高,是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因素。

藏医学中的“三因学说”原为藏族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之后逐渐被应用到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遗传等多个方面。该学说认为,“隆”、“培根”、“赤巴”三者为人体的基础构成物质,同时也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能量与基础[4]。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应保持相对平衡,而一旦平衡失调,则可能导致疾病发生,若血液中出现血小板、脂质成分等物质的聚集,继而将导致血粘度升高,血管壁增厚,最终发生管腔狭窄、僵硬乃至梗阻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由此产生[5]。基于上述思想及相关理论,笔者以改善冠脉血流与心肌缺氧等代谢水平为目的,同时以活血化瘀、扩张血管并抑制疾病诱因为主要治则,继而在“三因”说学指导下采用藏医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辨证对症治疗,是确保获得满意疗效的根本原因。此外,从具体的药理功效来看,本次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藏医药如八味消喘散、十七味红景天散、十五味降香散、八味沉香散以及十一味维命散等,多数在活血化痰、理气行血、镇静安神、扩张血管、疏通筋脉、改善微循环等方面均有确切效果,将其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不仅遵循了相关藏医药理论,而且也不违背现代医学观点。

综上,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藏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故笔者认为藏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具体现代药理机制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

[1] 贾杰,周瑛,韦中奎.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概况[J].北方药学,2014,11(2):63-64.

[2] 任小巧.关于藏医药临床研究方法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16(1)8-10.

[3] 汪勇.心血管疾病诊疗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38

[4] 久仙加.藏医理论基础三因学说概论[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2:4-5.

[5] 万玛草,秦永文.藏药七十味珍珠丸对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30(4):457-459.

R29

A

1007-8517(2014)23-0003-01

2014.10.16)

猜你喜欢
藏医分型医药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藏医临床课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传统医药类非遗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复杂分型面的分型技巧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