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的几点实践

2014-09-26 17:32邵洪
中学课程资源 2014年6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邵洪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的作用在于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教学

操作实践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大重要教学模式是问题教学法。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围绕“三维目标”而实施的问题教学模式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推崇和运用。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设计哪些“问题”?如何有效地运用“问题”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作者就此谈几点实践经验。

一、认识问题教学的作用, 促进学生深入阅读

问题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的作用在于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的内容之一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提问。针对阅读教学,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使学生真正做到个性化的阅读,收获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问题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对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有了新的定位,即教师对文本应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和点拨,从而促使学生深入地阅读,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自然、动态的心灵交流和思想强烈碰撞的过程中,完成阅读和学习文本。因此,教师的精心设问,是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情感和知识的桥梁,教师的设问是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探索文本的“引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凸显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会分析与思考问题,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二是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文本,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三是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合理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人生有更多、更广、更深的思考,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二、重视两大问题类型 ,有效提高阅读质量

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是教师设计问题的一个准则。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前期,必须深刻理解并掌握文本内容,能够充分预见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这里就涉及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的两种重点问题的类型。

1.设计理解性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种重点问题是理解性问题。这种理解性问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重点是对学生的分析理解、是非判断、推理迁移、概括归纳等能力的检测和考查,要求学生对问题所涉及的文本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判断,经过这一复杂的思考过程,学生得出的答案才能精练准确。

例如,《孔乙己》中,分别用“排”和“摸”两个动词写了孔乙己前后两次掏钱买酒时的不同动作,这“排”钱与“摸”钱有什么不同的含义?这里使用不同的字所蕴含的语意是非常深刻和丰富的。例如,教师针对《背影》中父亲攀爬站台的动作描写,提出的问题:父亲蹒跚地走到……慢慢探下身……爬上……两手攀着……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这一连串生动形象的动词短句对描写父亲的形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个问题中的关键词是动词短句的“表达效果”,这个“表达效果”就是深邃的语意,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了文本,才能形成正确的答案。

2.设计创造性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

第二种重点问题是创造性问题。这种创造性问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较高的要求。学生思考回答这类问题时往往要结合现实生活,影响这类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审视“愚公移山”这一做法是否科学?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可以很自然地把文本与其他学科的有关内容或者是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不但开阔了学生观察问题的视野,而且还拓展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掌握提出问题的关键 ,有的放矢提升素养

问题教学可以使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并且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文本的信息。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实质性。

1.提出的问题应新颖求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考,助推学生探究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春》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阅读过朱自清的《春》后,是否希望春一年四季都在?你们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有的学生出于对春天盎然生机的热爱会给出肯定的答案;但也会有学生因春雨霏霏、心情压抑而给出否定的答案。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必定会深入思考。

2.提出的问题应立足整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需要有整体性,这样学生才能对文本的主旨思想和脉络结构有整体的把握。阅读的基本目标是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彰显整体性,杂乱、繁多的问题会导致学生思维分散,没有整体性,使思维偏离甚至失去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去理解各种问题。例如,对朱自清的《春》中各种果树开花的描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何在?”众所周知,果树在春天叶茂花繁,秋天才会硕果累累,这里有一个因果的辩证关系。因此,这种问题的价值意义已经超出了问题本身。所以,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就需要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思维的整体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3.提出的问题应紧扣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教师设计和提出的问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对重点、难点有鲜明的针对性,能覆盖和突出知识点,这样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使学生在阅读文本并思考后就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例如,《春》中写春雨时有“可别恼”这句很朴实平常的话,教师可以抓住“可别恼”中的“恼”字提出问题“因何而‘恼,又为何别‘恼”。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很明确:因春雨“一下就是三两天”而“恼”,因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屋顶笼着薄烟、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眼、灯光一点黄晕、行人撑伞慢走、农民披蓑戴笠、房屋稀疏静默……的“美景”而别‘恼”。问题的答案就在文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实质上紧扣了文本,达到了让学生回归本色阅读的目的。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过分超越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范围,应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例如,针对“《春》的末尾三小节以比喻手法对春天的哪三个特点进行了描写?”这一问题,学生如熟悉比喻修辞,回答问题自然就会得心应手。

4.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师对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要突出对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探究能力。开放性的问题,一般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具有综合性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探究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独立地去探索和钻研问题,从而提高探究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是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每个学生都有阅读个性和理解个性,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深入探究,还能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