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不同营养支持的比较

2014-09-19 01:1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23期
关键词:营养状况入院脑梗死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 自贡 643000

脑梗死患者不同营养支持的比较

赖智勇韩慧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 自贡 643000

目的:比较不同营养支持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营养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50例患者,给予家属自备食物营养支持;强化组50例患者,给予能全力肠内营养混悬液,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后1d、7d、21d的营养状况指标和神经系统缺损评分。结果:在入院1d和7d时两组患者的BMI、SAB、TSF和神经系统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21d时,强化组的BMI、SAB、TSF明显高于常规组,神经系统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剂可以为患者提供充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能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脑梗死;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混悬液

急性脑梗死是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功能障碍所致的脑部疾病[1]。脑梗死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原因,造成患者营养状况不佳,在临床上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到2014年4月就诊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发病时间在72h以内。排除严重内分泌障碍、代谢疾病及心、肝、肾功能损害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38~66岁,平均年龄(53.34±17.78)岁;强化组50例,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5.67±18.2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营养状况及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给予改善脑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脑保护剂应用、减轻脑水肿、控制血糖及控制血压等。同时注意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发生褥疮和肺部感染。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4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吞咽困难者在24~72h内给予留置胃管。

常规组:在主治医师或者营养师的协助下,家属自行准备患者的饮食,饮食主要包括:汤类、蔬菜、高蛋白肉类、鸡蛋、牛奶等,多种营养物质混合制成的易喂饲的汤状物质,每天给予患者3~5次,每次大约在100~200ml,随着患者康复状况逐渐加量。

强化组:给予能全力肠内营养混悬液(纽迪希亚公司,500ml/瓶),总热量为20~30kCal/kg.d,开始时从每天1000kCal开始,每次大约在100~200ml,若无不良现象发生,可以在2~3d内逐渐增加至需要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在入院后1d、7d、21d的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白蛋白水平(SAB)、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2]进行神经系统缺损评分,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越好。

2 结果

在1d和7d时两组患者的BMI、SAB、TSF和神经系统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1d时,强化组的BMI、SAB、TSF明显高于常规组,神经系统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的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壁病变 、血液成分的改变、血流动力学异常、不良日常生活习惯和家族遗传有关。急性脑梗死患者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能量需求增加;同时,脑梗死时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容易出现营养状况不良[3]。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正常的代谢调节、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加强神经功能的恢复,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患者营养状况与病情好转程度存在一定关系[4]。

家属自制的食物虽然既卫生又经济,但其含有大量的食物残渣不利于消化吸收,营养成分搭配欠合理,不能满足患者需求。能全力是一种以麦芽糖糊精、植物油、乳酪蛋白为主的肠内营养混悬液剂,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可提供患者必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促进肠道固有菌群正常生长,有助于肠道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维持肠道的免疫及屏障功能,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5]。能全力既能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还能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抵抗力。本研究表明,强化组在发病开始时(1d和7d)营养状况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入院后21d时的营养状况指标(BMI、SAB、TSF)明显高于常规组,并且神经系统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肠内营养的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地提供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1]赵生凤.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百普力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海峡药学,2013,25(6):67-68.

[2]Motto C,Aritzu E,Boecardi E,et al.Refiability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diagnosi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1997,28:302-306.

[3]吴晓清,康君芳,金龙学.两种肠内营养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致假性球麻痹患者疗效及药物经济学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1):1273-1274.

[4]翁迎弟,周桂媛,潘珍.能全力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药业,2013,22(5):105-106.

[5]孙志华,黄淮. 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9):1079-1080.

R743

A

1007-8517(2014)23-0068-02

2014.09.02)

猜你喜欢
营养状况入院脑梗死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1~12月龄肺炎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评价
云南省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加温输注肠内营养对ICU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