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末端脑钠肽联合血小板计数在感染性休克65例中的应用

2014-09-19 01:1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23期
关键词:危重感染性休克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江西 萍乡 337000

N末端脑钠肽联合血小板计数在感染性休克65例中的应用

王勇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江西 萍乡 337000

目的:探讨应用N末端脑钠肽(NT-pro-BNP)、血小板计数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感染性休克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1d、2d、3d、5d与7d开展血小板计数与血浆NT-pro-BNP检测,对患者开展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并依据血小板计数与NT-pro-BNP水平调整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基本情况,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40.0%,其他39例均病情危重至死亡;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7.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65例患者中病情危重者的血小板计数总体水平明显低于获得好转患者,而NT-pro-BNP总体水平显著高于获得好转患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期间开展血小板计数与NT-pro-BNP水平检测,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预后效果有确切的评估价值,临床开展应用可减少对医疗资源的消耗,减少死亡率、住院时间。

感染性休克;N末端脑钠肽;血小板计数

感染性休克是由各种不同病原体和其毒素包括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人体中所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1],该病患者是重症监护室中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有报道表示该类患者中约有50%会存在左心功能异常,而临床采用超声心电图或肺动脉导管无法及时准确获得指导性意见。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5例患者开展两项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调整施治方案,来进一步证实临床应用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所有样本均符合该病的临床诊断标准[3],且既往没有心脏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以及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对照组中男性41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4.3±16.7)岁,入院时平均动脉压(83.1±12.0)mmHg,平均心率(122.8±10.9)次/min;观察组中男性42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4.1±16.9)岁,入院时平均动脉压(83.4±12.2)mmHg,平均心率(122.1±11.2)次/min。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重症监护室治疗措施,具体内容包括输液、复苏以及抗生素药物,并及时对病患呼吸、血糖、尿量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观察组患者在进入重症监护病房24h内收集血浆与血液样本,分别于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后1d、2d、3d、5d与7d开展血小板计数与血浆NT-pro-BNP的相关检测,同时应用SOFA与APACHEⅡ系统对患者开展评分[4],观察病患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如果感染性休克患者其NT-pro-BNP水平越高,以及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下降(排外其他可致血小板计数下降的因素)时,提示病情危重及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此时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及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延长生存期,为治疗原发病及其他脏器创造条件。并于进入重症监护室14d后进行疗效评测。

1.3 疗效判断标准 ①病情危重及预后不佳:NT-pro-BNP水平越高,以及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下降(排外其他可致血小板计数下降的因素)。②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及预后较好:NT-pro-BNP水平越低,以及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上升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时。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40.0%,其他39例均病情危重至死亡;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7.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观察组患者中病情缓解患者与病情危重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与NT-pro-BNP水平比较情况,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 病情缓解患者与病情危重患者的临床检测情况比较±s)

注:与危重患者相比,*P<0.05。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当前临床多发的危急重症[5],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患者临床表现为全身性炎症反应,如治疗不及时容易引发多器官衰竭而致死。我院于2013年5月购置了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对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监测其NT-pro-BNP水平及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以此来探讨应用NT-pro-BNP联合血小板计数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尽早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以延长生存期,为治疗原发病创造条件。经过临床试验后,结果显示依据两种检测结果适时调节治疗方案,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的发生机率。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7.7%,而前一年度常规治疗的患者有效率为40.0%,表现开展血小板计数与NT-pro-BNP检测后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充分证实了两种检测指标对临床治疗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本次研究中65例患者中病情危重者的血小板计数总体水平明显低于获得好转患者,而NT-pro-BNP总体水平显著高于获得好转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进一步证实两种检测指标对于患者病情的评估价值。

R749.054

A

1007-8517(2014)23-0072-02

猜你喜欢
危重感染性休克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思考心电图之177》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