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治疗呼吸衰竭10例临床观察

2014-09-19 01:1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23期
关键词:同步性延迟时间人机

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西 上饶 334000

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治疗呼吸衰竭10例临床观察

晏中军余桢

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西 上饶 334000

目的:分析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压力支持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行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气体交换能力、人机同步性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气体交换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触发延迟时间、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无效触发率明显降低,呼吸机通气频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的人机同步性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呼吸衰竭;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应用效果

目前临床上治疗呼吸衰竭以机械通气为主,但机械通气存在人机不同步现象,可能引发撤机困难、肺损伤等系列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1]。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主要是通过膈肌电活动直接辅助呼吸机持续通气的一种新型呼吸模式,研究表明该种模式能有效提高人机同步性,保护肺部,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2]。本研究就此对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行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治疗,与接受压力支持通气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呼吸衰竭、晚期肿瘤等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32~75岁之间,平均(55.5±1.2)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急性肺损伤4例,肺部感染9例,重症哮喘2例。随机将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帮助患者掌握仰卧位,将患者气管插管或切开后与Servo-i呼吸机连接,且经由鼻置入Eadi导管(16号),留置到脱机后48h,便于对Eadi信号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选择PSV模式通气,观察组患者选择NAVA模式通气,两种模式下潮气量都为每千克6~8ml/kg。PSV模式采取流量触发方式,敏感度为1.8L/min,当其吸气流速降低到峰值1/4时转换为呼气;NAVA模式选择EAdi触发方式,其敏感度为0.5μV,Eadi吸气降低到峰值1/4时转换为呼气。另外当患者满足脱机标准后。PSV模式根据患者耐受性1次降低2cmH2O,同时降低PEEP水平,在其压力支持降低到6~10cmH2O后撤机。NAVA模式则是慢慢降低NAVA水平,在其降低到0.8~2.0cmHO0/μV后撤机。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率、中心静脉压)、气体交换能力(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氮分压、动脉血pH值)、人机同步性(触发延迟时间、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呼吸机通气频率、自主呼吸频率及无效触发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气体交换能力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心率、中心静脉压、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氮分压及动脉血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人机同步性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触发延迟时间、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无效触发率明显降低,呼吸机通气频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自主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气体交换能力指标水平比较±s,n=10)

表2 两组患者人机同步性相关指标水平比较±s,n=1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机械通气作为临床上治疗呼吸衰竭的一种常用有效手段,通气模式包括吸气末正压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气道持续正压通气导等,经由通气治疗能有效纠正缺氧症状,维持肺泡扩张状态,缓解肺水肿症状,改善肺功能,有利于预后[3]。相关研究表明,通气改善后及时的脱机能有效预防或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治疗的最终目标在于早日成功脱机,而人机不协调则是机械通气治疗脱机难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人机同步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撤机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PSV),Yamada等人研究发现呼吸机支持比患者呼吸做功高时,易出现人机呼吸不同步现象,且认为压力支持通气治疗患者中25%可能发生人机不协调症状。PSV模式下若流速固定,吸/呼气转换则可能和中枢呼吸转换不一致,若流速增加过度则导致呼吸切换延迟现象,致使吸气无效触发。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则采取Eadi信号触发方式,经由患者呼吸驱动,有效控制呼吸切换,让呼吸机触发时间与神经中枢保持一致,提高人机同步性[5]。首先,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采取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与气体交换能力指标与对照组(压力支持通气)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两组患者均采取的是机械通气治疗,原理一致,不同的是撤机模式。另外,研究表示,观察组患者触发延迟时间、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无效触发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呼吸机通气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NAVA模式相比PSV模式人机同步性更佳,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1]李琦.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4):208-209.

[2]林竹,王兵,王勇强,等.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重症创伤性湿肺合并ARDS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5):479-481.

[3]黄东亚,黄英姿,吴晓燕,等.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对ARDS机械通气同步性影响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1,(19):1348-1352.

[4]王莹,王兵,宋文静,等.应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模式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939-940.

[5]王兵,王勇强,曹书华,等.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AECOPD患者呼吸机撤离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9):772-774.

R563.8

A

1007-8517(2014)23-0056-02

2014.08.28)

猜你喜欢
同步性延迟时间人机
人机“翻译员”
时滞非线性复杂动态网络的牵引自适应控制同步性
二氧化碳对乙烷燃烧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添加非平衡等离子体对甲烷着火性能的影响
LTE 系统下行链路FDRX 节能机制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股价同步性:“价值创造”还是“自利工具”?
核素心血池显像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不同步性的研究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年龄与健康成人心房内和心房间电-机械运动同步性的关系
NOx对甲烷点火延迟时间影响的数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